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调研报告>《气象行业服务调研报告

气象行业服务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11:30:5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气象行业服务调研报告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气象行业服务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

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发布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发布。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发布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政府发布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发布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

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五)建议职称评审多照顾基层,基层业务服务人员要以工作业绩为标准,不能侧重强调文章。基层业务人员理论水平没法和省局比,但他们是一线直接为农村和经济部门服务的人员。

(六)建议省局借学习实践活动之际,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关键问题。比如精细化预报说了几年,但是对外发布预报还是今夜到明天怎么样,目前的手段,至少短临预报等够做到几点到几点,出现什么天气。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老百姓欢迎,在全国也叫得响。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调查报告2016-12-26 18:32 | #2楼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既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

处理的对象主要有:卫星数据、雷达数据、各种气象实时数据、水利检测数据、地质检测数据、预警终端数据、工作流数据等。为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家气象中心将依靠科技进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教育单位合作,提高我国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干旱、沙尘暴、大气环境质量等的预测预报水平。我们还将加强天气、环境、应用气象、遥感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为我国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的获取

为了取得宝贵的气象资料,全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各类气象观测站,如地面站、探空站、测风站、火箭站、辐射站、农气站和自动气象站等。我国建国以来,已建成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的台站网,台站总数达到2000多个。 国家气象中心每天接收来自国内外主要台站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日积月累,随时间的推移而成为气候资料。国内一部分台站每月将观测记录报表和数字化资料寄送或传输到国家气象中心,这些资料或报表成为气候资料重要的部分。气象信息都是经过气象要素观测收集、气象要素预报和预报结果发布三大步骤制作的

信息资源的处理过程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前台展示分析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前台展示系统主要是将所有的气象数据(卫星云图、雷达微波、气象自动观测站、自动精细化报文,121声讯拨打、短信用户、多媒体显示屏等)、水利数据(河河流山川水位、水库水位)、地质数据等数据显示在基于B/S的GIS地理信息界面上。采用用户选择显示的形式,用户可选择要显示的数据。有台风云图显示、气象实时信息显示、实时图像监控等。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是负责整套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个模块,其中包括了用户日常工作安排、工作执行、工作审核、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信息审核、公共服务、调查反馈,信息查询等众多功能。是用户日常工作辅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含:预报数据监控及处理、产品制作、值班管理、气象信息展示、日常办公、专业服务接口等功能。

服务方式及对象

气象部门提供给专业气象用户专门外网登陆地址,

根据每一个专业气象用户的不同需求,

分配每一个专业气象用户不同的查看权限。同时经过后台对每一位专业用户进行用户管理。软件接口有12121(96121)声讯接口、预警显示屏(LED、多媒体)、大喇叭接口、气象数据接口。

平台评价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是一个网络系统、一个信息系统、一个服务系统更是一个业务系统,是集信息共享、查询、制作、发布、评估、监控和浏览的集约化系统。是一个集信息采集、实时监控、一体化制作发布、统一管理、自动监控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服务于气象事业及行业发展,实现组织管理和气象业务从传统的零散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统一方向转变,实现整个气象服务业务的管理、制作和发布达到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特点,以技术的方法解决气象服务中的管理问题,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适应气象服务的发展需求。

存在不足及建议

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都有各自的气象服务网络,其主要功能是气象服务及行政管理信息发布,对社会公众了解气象和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集约高效以及气象部门对外履行社会服务的标准来衡量,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的气象服务网络由市气象局统一管理和维护,区县局只使用不管理,区县局之间没有网线联络,网络集中但不高效,信息共享效率程度低;网络服务内容单一,只有气象信息发布,没有与社会公众、行政执法交互;网络信息流单向、宽带容量低,不能满足服务需要。

这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系统抗压能力差。这种由上一级服务器统管包揽网络结构,随着业务服务内容的增多,访问数量的大幅增加,服务器运行压力随之提高。而下级每一项服务都依赖上一级,如果上一级服务系统出现崩溃,那下一级的所有服务内容都将陷入瘫痪。

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所有服务器与上一级都是单独连接,在数据通路带宽一定的前提下,服务器的单独连接数增加,那么每个单独连接项目所占用的带宽必然随之减少,单个带宽的利用率就降低,这与信息大爆炸时代要求背道而驰,也与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符。

