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和诗句

元宵节的习俗和诗句

时间:2022-05-18 19:57:45 元宵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的习俗和诗句

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

元宵节的习俗和诗句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婚姻美满的女孩,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行歌、踏歌。

相关诗词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相关对联

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及时大放光明夜;

与物同游浩荡天。

飞龙舞凤成夜市;

击鼓踏歌皆春声。

元宵节相关作文

浓浓元宵情

时光飞转,正月十五又在元宵的香甜中匆忙地来赶赴这团圆的盛会。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历久弥香的传统佳节不但没有褪色,而且愈发的蓬荜生辉。 元宵之夜,千家万户都被团圆的喜悦所包围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上,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腾腾热气暖着每个人的心。爸爸指着它们 说:“吃元宵的学问也有不少,四个代表四喜临门,八个代表八面玲珑,十个代表十全十美它们可是寄托着人们无数的心愿呢!”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品着嘴 里入口即化的甜蜜,我们家的猜灯谜比赛也拉开了帷幕。妈妈不紧不慢地读出了谜面:“天女散花,打一新词。”我脑筋一转,竟与爸爸同时报出了正确答案:“高 消费!”妈妈赞许地点点头:“不错嘛,脑袋很灵活,每人奖一个元宵!”我暗自得意:这个我在网上看过,现学现用。接下来,我也尝试了一回考官的滋味:“无 可奈何花落去,打一常用词。”这下可把爸爸妈妈给难倒了,我摇头晃脑地公布了谜底:“哈哈,不知道了吧!是‘感谢’。”听了这个答案,他们面面相觑了一会 儿,随即,银铃般的笑声便久久萦绕在我家上空。这时,绚烂的烟

花绽开了笑靥,映得人间溢彩流光。好像在点缀元宵佳节,又好像是在庆贺虎虎生威的崭新的一 年

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传统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扩展的。起初只是白昼为市, 夜间燃灯,到了清代才增加了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流传至今。这个传统节日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载体。它让平时不能经常见面的亲朋好友们 能有一个机会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传统食物元宵那圆圆胖胖的形象就是寓意着一家人能幸福美满,那馅儿也让人甜到了心里,不由地对未来一年充满了希望与信 心。

闹元宵

元宵,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你让无数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古色古香;元宵,你是联结人们情感的一座桥梁,你让常年出家在外 的人感受到了亲情与友情的温馨;元宵,你是闪耀在雄鸡心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让炎黄子孙为古老而富有魅力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啊,我爱我们的节日—— 元宵!

正月十五日的上午,我们全家一起去水镜路上看闹元宵。大街上人山人海可真热闹,有舞龙灯、划旱船、还有花环队、彩旗队。街道两旁挤满了许多观看的人。我最喜欢看舞龙灯。

龙灯队里面有年轻的叔叔,还有80多岁的老爷爷,他们穿着黄色的衣服,腰里扎着红丝带,一个个显得那么精神。看,他们舞起来了,那些围观的人们把鞭炮扔在他们中间,鞭炮炸开了,他们舞的更欢了。只见那条“巨龙”在龙灯的指挥下上下翻滚。

今天我过的真高兴。

元宵节观灯展

正月十五闹花灯,吃过晚饭,我们全家走上街头去观灯。

这时夜幕已经拉开了,广场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真是灯的世界,人的海洋,世纪广 场人山人海,礼花五颜六色。正是“火树银花闹全城,万头攒动赏花灯。莫怪人称第一景,亿兆星斗灿龙宫。”在人群拥挤下,我们顾不得细看,跟着人群向前走,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个大公鸡型灯,只见它全身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鸣叫,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还没有看够,就被闹闹嚷嚷的人群卷到了一盏鲤鱼 灯前,只见它是长方体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有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为游人 拜年。真是:“鱼跃碧波锦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继续向前走, 是清河钢厂的机械灯,长方体底座上两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在鸣叫,旁边是一个菱形的机械转 盘,一面写着吉字,一面写着钢厂简介,

说钢厂2004年产量达到7万吨,利税1898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35%、48%。“真是金鸡报晓滕盛事,钢水银 花闹新春。”我无比感慨中,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机械灯,他的底座是长方体的,上面一位童子在打金蟾,让它吐出更多的钱,金蟾的嘴巴一张一合,前面有8个大 小不一的铜钱和一个聚宝盆,盆上写着吉祥如意。这是在祝清河人鸡年发大财。人们议论纷纷,这时只听见路上传来阵阵锣鼓声,一群秧歌队走来,这边锣鼓响,那 边礼花鸣,地上人头攒动,天上流光四射,真是太美了。

那熠熠发光的彩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使人们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脸上漾着笑容!

