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文学常识

时间:2024-03-20 10:10:01 海洁 生活小常识 我要投稿

戏剧的有关文学常识

  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戏剧的有关文学常,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戏剧的有关文学常识

  戏剧的文学常识 1

  一、 概念: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3、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4、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

  ①文学。主要指剧本。

  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

  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5、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做戏剧冲突。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的成败的关键。由于受演出的时间、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的矛盾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发展:

  1、先秦时期:

  奴隶社会——祭祀的舞乐——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战国——供人娱乐的俳优——积累了喜剧因素

  2、汉魏时期:

  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百戏盛行(戏剧性故事)

  民间流行平调、清调、杂舞、杂曲

  3、南北朝时期:

  出现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

  4、唐、宋、金时期——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中国音乐声律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空前发展

  北宋,在唐参军戏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 北宋的影戏和傀儡戏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

  5、元朝时期:

  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6、元末、明清时期:

  元末出现南戏,是流行在浙江沿海一带的杂剧

  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评剧、吕剧、秦腔、黄梅戏等)趋于定型和成熟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到北京,逐渐形成京剧,后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三、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分

  ①悲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②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和闹剧(笑剧)

  ③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因素,也叫悲喜剧。

  2、按表演形式分:

  ①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歌剧: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

  ③舞剧:以舞蹈为主综合音乐、哑剧等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

  ④诗剧:以诗的语言展开剧情,人物之间用诗体对话;

  ⑤街头剧(广场剧):不受舞台和剧场的限制;

  ⑥活报剧:意为“活的报纸”,速写手法迅速反映时事;

  ⑦广播剧: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全凭听觉欣赏,除对话、唱词外还有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加强艺术表现力,有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境和人物的活动;

  ⑧电视剧:融合并发展广播戏剧和电影的特长,用现代化的录象手段制作而成,凭借电视传播的一种视觉艺术。

  3、按作品所写题材分:

  ①历史剧

  ②爱情剧

  ③军旅剧

  ④儿童剧

  ⑤科幻剧

  4、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分:

  ①多幕剧

  ②独幕剧

  四、元杂剧

  (一)常识

  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采用诸宫调等音乐形式,融合各种表演艺术的特点,广泛地吸收了宋词、大曲及各民族民间歌曲等艺术成分而形成的全新的戏剧样式,在体制结构上,元杂剧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元杂剧在组织结构上,以戏剧情节论之,每本分四折(相当于四场或者四幕)。习惯认为,这正好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其、承、转、合四个环节。为了便于情节的展开或者连贯剧情,常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加一出短戏,名曰“楔子”,元杂剧因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这里的折是音乐结构,每一折就是一个音乐单元,只能唱一个宫调里面的曲牌,每折一套,四折总共四套曲子,要求极为严格。并且在一套曲子中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当然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的通例,也有特殊的情形,如有的作品有2个楔子,《西厢记》有5本21折,这种情形称之为“溢格”现象。

  其次是一人主唱的表演体制。

  元杂剧整个剧本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因此,元杂剧根据主唱角色的性别而有“旦本”和“末本”的区分,即如有男性人物(正末)主唱的,便称之为“末本”;如果是女性人物(正旦)主唱的,就称之为“旦本”。这种通例有被打破的时候,即正旦和正末在一部戏中都有唱,这同样只是个别的特例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汉卿)《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二)相关题目:

  1、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2、元杂剧:是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3、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⑷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⑸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关汉卿:号已斋叟,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第一代表作家,中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擅长各种舞台演出技艺,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调风月》(旦本) 、《单刀会》(末本)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十大喜剧:

  墙头马上 元 白朴 救风尘 元 关汉卿

  看钱奴 元 郑廷玉 绿牡丹 明 吴 炳

  李逵负荆 元 康进之 玉簪记 明 高 濂

  西厢记 元 王实甫 中山狼 明 康 海

  幽闺记 元 施君美 风筝误 清 李 渔

  5、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3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被誉为“花间美人”

  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被称为杂剧之冠。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被金圣叹誉为“第六才子书”

  6、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7、汤显祖:

  英国 莎士比亚 (1564---1616);

  中国 汤显祖 (1550---1616),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代)。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善诗文词曲,《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原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柳梦梅和杜丽娘。 《闺塾》是《牡丹亭》中的精华。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9、清代戏曲“双璧” (南洪北孔)

  孔尚任 《桃花扇》 历史剧

  洪 昇 《长生殿》 爱情剧

  10、孔尚任(1648~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孔尚任除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孔尚任还著有《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

  11、《桃花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收获之一。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1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13、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14、传奇是明清主要的戏曲样式,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戏剧的文学常识 2

  一、定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 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二、戏剧特征

  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3、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三、几个名词术语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戏剧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五、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戏剧的文学常识 3

  具体含义

  综合艺术的一种。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戏剧的概念

  指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围绕着演员的表演,戏剧包含着文学因素、音乐因素、美术因、舞蹈因素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艺术。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失败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由于受演出的时间、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的矛盾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冲突。

  戏剧本质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2个世纪以后,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19世纪以后,对戏剧本质的研讨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主要有观众说,冲突说,激变说,情境、实验室说等。

  戏剧起源

  一、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两种:

  (1)宫廷乐舞说

  (2)上古歌舞说

  (3)西域歌舞说

  二、巫觋说

  三、俳优说

  四、傀儡说

  五、外来说

  六、民间说

  七、文学说

  八、百戏之摇篮说

  九、综合而成说

  戏剧形态

  在古代希腊,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

  ①文学。主要指剧本。

  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

  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

  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直接决定了戏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世界戏剧历史

  西方戏剧的诞生

  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蒂厄尼索斯的崇拜仪式。在祭典中,人们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中国戏剧的诞生

  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只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作为文学的戏剧

  戏剧文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

  剧本最重要的是能够被舞台上搬演。戏剧文本不算是艺术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后才是最终艺术的呈现。历代文人中,也有人创作过不适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剧本。这类的戏剧文本则称为案头戏现代戏剧中也出现了没有剧本的演出实例。

  戏剧的文学本,在不演出的状态下,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学样式欣赏。

  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

  随着西方现代戏剧在导演以及演员训练体系上的实践,戏剧理论逐渐从戏剧文本的讨论扩大到剧场整体,进而产生“场面调度”等新观念。其中,比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戏剧导演彼德·布鲁克在其专著《空的空间》中提出的观念:一个演员,走过一个空荡荡的舞台,这就是一出戏的全部。

  戏剧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1.无论戏剧一词如何定义,只有满足以下的条件,才可视为一次戏剧活动。

  2.戏剧交流的两个参与者:观众与演员。

  3.观众与演员必须同时在场。

  4.戏剧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

  5.戏剧交流的话题是关于一个虚构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员扮演其中的人物。

  6.演员与观众共享一套“游戏规则”(即符号学中的信码代号)。

  7.戏剧事件是审美事件,参与者不仅关心故事世界的信息,也关心传达信息的形式。

  戏剧的文学常识 4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戏剧的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01-04

关于戏剧文学常识05-07

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02-28

戏剧影视文学常识05-07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05-06

初中戏剧文学常识05-07

中央戏剧学院文学常识06-20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经典文学常识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