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活动反思>《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

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

时间:2022-04-17 18:34:30 活动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

摘要:当前,在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中,由于人们期望通过设置特定的生活情境,让儿童在教育中以一种本真的状态与教育导引相结合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目标。然而,现实的状况却出现了社会性教育中儿童的失我化、社会性教育中虚伪的生活、社会性教育中追求效率,忽视意义等诸多问题。重构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方向就显得必要,为此,儿童社会性教育应关注儿童鲜活的天性,关注活动、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让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真正回归儿童生活,同时设计“实习场”,升华儿童生活的社会教育性

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

关键词:儿童、社会性教育、儿童生活、实习场

一、反思:由一个社会性教育活动案例引发的思考

前一段时间曾看到过这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活动的名称叫“与时间赛跑”,活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教师(脖子里挂着哨子,手里拿着秒表)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想玩吗?那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凳子搬到活动室外面。”孩子搬动凳子,教师记录时间。

教师宣布时间,“你们用了32秒,可大二班的小朋友却用了20秒就搬好了,20秒与32秒谁快?想战胜他们吗?”幼儿大声地说:“想。”“那么刚才我们搬凳子的速度慢而没有超过大二班的小朋友,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还有其他什么办法来最快的搬凳子?现在小朋友一起来讨论一下。”

孩子们通过讨论想出了三种办法,一是有次序地快速搬凳子跑,二是传递凳子到活动室外,三是把凳子重叠起来,再由几个小朋友搬到室外。

老师说:“这些方法行吗?能提高速度吗?我们一一试试,好吗?”

于是,老师带着孩子尝试每一种方法。整个过程孩子们都处在非常高度集中与紧张的状态中,老师就如一位比赛的发令者,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哨子一吹,孩子们就如木偶运动员,不停地快速奔跑,不断地把凳子一次次搬到室外,哨子一吹,卡秒表,再一次次地搬回,又一次次地搬出,直到最后一次时间缩短到21秒左右。老师请小朋友为自己加油:“大一,大一,永远第一。”

最后老师与小朋友进行了总结谈话:“你们觉得着这个游戏好玩吗?”有的孩子说:“好玩”,有的说:“不好玩”。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说:“太累了,太紧张了。”老师接着说:“这个游戏让你想到了什么?小朋友通过议论说:“要多动脑筋“,“人多力量大”,“要团结合作”等。

于是老师做了最后的结语:“这个游戏不仅好玩,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要团结合作,互相谦让,多动脑筋。”1

整个教学过程大约30分钟,儿童被教师一次次地的指令所牵动,不停地快速地把凳子搬到室外,再紧张快速地搬回,再不停地搬出去……来来回回,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紧张,整个活动儿童没有一点主动活动的余地,教师就如总导演,不断地利用手中的哨子与秒表来回地“游戏”着孩子。笔者在与一些观摩者听课讨论时也听到了他们的一些议论:要培养儿童养成有秩序的做事习惯,其初衷是好的,但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它的意义何在?本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完成的活动为何要作为集体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儿童养成从容不迫、鱼贯而入的行为为何一定要与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的意义何在?

对此笔者也做了一些思考。的确,在儿童社会性教育中,由于说教的形式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效果不甚理想,于是人们希望把生活融入课堂,期望在教育中通过设置特定的生活情境,让儿童在教育中以一种本真的状态与教育导引相结合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标,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儿童的生活变的紧张、凝重,教育活动成了附加在儿童身上的一种负担,难怪孩子们说“不好玩”。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很多,这不能不让笔者去探寻儿童在活动中的“所在”,追问活动的状态及带给孩子的影响。

1、社会性教育中儿童的失我化。当前在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活动的全权主宰,他掌握着社会性活动标准的解释与程序,成为儿童获得所谓正确的社会知识、规范、规则的参照。儿童在统一要求下,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地位被“等待加工的商品”属性(一种被教师所要求习得的规范、纪律等)所挤压,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没有自己言说的权利,也不可能用自己的声音与教师真正对话,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是附和(不是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社会教育活动中儿童的“失我化”使活生生的儿童——人被隐藏起来了。也正如此,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被教育所控制,这种控制与被控制角色的反串使社会教育活动这一本应是价值导引的活动演变成一种儿童必须遵循、必须接受的“规训”。在这种规训下,儿童的理解、交流、对话成为了不可能和不必要,儿童成为一个虚设的存在,儿童不再是完整的有情感、有体验的独立体,儿童越来越被失我、边缘化了。