服务过程被动。各区县气象部门在这种过度依赖市气象部门服务支持过程中,缺少了

自身的气象服务内容,使其服务缺乏针对性。由于区县气象部门无法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组织制作服务产品,进行有效服务,因而降低了区县气象部门的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缺乏信息共享。由于各区县气象局以及直属单位之间处于各自为战,独立行事,网络也不互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管理维护困难。由于市气象局对区县局的网络是由市局一杆子插到底,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管理,而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少,出了问题难以实现随叫随到或短时间排除,影响了网络的实用效果。

新型服务体系网络的建设

新的气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应以服务同级和下级为对象、以服务操作维护便捷为要求、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以服务个性化人性化为宗旨、以提高效益比为根本,实现不同服务层次上的本地化。因此,构建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要努力做到4个“实现”:

实现决策支撑科学化。使区县气象部门摆脱单纯依靠上一级主管部门来提供业务服务产品的现状,切实做到气象服务的本地化。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下级气象部门在缺乏上级服务产品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方面也为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准确判断形势、及时发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整个部门统一使用一套完整规范的业务服务系统,规范服务流程,简化服务步骤,减少管理的被动性和盲目性,避免造成服务缺失。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是北京市局及市直属单位的数据共享;二是北京市局和各区县局的信息共享;三是各区县局之间的信息共享,使气象部门信息上下左右共享,实现了网络资源的集约化。

实现网络服务个性化。在同一级气象部门中,可以针对各自气象服务特点,进行针对性业务支持支撑,充分发挥本地服务发散作用,提高了本地化服务能力。

新型气象服务体系网络结构图

建议

首先,规划网络建设。北京市气象局到区县气象局网络传输采用带宽。经过初步的测算,市到区县宽带需要8兆。对现有电讯线路进行调整,进行网络联通。

其次,建立新的业务服务体系规范。所有的气象服务都是基于本级气象部门来进行,每一级从上一级气象部门所获得的即为其所需要的所有数据。这样不论在哪一级气象部门增加服务内容,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只需从上一级气象部门调取相应数据即可,而不再是原先的随着服务内容增加而变得越发凌乱。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上一级气象部门服务器的并行数,同时将整体系统的风险逐级向下分摊,降低了系统崩溃的可能性以及一点出现问题而影响全局的现象。

第三,分级配置服务器,建设海量数据库。以前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三种存放方式:一部分是一些原始的文档资料;一部分是基于软盘、磁带、光盘刻录存放的信息;另外就是高性能计算机本身存储系统存放的信息。各区县气象局根据自身业务量大小,业务内容多少,按照相应规定的档位选配服务器或服务器组,建立海量数据库。

第四,建设远程监控和本级监控系统,增强资源供上级可以通过远程监控实现系统稳定性保障,本级通过监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保障工作双保险。同时,布好服务网络。建立气象部门与其特殊服务对象之间连接的网络,确保通畅,提高服务效果。

最后,规范操作系统,作规范化管理。所有数据服务器采用统一的操作系统,由市气象局进行统一负责规范建设。设备选购、运行环境、编程语言、接口插件等等均会采用相对统一的标准。

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调研报告2016-12-26 23:42 | #3楼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市在气象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建设等等,但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政府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气象服务的能力还有差距。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江苏十一届五次全会、南通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好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客观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新要求及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查找不足,全面部署我市今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根据市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部署,开展本次调研活动。

在调研中,我们注重调研的代表性,深入海安和如皋两地,邀请当地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进行了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气象为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了如皋市常青千亩连片高效农业园区,在田间地头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交流,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听取气象服务意见,收集气象服务建议。另外,我们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在南通气象兴农网设立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问卷调查专栏的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研使我们深感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大有可为。

一、南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南通东临黄海,地处长江下游,江河湖水网交织,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之称。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1646个自然村。全市土地面积为8001平方公里,人口769.79万(2015年末数据);其中农业耕地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3.1%。 南通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季风特征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但由于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热带气旋、连阴雨、高温、寒潮、冻害、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危害全市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这两项需求均达到了100%;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占80%;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占78%。农民

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依次是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视是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另外,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还有报刊、互联网等。农民最渴望从互联网和气象兴农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农业气象信息、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均占92%。但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比较低,60%农民对互联网以及本地气象兴农网不了解,30%农民只对互联网有些肤浅了解。对于农产品信息发布,只有28%的农民认为在气象兴农网上发布方便;36%的农民不知如何发布,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对于南通市气象部门给予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率,有90%的好评;对于气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个一”工程项目,在推广和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晓率达到80%;在气象知识宣传普及方面,比如防雷知识、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种植新品种所需的气候条件等,约80%的被访者均了解相关知识。农民还希望气象部门多提供农业气象科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服务。有些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希望得到中短期气候预测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农民希望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选址和房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工增雨对缓解当地旱情作用很大,其中90%认为作用很大。

