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生活小常识>《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

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

时间:2023-06-14 16:30:27 晓凤 生活小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

  文学是以口头或书面语言为媒介,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欢迎品鉴!

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

  一、 概念:

  1、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2、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3、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4、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①文学。主要指剧本。②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③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④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5、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做戏剧冲突。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的成败的关键。由于受演出的时间、空间和观众的限制,戏剧的矛盾冲突应当更集中、更简练、更尖锐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发展:

  1、先秦时期:

  奴隶社会——祭祀的舞乐——包含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战国——供人娱乐的俳优——积累了喜剧因素

  2、汉魏时期:

  汉统一后,以竞技为主的百戏盛行(戏剧性故事)

  民间流行平调、清调、杂舞、杂曲

  3、南北朝时期:

  出现拨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有一定故事内容和战斗意义)

  4、唐、宋、金时期——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中国音乐声律完成了大转变,舞蹈艺术空前发展

  北宋,在唐参军戏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杂剧和后来的金院本都是戏剧的雏形; 北宋的影戏和傀儡戏能够表演完整的故事

  5、元朝时期:

  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6、元末、明清时期:

  元末出现南戏,是流行在浙江沿海一带的杂剧

  近代地方戏曲日趋繁盛,一批大型地方戏(评剧、吕剧、秦腔、黄梅戏等)趋于定型和成熟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到北京,逐渐形成京剧,后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三、分类:

  1、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分

  ①悲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②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和闹剧(笑剧)

  ③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因素,也叫悲喜剧。

  2、按表演形式分:

  ①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歌剧: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

  ③舞剧:以舞蹈为主综合音乐、哑剧等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

  ④诗剧:以诗的语言展开剧情,人物之间用诗体对话;

  ⑤街头剧(广场剧):不受舞台和剧场的限制;

  ⑥活报剧:意为“活的报纸”,速写手法迅速反映时事;

  ⑦广播剧: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全凭听觉欣赏,除对话、唱词外还有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加强艺术表现力,有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境和人物的活动;

  ⑧电视剧:融合并发展广播戏剧和电影的特长,用现代化的录象手段制作而成,凭借电视传播的一种视觉艺术。

  3、按作品所写题材分:

  ①历史剧

  ②爱情剧

  ③军旅剧

  ④儿童剧

  ⑤科幻剧

  4、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分:

  ①多幕剧

  ②独幕剧

  四、元杂剧

  (一)常识

  1、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

  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采用诸宫调等音乐形式,融合各种表演艺术的特

  点,广泛地吸收了宋词、大曲及各民族民间歌曲等艺术成分而形成的全新的戏剧样式,在体制结构上,元杂剧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元杂剧在组织结构上,以戏剧情节论之,每本分四折(相当于四场或者四幕)。习惯认为,这正好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其、承、转、合四个环节。为了便于情节的展开或者连贯剧情,常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加一出短戏,名曰“楔子”,元杂剧因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这里的折是音乐结构,每一折就是一个音乐单元,只能唱一个宫调里面的曲牌,每折一套,四折总共四套曲子,要求极为严格。并且在一套曲子中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当然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的通例,也有特殊的情形,如有的作品有2个楔子,《西厢记》有5本21折,这种情形称之为“溢格”现象。

  其次是一人主唱的表演体制。

  元杂剧整个剧本由一人主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因此,元杂剧根据主唱角色的性别而有“旦本”和“末本”的区分,即如有男性人物(正末)主唱的,便称之为“末本”;如果是女性人物(正旦)主唱的,就称之为“旦本”。这种通例有被打破的时候,即正旦和正末在一部戏中都有唱,这同样只是个别的特例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

  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汉卿)《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二)相关题目:

  1、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 《汉宫秋》

  2、元杂剧:是把歌曲、宾白、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元杂剧是由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3、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

  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

  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⑷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⑸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关汉卿:号已斋叟,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第一代表作家,中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擅长各种舞台演出技艺,编有杂剧60多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调风月》(旦本) 、《单刀会》(末本)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1958年,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

  《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中国十大古典十大喜剧:

  墙头马上 元 白朴 救风尘 元 关汉卿

  看钱奴 元 郑廷玉 绿牡丹 明 吴 炳

  李逵负荆 元 康进之 玉簪记 明 高 濂

  西厢记 元 王实甫 中山狼 明 康 海

  幽闺记 元 施君美 风筝误 清 李 渔

  5、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3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是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被誉为“花间美人”

  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被称为杂剧之冠。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上更趋深刻,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被金圣叹誉为“第六才子书”

  6、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7、汤显祖:

  英国 莎士比亚 (1564---1616);

  中国 汤显祖 (1550---1616),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代)。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善诗文词曲,《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原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是一部爱情题材的传奇剧本,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柳梦梅和杜丽娘。 《闺塾》是《牡丹亭》中的精华。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些戏的内容都和梦有关系,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9、清代戏曲“双璧” (南洪北孔)

  孔尚任 《桃花扇》 历史剧

  洪 昇 《长生殿》 爱情剧

  10、孔尚任(1648~1718):中国清代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桃花扇》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始成。次年即遭罢官。孔尚任除代表作《桃花扇》之外,还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孔尚任还著有《湖海集》、《岸堂集》、《长留集〉

  11、《桃花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收获之一。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

  1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13、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14、传奇是明清主要的戏曲样式,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昇的《长生殿》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国学常识之戏曲脸谱的色彩

  红色:一般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

  紫色:表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胆大。

  黑色:表现公正、无私,如包公;表现暴躁、鲁莽、耿直,如张飞、李逵、项羽。

  白色:大多现阴险、狡诈、居心叵测。如曹操、赵高。也有脸谱中保留一定肉色的部分,表现不像大白脸那么坏。

  蓝色:表示勇猛、粗犷,较黑色更有强烈性格。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

  赭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色与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

  中国戏曲知识

  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的发展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古典戏曲基本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中国戏曲的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02-17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经典文学常识07-21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宋代文学常识03-10

.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05-07

史记文学常识06-08

文学常识大全06-13

(通用)经典文学常识07-20

文学地理常识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