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活动反思>《学前班活动案例反思

学前班活动案例反思

时间:2022-04-01 02:48:30 活动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前班活动案例反思

一、活动背景

学前班活动案例反思

去年,我也是教学前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幼儿即将跨人小学。六月,是他们在园的最后岁月。在他们幼儿园的最后一个阶段里,我们能为他们的人学做些什么?

铅笔是小学生必备的学具,家长常常为因笔套晃动导致铅笔尖在笔盒内壁上撞断而烦恼,有的家长为孩子做了笔套,笔套对学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那么,做笔套能否成为大班末期的学习内容呢?一个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此产生。

以往,对于小制作活动的设计,我首先会仔细地分析,尽可能多地找出在制作过程中的难点,预测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再确定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试图通过自己的讲解、示范及具体的指导帮助,为幼儿排除一切影响他们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笔套制作的障碍,以保证每个幼儿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我逐渐认识到,这样做也许能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缩短幼儿间的学习差距。但是,幼儿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多数只是把教师提出的问题用教师预想好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完成任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几乎是一致的。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做笔套的技能吗?于是,我尝试着将此活动设计为幼儿的探索活动。

二、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我首先神秘地说:“你们要上小学了,刘老师要送份礼物给你们。”我边说边拿出事先用纸折好的笔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我想,先让幼儿猜测一下,可能更能激发他们做笔套的兴趣。我拿来一个铅笔盒,取出一支铅笔,他们恍然大悟:“哦,是笔套。”我又问:“笔套有什么用?”这次,他们似乎都知道了,争着说:“笔套可以保护铅笔”“笔套可以不让笔头断掉”“可以保护铅笔盒”

接下来,我给每个幼儿发了一个笔套。我想,如果有人发现笔套少而笔多,需要自己来做笔套,那么今天的学习任务就自然地提出来了。可是他们似乎还沉浸在接受礼物的兴奋中,并没有人提出这个话题。

任务总得布置下去,于是我又问:“你们有几支笔?只有一个笔套够不够,不够怎么办?”有个幼儿说:“我们自己做。”我又问:“你们会做吗?”他们说:“老师教我们”“今天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办法学会?”我问。他们说:“把笔套拆开看一看,就知道怎么做了”“‘噢,可以研究研究老师的礼物,自己学着做。”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说:“那你们就去试试吧,看看笔套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又想道,幼儿把笔套拆开后可能会急于做新笔套,而忘记把笔套还原,那么在做新笔套遇到问题时,就无法再研究了,所以,笔套拆开后要还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我补充强调:“把笔套拆开后,一定要把它还原成原来的样子,再做新笔套,记住了吗?”幼儿已经跃跃欲试,齐声说“记住了”,便开始了他们的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一:拆笔套

拆笔套是幼儿面临的第一个探索活动。拿到笔套,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人手将它拆开。他们将笔套上下左右都打量了一番,这捏捏,那拽拽。不一会儿,有人发现了,包在外面的纸条可以拉开,拉开后,里面是一个纸管,笔套就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其他的幼儿也在同伴的提示下把笔套拆开了,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探索活动二:还原笔套

笔套拆开后,他们还没有注意看清两张纸的形状,就急急忙忙地进入了第二个探索活动——还原笔套。看着他们的操作,我想他们在接下来的制作中一定会遇到问题,但是,我没有立即制止他们制作或强求他们看范例,而让他们继续探索。他们小心翼翼地试着按折痕将笔套还原。可是,还原不像拆开那么简单,我觉得这可以忽略,不必强求和原来一样。有的幼儿拿着纸条和纸管,可不知道怎么套上去;有的幼儿找到了纸管之间的洞口,却因为一边伸进去太多,另一边不够长了……我真有点为他们担心。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幼儿还是借助折痕的提示将笔套还原了。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探索活动三:制作新笔套

自己制作笔套是本活动中幼儿面临的第三个探索活动。桌子中间的材料筐中放着两种纸,一种是短而宽、用来卷纸管的纸,另一种是窄而长、用来做纸条的纸。

我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着,观察幼儿探索的情况。这时我发现,有的幼儿有意识地选出两种纸,并按其各自的作用探索制作起来,有个幼儿却很随意地取出长条纸就卷起纸管来,我等待了一会儿,想让他自己发现纸拿错了,可过了一会儿,他似乎仍然没有发现纸的问题。于是,我试着拿起范例笔套,在他卷的纸管旁边比了一下,我的动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看范例,又看看自己卷的纸管,好像意识到有问题了,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想,该提示一下了,我问:“到底用什么样的纸?不清楚可以怎么办?”他又拆开范例,终于发现纸拿错了,他立即做了调整。

过了一会儿,有个幼儿兴奋地大声喊道:“老师,我折出来了。”我走过去一看,大致的模样做出来了,就是有点松。我想,如果不进一步提出要求的话,他可能只满足于折出来,而不能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我对他说:“套在笔上看看,行吗?”他试了试,发现太松了,笔套会掉。我又问:“为什么会松?”他说:“管子太粗了。”“怎么能让管子不粗也不细呢?”我继续问。他想了想,拿起一支笔,放在纸上,按照笔的粗细卷起纸管来。他做的第二个笔套果真是大小合适。看来,我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和调整,我也在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自己引导的生效而满足。

虽然幼儿的探索都有了进展,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把纸管卷得一会儿粗一会儿细;有的卷好了纸管才发现纸条没有折;有的插进了一头,另一头不知道往哪插;有的笔套折“好”后发现有好几个洞口,笔不知道套在哪个洞里……在一边观察的我有些疑惑,是将幼儿集中组织起来提出问题并讲解、演示正确的方法,是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我逐个点拨、引导呢?犹豫了片刻,我选择了后者。在他们个别化的探究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将注意指向问题,再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研究、比较范例,寻找、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逐渐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也探索出了解决的办法。有的幼儿调整了卷纸管和折纸条的顺序,先折纸条再卷纸管,以免纸管松开;有的幼儿折好纸条后,把纸条夹在纸中间卷纸管,解决了纸条、纸管不配套的问题……20分钟后,幼儿大多有了自己探索的成果,他们把笔套套在自己的笔上,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

【学前班活动案例反思】相关文章:

事故案例反思活动05-23

大班艺术活动案例反思04-17

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04-17

幼儿园活动案例与反思04-17

《穷人》教学案例及案例反思05-10

学前班教学活动反思05-24

初中物理案例反思04-17

铁路事故案例反思04-17

事故案例反思体会04-17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