从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新经济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推进,不少乡镇开始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都对天气预报服务、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农民迫切希望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次数、延长播出时间,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和重大灾害天气来临前,要增加电视天气预报播出次数;还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比如增加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让农村“大喇叭”再响起来等等,使得每个农户、农民都能及时获取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

2.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村镇建设规划、新集镇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暴雨、洪涝、大风、雷电等灾害以及交通、水电等因素的影响,并考虑通风和采光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渴望获得气象科技知识,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农业信息化等实用技术和农经信息的应用能力。

4.追求新生活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各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在追求高尚文明的生活、劳动环境,因此对健康气象、生态气象、旅游气象等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气象服务有很大的需求。

三、气象服务不断加强,但离需求尚有差距

长期以来,气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南通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南通各级气象部门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组织科技开发和科研攻关,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在农村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农业气候论证、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兴农信息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完成“三个一”工程建设。“三个一”工程即:在全市每个乡镇建设1个自动气象站、1个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1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三个一”工程是一项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全市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达到133个,平均站距仅为10公里。并建立了数个农气、酸雨、雷电等观测站点,实现了对干旱、洪涝、大风、大雾等气象数据的动态监测。全市各乡镇共布设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52块,完成了南通气象兴农网站的改版和升级工作,建立了乡镇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此外,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街道)、1646个行政村的由123名联络员组成的乡镇气象联络员队伍和1687名信息员组成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也为气象信息的传送与反馈提供了通畅的信息渠道,实现了气象监测预警乡镇全覆盖。正如南通、副秦厚德在“三个一”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三个一”工程建设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加强科技开发,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了提高产量预报的准确率,开展了水稻、麦类、棉花、油菜等产量预报,对外发布长、中、短期预报,几年来,准确率都在95%以上。为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农业部门的植保单位紧密合作,开展了麦类赤霉病、棉花炭疽病、棉铃虫等预报工作,为及时、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几年来发生等级预报准确率100%。为了提高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研制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为政府合理调度水资源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手中。一是及时把《重要天气报告》、《农气月报》和《农气旬报》等农业气象信息,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分发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二是建立了南通气象兴农网,不断登载“气象与农事”、“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科动态”、“农业百科”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及时发布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信息;四是利用“96121”、手机短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传播涉农方面的信息,深受农民的欢迎。

4.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目前,全市共有火箭发射装置4台(套)。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5年抗击特大干旱过程中,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为及时有效的缓解旱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制定了气象应急响应预案,并已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响应体系,主动参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气象部门虽然在“三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及时性与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有差距,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可用性还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是气象信息服务的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农村雷电防护安全措施和知识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

五是目前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通过互联网交换农经信息较为困难。

六是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引进新品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

2.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要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利用农村电视普及率提高以及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间和次数,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尤其是农忙季节要满足农民收工后看天气预报的需要。要与电信部门合作,针对农民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的特点,积极推进手机短信订制服务,及时将突发性气象灾害警报发送到农村、发送到乡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及本地人员,由他们迅速传播,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要使农村“大喇叭”重新响起来,乡村大喇叭实际上是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农村信息发

布渠道。除了气象信息以外,还可以发布其它对农业农村有用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大喇叭”在防灾减灾和气象信息发布上的作用。

3.努力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一要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不仅要力求报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还要延长预报时效,逐步向公众特别是向农民提供三天以上的滚动天气预报。主动与农林等部门合作,做准做细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二要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农村建设项目气象评估服务,对农村生态工程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农村建设中村庄选址等,要主动提出气象评估报告,及时为当地政府和农村提供服务。四要做好农村建设中新建、改建房屋的防雷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测、工程等服务工作,努力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五要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农业抗旱、防雹消雹等提供优质服务。六要办好南通气象兴农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交流各地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将农业实用信息直接传到广大农户、农业企业和各涉农单位。七要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和农民防灾、抗灾、减灾意识和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

4.提高农村和农民利用气象科技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民应用气象科技的意识和水平,使农民在开展村镇规划、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新品种时,事先了解当地气候特点,并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通信、手机电话、报纸、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手段和途径,获取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当地的灾情,协助气象部门维护好气象设施。

【气象行业服务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设计行业调研报告12-31

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4-04

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20

关于物流行业调研报告03-05

酒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04-15

旅游行业调研报告(精选13篇)05-23

制药行业调研报告(精选10篇)03-13

巾帼志愿服务调研报告04-04

会计行业调研报告04-27

对外贸行业的调研报告(通用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