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员工培训>《北京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北京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时间:2022-05-18 18:03:26 员工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做好我院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现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北京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等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彰显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二、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体上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2.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四个嵌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构建能力核心的职业课程体系

充分调研、明确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化建设方案》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4.完善适应行业的双证书制度

要对学生取得与专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出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证书要求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完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5.加强教、学、做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 2

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方案具体要求

1.课程类别

(1)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必修课分为通识课程(含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程(含实践环节)和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践环节)。

(3)选修课分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2.学时与教学周要求

(1)方案总课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课时,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应不低于总课时的50%,其中生产性实习应占到80%。

(2)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90学时。

(3)周学时原则上安排在20~24学时范围内(含选修课),第一、二学期课时可适当增加。

(4)前4学期每学期教学周数为19周(一般15周理论教学周+4周整周实践周),第五学期教学周数为10周,由于各专业具体情况不同,在满足每学期总教学周数的情况下,各专业可以合理自行设置,但要尽量避免学生每学期后几周课时数过少或没课的情况发生。

3.学分计算

(1)方案总学分原则上限定140-150学分之间(含选修课)。 3

(2)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每周以1学分计算。

(3)其他课程原则上以15课时1学分计算。 4.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要求

(1)工科专业为毕业设计,文科专业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时间为12周,利用第五学期前10周的星期六和后10周完成,计12学分,180学时。

(2)顶岗实习为20周,安排在第六学期,计20学分,300学时。

5.通识课程安排 (1)通识课程安排表

4

(2)课程安排说明

①1-9项为各专业必开课程,第10项大学英语为除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以外专业必开课程,11-12项高等数学为工科专业必开课程(详见②),13-15项各专业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设。

②高等数学课程为1、2、3、4、8院(系)必修课程。对口单招班级高等数学按90(60+30)课时开设,即第一学期开设高等数学B,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C。

其他专业开设安排如下:

5

③人文基础课程1、4、6、8、9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2、3、5院(系)在第三学期开设。

④军事理论/安全教育课程2、3、5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1、4、6、8、9院(系)在第三学期开设。

(3)整周实践安排说明

①入学教育与军训为2周,在第一学期开设。

②公益劳动为1周,2、3、5院(系)在第一学期开设,1、4、6、8、9院(系)在第二学期开设。

6.社会能力考核要求

(1)英语

非英语类工科专业:建议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要求;

非英语类文科专业(艺术类专业除外):建议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要求;

涉外类专业:建议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 要求;

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传媒艺术系可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设定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能力等级。

(2)计算机

非计算机类专业建议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3)职业资格证书

各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一项与本专业核心能力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由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7.选修课要求

(1)人文素质课程

①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取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2个及以上学分,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八类课程。

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

语言类:职业汉语、普通话技能与应试指导、日语、韩语、求职英语。

艺术类:围棋、中国象棋、二胡演奏入门、小提琴音乐艺术欣赏、艺术导论、古典音乐鉴赏、流行音乐鉴赏、影视欣赏、舞蹈鉴赏、美术鉴赏、书法、建筑欣赏、有氧爵士舞、健美。

社科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汽车文化、生活与化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法律与生活、合同法、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跨文化交际。

经管类:身边的经济学、网上购物与网店推广。

数理类:高等数学。

③由团委认定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作为该类课程学分,包括拓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各种科技技能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竞赛活动、课外文体活动等。

④除专业要求必须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外,学生取得的其他更高级别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每个证书可奖励2个人文素质课程学分。

(2)专业拓展课程

①要求修满6学分。其中必须取得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行业文化(课程实施编号为000001X0)2学分,并将该课程体现在教学进程安排表中或者下面的注释中。

②工科专业的文科生必须取得专业限定性选修课程大学物理(课程实施编号为000204X0,第一学期开设,周课时4)2学分,并将该课程体现在教学进程安排表下面的注释中。

③各专业根据学生需求、教学资源等设定相应的专业拓展课程。 ④除专业要求必须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外,学生取得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每个证书可奖励2个专业拓展课程学分。