2、社会性教育中虚伪的生活。随着教育观的不断变革,“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育深入生活”的呼声日逐高涨,在儿童社会性教育中也同样如此,“生活实验室”、“我当值日生”、“求救SOS”等也应运而生,然而,展现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儿童在生活实验室更多的是切、拌水果沙拉,观看与品尝家长爸爸做的牛肉拉面;我当值日生更多的是满足于脖子里挂的那块“值日生”的标签;SOS求救更热衷的是在模拟的危险情境中热闹好玩的场面,就如本文案例“与时间赛跑”一样,儿童承受的不是真实的生活(因为要培养儿童做事有序的习惯不需要与时间赛跑),而是虚伪的生活。卢梭说:“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获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2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更是一种感受、体验。儿童通过生活,感受着,经验着,反思着。也正是通过生活,通过经验的积累,情感态度的体验,耳濡目染,儿童逐渐习得与内化了社会所要求的规范。目前社会性教育中展示的一幅幅虚假的生活景象使我们看到儿童在这种教育世界里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与真实的体验,儿童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教师事先预定的、安排好的虚设的生活中,在这种生活与教育的表面结合中,儿童没有感受,更没有体悟,同时,这种生活也忽略了生活教育的教化意义,单调、枯燥压缩了生活的激-情,真实性的失却使教育生活变得陌生而遥远。儿童“如同玻璃灯罩下的蝴蝶,虽然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和形状,但使其飞舞成为可能的生命和运动却没有了。”3在这种虚伪的生活中,儿童成了生活的奴仆,而不是生活的主人,儿童自主建构知识、体验价值的能力被这种虚伪生活的重负压抑了。

3、社会性教育中追求效率,忽视意义。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必须不断地被孩子所感受、体验,在日常的行为中不断地积累社会性的经验,继而通过意志行动,儿童才可能逐渐地理解与掌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内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主动建构价值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决定了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不能单纯地靠集体教育活动这一短暂的时间与单一的形式来解决,它需要在儿童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它需要多种活动形式的结合。然而,现代社会追求效率的特征也使社会性教育活动带上了很大的功利性,教师总是希冀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快速地让儿童习得规则,掌握规范,而仅仅把日常生活作为一种例行公事,作为一种活动之间的过度环节而忽视了它们中的社会教育价值,就如“与时间赛跑”案例所示。我们知道,追求效率是理性主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是效率的追求使得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但效率本身及其所依附的经济模式却难以提供有关人生、道德意义的答案。社会性教育活动中集体教育的更多选择意味着教师更多地选择了效率,忽视了意义。集体教育活动的选择意味着教师更多地把精力花费在如何用符号、规范营造一个“封闭的、虚伪的生活”,更多地意味着教师仅把教育理解成了工具,而没有同时把教育理解为生活,理解为生活意义的获得。这在我们注重“生活世界”的本初意义(生活世界其实就是一个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的今天,显然是一个迷误。也正如杜威所言:“儿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4事实上,社会性教育中的集体教育活动虽然追求到了暂时的目前的效率,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是放弃了效率,因为生活意义的获得、精神价值的实现过程才是效率的真正指向与归宿。

4、社会性教育的万能化。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成就的,它们之间存在负载分担的关系。但目前的现实则是很多家庭把应由他们肩负的教育职责推向幼儿园,而社会教育因置身于效率至上,金钱万能的商业社会环境中,已没有一块纯粹的道德生活净地可安抚儿童的心灵,结果,学校教育作为陶冶儿童心灵的场所,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阶梯,理所当然地必须在社会、家庭放弃的土地上开辟社会性教育的疆土。“本由三匹马拖动的马车,现在只能靠学校教育这一匹来拖,这使得学校的道德生活教育超限度了,要求学校生活教育竭力加‘长鞭’的做法收效甚微。”5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能耐做一名全能的社会教育的“教练员”。一言以蔽之,要求学校教育承担家庭、社会本应共同承担的社会性教育的职能把学校社会性教育的职能扩大化、万能化了。