⑤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并成绩合格的,每项可奖励2个专业拓展课程学分。

四、方案制定与审定程序

1.教务处制定、下发;

2.各院(系)负责人牵头组织,以专业负责人为首的专业建设团队具体实施,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3.各专业教研室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组织研讨,完善方案;

4.各院(系)组织本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初审;

5.教务处组织相关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复审,反馈修订意见;

6.将最终审核通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提交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批准,下发执行。

五、其他注意事项

1.各专业应认真研究、总结本专业以往年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缺陷与不足,结合2011年专业剖析及专业平台数据分析的成果,在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

2.各专业中对口单招、中外合作、不同专业方向、订单培养等须根据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对口单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对中职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制定,作好中高职衔接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对口单招班级与普招班级差异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模块和格式要求基本延续2011年方案(两种模板:传统课程体系模板、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板),要注意传统课程体系模板七、职业能力与知识结构和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板八、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设计中要体现‘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在关于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321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通知中有具体模板),社会能力考核要求这项内容说明要求简洁明了。

4.课程名称和课程编号要规范,均按11年新编的实施课程名称和实施课程编号填写,如有新增课程请事先按程序申请获取相应课程编号后填写,要避免文字错误、课时学分等数据统计错误和方案前后不对应等问题。

5.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定后,要同步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或完善工作。

6.为保证2012级学生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计划于4月底完成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院系专家初审工作,教务处5月上旬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审(对口单招方案单独集中会审),5月中旬返回院系修正,5月下旬汇总装订。

教务处

2011年3月20日

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2017-01-03 8:39 | #2楼

1.【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 财务管理

代 码:

2.【招生对象】

普高生

3.【学制】

三年

4 【职业范围】

5.【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和掌握财务、会计、审计、税务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具备独立完成中小规模企事业单位账务、税务、审计处理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会计代理记账公司、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从事出纳、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计算机财务信息处理和财务管理等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6.【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实施“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岗证一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财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信息管理岗位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按会计核算,企业理财,信息管理,会计软件维护等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教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获得各种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一线应用型会计人才。

7.【人才规格】

1)知识结构要求

知识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数年的在校学习,逐渐构建起自己适应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的重心在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包括社会知识、政治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等。通过三年的学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如下:

(1)具有面向市场经济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必备的专业及文化知识。

1

(2)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手工及计算机处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业务核算的方法。

(3)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

(4)熟练掌握基础会计业务知识,熟悉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及业务知识。

(5)熟悉并掌握与会计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

(6)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一般操作知识,熟练掌握ERP、电子商务、统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业务软件的操作,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

2、能力结构要求

随着终生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逐渐明晰,即“综合能力观”开始被人们接受。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应以必要的知识作支撑,由模仿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完成能力训练。由实验、实训到企业实习,完成任职岗位群所需要的主要能力的训练。能力结构包括自我教育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下述能力要求。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能阅读一般经济管理文献;

(3)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取得相关技术等级证书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5)通过国家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6)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处理经济信息。

3、素质结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调整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素质教育应有不同层次,合格人才素质要求首先应该是一个好公民,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如下:

(1)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克己奉公; 文化素质: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

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2)职业素质:

责任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备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8.【毕业资格】

(1)学生须修完本专业教学进程表所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130个学分,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方能毕业。

学分认定

1、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必须获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资格证书(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作为学生准予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不予学分;

2、人才培养方案中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职业资格证书,每获取一项给予3学分(含跨专业获 2

取),但最多不超过6学分;

(2)获得1-3个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证和初级会计证)。

(3)获得英语三级证书。

(4)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5)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训并成绩合格。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2017-01-03 18:50 | #3楼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5]16号)文件精神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新形势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出具有高职特点及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1、工学结合的原则

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上积极进行探索改革,可根据社会需要,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等灵活方式。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大力进行课程整合,保持与能力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切实落实实验、实训、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各系根据情况可选择2-3个专业进行。格式可参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创新的原则

课程设置体系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适当提前,学时优先保障,主要技能训练优先满足。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模块式教学等形式。把握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选修课的数量关系,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形成理论课、实践课结构合理、课时适中的课程比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训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同时应改革考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养成的日常项目实施过程效果考核,对于相应课程,可通过相关专业认证加以考核。