二、重构:儿童社会性教育必须回归的方向

1、让儿童社会性教育活动真正回归儿童生活

当下的儿童社会性教育中,大量增加生活的内容(往往是一种虚伪的生活),但又把生活凌驾于儿童和教育之上,失去生活教育引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因而这种生活教育成为儿童生活的重负。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浅层的、表面的知识,而是要力求抓住社会性教育的根本——形成儿童一定的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与习惯。也即“‘社会学习’必须帮助儿童变成他们的家庭、社区、国家及世界中积极主动的、能胜任的成员。”6这样就要求社会性教育要真正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真实的日常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7日常生活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一个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日常生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社会性教育,儿童才可能通过日常生活达成社会化品质。当然,关注儿童日常生活并不是要让社会性教育等同于儿童琐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给予儿童的各种发展机会,关注日常生活的种种社会价值与意义,关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道德疑虑、困境与问题,关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社会性发展的里程,尤其要关注真实的生活事件,关注真实生活事件对儿童道德、社会性发展的辐射作用,从而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悟、体验,使他们亲历——感受、体验生活世界的种种道德与非道德社会生活,亲为——投入、参与生活世界的各种道德情境与活动,在此中不断地引导与提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社会性教育活动应关注儿童鲜活的天性,关注活动、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建构世界的。他们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都是与成人不同的,所以在社会性学习中我们必须体现对儿童的关怀,关注儿童社会学习的方式,珍爱儿童好奇、游戏、活动的天性。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标尺来看待儿童、度量儿童、塑造儿童,更不能用成人的经验、成人的规范来灌输儿童、武装儿童,而应尊重儿童自己体验。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儿童在积极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做人,学习做事。也即儿童的“社会学习”必须是具体的,使儿童投入到做事及感受、体验的过程之中。因为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就是行动,学习就是做事,学习就是全身心的参与。所以在幼儿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一日生活的其它环节,如饮食、劳动、游戏、散步、交往、卫生等都是儿童社会学习的好时机。教师应把握儿童喜好活动、游戏的特点,在一日生活与学习情境中,关注儿童好奇的话题与事件,多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使社会性学习与儿童具体的生活、具体的做事联系起来。蒙台梭利这样所言:“如果我们给他这个活动场地,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8在此蒙台梭利虽然只是强调活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对于年龄尚小的儿童来讲,活动也是促进儿童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通过游戏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易于儿童接受,而且其社会化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因为游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受社会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文化习俗及环境的影响。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也是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所以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儿童身体力行各种生活,主动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积累着有关的社会经验,从而使儿童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因此,教师要组织多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儿童的社会性在游戏中充分发展。

3、设计“实习场”,升华儿童生活的社会教育性。

开发生活在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是让学校教育停留于日常生活的琐碎、行为的规训上,而是要让学校生活成为儿童展开交互、展示自我、陶冶自身的场景,引导儿童在与真实生活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获得社会发展。因此设计“实习场”,升华学校生活的社会教育性就显得必要。所谓“实习场”是一种经过有意设计的与真实生活有别,但又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环境。它与真实生活情境有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异的一面,是经过改造的真实情境。实习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环境,而是境脉化的、逼真的,与其它情境相关联的环境。实习场,尤其是人际性实习场与生活性实习场能为儿童提供特定的社会经验与行为,能覆盖儿童在真实生活遇到的大多数经历、经验和境遇。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教师计划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活,它不可能完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生活的原初样式。设计实习场,对儿童的生活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这种情境成为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教育情境,但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性。在这样的实习场中,可以渗透教师的教育意图,设计各种各样的社会学习场景,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在这样的实习场中,便于儿童将在这个设计的情境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实习场通过简化、净化儿童生活,通过设计更为典型的情境,引导儿童参与活动、自主探究,乐于交往,习于合作,在社会性的、激励性的学习中,更有效地引导儿童朝向社会教育目的发展。

【社会性活动 案例 反思】相关文章:

事故案例反思活动05-23

《穷人》教学案例及案例反思05-10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05-22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06-13

事故案例反思总结05-23

计量事故案例反思05-24

初中物理案例与反思05-24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5-11

煤矿事故案例反思总结05-23

煤矿事故案例反思心得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