4、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社会生产实际需要,考虑就业实际情况,合适调整时间安排。工科类专业原则上建立(2+ 0.25)+(综合训练0.25+顶岗实训0.50)“顶岗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个学期与第5学期一半校内进行,第5学期一半综合训练与第6学期顶岗训练);原则上学生在毕业学年10月底离校。文科与艺术类专业可探索“2+1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可在第四学期结束所有校内环节。

5、强化技能培养的原则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明确各主要实训环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的具体内容、技能目标要求、考核标准、实施步骤、过程管理、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结果考核等,对人员及设备的需要,所有实训环节自成体系,形成链条,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本次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

6、实用适度原则

1

各系应根据专业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所开设课程遵循“实际”、“实用”原则,公共基础课要求结合考证(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需要,注重基础课程在专业技术领域内的应用,达到职业能力培养和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发挥功能化、工具化作用。

7、双证融通的原则

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的要求,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各专业应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三、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理论学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职业能力课程应按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

2、三年制专业总学时。要求教学实践(课内训练、主要实践环节、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数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体现生产性和模拟生产性实训。

3、周学时为原则上28学时左右(包括选修课),但不得超过30学时。统计周学时数时,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学时不列入上述周学时内。

4、各类课程的学分分配要求。公共学习领域所占学分比例25%-30%(按130学分计,32-39学分),专业学习领域所占总学分比例40%-45%(按130学分计,52-59学分),拓展学习领域所占总学分比例15%-20%(按130学分计,20-26学分),顶岗实习所占总学分比例15%-20%(按130学分计,20-26学分)。

5、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不少于13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和课内实验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22学时/学分。(每周计1.5 学分)。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每周计1学分。

各学分按“2舍8进,其余为0.5”计算。

6、教学周数安排:每学期教学总周数均为20周。军训和专业教育1.5周(第一学期),各学期考试1周。第六学期主要安排顶岗实训。

7、课程的排列顺序,同一类别的课程应按开课的学期顺序排列。

四、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一)公共基础学习领域(32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与健康、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1、思想政治理论课(12学分):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课程开设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其中含1个学分的实践)必修课,32+16学时(16为实践活动,不计入周学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其中含1个学分的实践)必修课,学时按2学时/周,48+16学时(16为实践活动,不计入周学时)。实践活动以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如思想教育专题,法制教育专题等。

《形势与政策》(每学期计1学分)由政治教研室牵头,由学院团委、系部书记及辅导员每学期为所在系学生以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设;1、2、3、4、5学期每学期16学时。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设方式:各系均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 2

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

2、《数学》(5学分):分为高等数学、经济数学。工科类专业高职开设高等数学、文科类高职开

设经济数学,开课学时原则上不低于90学时。具体学时、教学内容与基础部协商。艺术类专业单独考虑。

开设方式:可只在第一学期开设(6-8学时/周),或第一、二学期同时开设。但都在第一学年结

束。根据专业的需要,须开设《工程数学》、《离散数学》、《概率与统计》等课程的,具体学时、教学内容与基础部协商。 也可按选修课对待。

考核方式:各系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确定考试或考查。

3、《大学英语》(6学分):必修课,原则上第一、二学期开设。各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特点,与基础部协商调整教学内容和各学期学时。英语专业单独考虑。

注:按6学分计,共96学时。两个学期开设,第二学期周2即可。

开设方式:第一学期各系均按4节/周开设;第二学期每周节次各系按专业情况开设,另外各系

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应用英语(2节/周,也可作为选修课开设)。

考核方式:各系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确定考试或考查。

4、《计算机文化基础》(2学分):2节/周,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学

期完成。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前17周结束。针对考试要求可举办专题讲座,专项训练等辅助完成,并制订出具体安排意见。

开设方式:原则上第一学期开设的系部为水利系、建筑系、环境系,其他系第二学期开设。学生

入学后参加学校组织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绩合格可以自愿免修本课程,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该考试。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或三级),并取得相应证书。

考核方式:各系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确定考试或考查。

5、《体育与健康》(4学分应该是5学分):第一、二学期开设必修课,每周2学时,每学期计2学分;第三学期选项每周1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在保证体育基础知识教育基础上,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运动项目内容的体育课。其他学期以学生自己锻炼为主,由基础科学部体育教研室提供指导。

考核方式:均为考查。

6、《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2学分,其中理论1学分,实训1学分):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每年积极举办“双选会”,拓宽渠道,强化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开设方式:各系按系管任选课形式开设或在入学教育和就业与创业指导实训环节中以讲座形式开

设,各系根据专业情况负责组织安排。

考核方式:考查。

7、《测量》与《制图》课程:《测量》课程水利系第一学期开设,建筑系、环境系第二学期开设;《制图》课程建筑系、环境系第一学期开设,水利系第二学期开设。机电系根据专业情况安排。

(二)专业学习领域(>51学分)

专业学习领域大体是指原来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独立开设的整周实训。该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安排。该类课程尽可能使学生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要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专业技能的核心类课程。

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和学生的

3

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等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三)拓展学习领域(27学分)

拓展学习领域大体与原来的专业方向课程相对应或拓展学生职业或行业方向的课程。其中专业拓展课程要在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招生数量多的大专业(建工、)按各自模块设定方向,一般不少于3个方向,每个方向不少于9门课程(6门限选,3门任选),每门课程30学时左右(2.0—2.5个学分)。单方向的小专业(建装、监理、检测、项管)专业选修课不少于9门(6门限选,3门任选),每门课程30学时左右(2.0—2.5个学分),各专业应规定学生在专业限选课中应修的学分数。

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2、3、4、5学期。公共拓展课程主要是全院性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每门课程20-24学时(1.5个学分),学生选取课程不少于6门。

“公共选修课”,第一、二学期开设,不少于5门,选修不少于3门。公选课程建议: 《数学建模》列入专业任选课,可安排在第一学年第2学期。 注:公共选修课从下列课程中选取。

《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摄影技术》、《网页制作》、《中国水利史》、《水文化》、《美术鉴赏》、《市场营销》、《工程数学》、《职业汉语》、《大学语文》等,水利系、建筑系、环境系第一学期开设,其他系第二学期开设。

《职场英语》、《普通话基础》、《管理学》、《数学文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大学生健康教育》、《合同法规》、《文学鉴赏》、《环境学概论》、《投资与理财》、《科学健身》、《体育文化与欣赏》等,水利系、建筑系、环境系第二学期开设,其他系第一学期开设。

公共选修课不受以上课程限制,也可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多开发实用性课程,灵活进行安排。每个专业可适当增减选修课程的门数。

考核方式:所有选修课均为考查。 (四)顶岗实训

原则上第六学期不安排理论课,进行顶岗实训。学分按照教学周数来进行核定,不少于20学分,也可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来合理安排顶岗实训开设时间。

五、毕业要求(包括学分、计算机、外语、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 参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同时提出该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的学分要求。 六、教育教学活动周时间安排

三年总周数120周。考试5周,集中的实践性教育包括:入学教育0.5周,军训1周,就业创业指导1周,公益劳动1周、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及专业教学实训),机动6周。专业教学实训(包

4

括课外考察实习等)和社会实践适当集中安排在各有关课程的教学上课时间内或寒暑假进行。具体安排见“人才培养方案总时间分配表”。

人才培养方案总时间分配表

注:公益劳动:1周,水利、机电、信息在第一学期,其他在第二学期。

人才培养方案初步修订数量

水利系 3个 建筑系 2个 环境系 3个 机电系 3个 信息系 3个 经管系 2个 环境系 3个

教务与科研处 二○一一年六月十日

5

【北京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方案原则(通用12篇)05-24

焊接人才培养方案03-04

学生会人才培养方案02-27

怎样写人才培养方案03-01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0篇)06-03

人才培养的方案(通用10篇)04-14

人才培养评估接待方案(精选10篇)03-20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4-03

物业公司人才培养方案(精选11篇)02-28

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0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