难忘,正月十五夜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元宵节的诗句与祝福语大全2017-01-05 10:53 | #2楼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节日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节期节俗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舞龙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物,黄帝一统天下后,从各个氏族各自的图腾动物身上取其某一部分,根据想象用熊头、马嘴、蛇体、鹿角、鱼鳞、虎掌、鹰爪、蚩尤尾综合而成的,称黄龙,体现各部族融合、团结的象征。并且黄帝凭借神龙升-天,民间便把黄帝与龙视为一体。原始时期华夏各族盛行图腾崇拜,轩辕一脉以龙为部族象征,久而久之,国人都自以为是龙的传人。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

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

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

有谁能分辨极限?

天气运动,克盈无形。

如何可以识得天地?

禹用应龙。

如何沟通江海?

应龙怎样以尾划地?

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

日光无处不到,

烛龙如何再照?

太阳尚未升起,

神树为何闪耀光华?

这位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

上面的诗句来自他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自然,“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至于舞龙习俗,民间有许多解释舞龙由来的传说,一说是,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作孽人间,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另一则说,玉皇大帝有一根雕龙拐杖,因长年累月感受仙气,活了。某日它偷偷跑下凡间作乱,残害百姓。玉皇大帝为平民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其拿住,然后让百姓用火焚烧,孽龙被烧得翻滚飞舞,待其只剩一口气时,才押回天庭。从此民间有了舞龙放火的习俗。

剔除幻想的成分,这两则传说均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舞龙起源于古人用火炬祓除邪祟瘟疫的“火祓术”。在古人的观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结果,这些妖邪与猛兽一样,害怕烈火的攻击。所以秦汉以降年末岁初的祓禊礼中,照例有一道“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张衡《东京赋》)的场面壮观的仪式,后世的舞火龙之俗,正是从这种大型的举火队舞形式上发展而来的。迄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出于祓邪祛瘟、纳福迎祥为目的出龙舞火仪式,也是这种“火祓术”的历史返照。

又有人认为舞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存,其原始形态是人们排成逶迤的队形,模仿龙的动作,舞动行进。这种活动称为“舞雩”,含有祭龙、祈雨、祝祷年成等多项内涵,因古人的心目中,龙是主风雨、主谷物的神灵。《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知这种活动在春秋时已经流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载有汉代舞龙祈雨之事,汉代画像石上也有舞龙场景,可见汉代的舞龙是先秦“舞雩”的发展。当代农村中的舞龙活动,率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其民俗信仰与上古的“舞雩”仍旧是一脉相承的。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舞龙,同样由来已久。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由于舞龙之灯是可以各地游走,并且舞龙过程中,锣鼓喧嚣,可以制造声势,舞龙本身包含着祈福辟邪的要义,自然又成了当日全部活动的重头戏。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以及舞龙灯来纪念这个日子。

在很多地方的方言中,“灯”与人丁的“丁”谐音,所以兴旺人丁是舞龙的深一层寓意。中国民间有元宵节做“桔灯”(谐“吉丁”)、“添灯”(谐“添丁”)、“送灯”(谐“送丁”)、“迎花灯”(谐“迎花丁”)、“接灯”、“还灯”以及“上灯棚”、“穿灯脚”、打“点仔灯”、挂“子孙灯”、燃“照岁灯”等习俗。这些灯俗,都含有繁盛人丁,兴旺家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求吉祈福的寓意。龙灯是“龙”与“丁”的相连。龙是中华始祖黄帝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是力量的化身,龙灯也就寓意着向黄帝“乞丁”,希望自己的家里出一个“龙子”!这样,在各地的舞龙活动中,常有一些和“龙丁”相关的程式、讲究、说词。

龙灯“盘”到子孙众多的大户人家,放“百子炮”;盘到小户人家,放三只连响炮。放炮者不能将炮蹲在地上放,认为炮一蹲地,就意味着这家子孙是“泥坯子”;要将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龙子”一步登天。盘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让这家的妇女“摸龙须”和“龙角”,让其小孩“钻龙门”。盘到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妇女,往往要主人加钱加物,让“龙”绕一绕她的身体,并让一个小男孩骑到龙背上绕着厅堂转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对此,有人还作了这样一首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如今,在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不论生男生女都成了人生一件大喜事,龙灯送子的习俗渐渐淡去,而最初以祭祀先祖面目出现的龙灯也渐渐发展成了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而这,正昭显太平盛世下的今日中国,百姓生活的其乐融融!

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元宵到,元宵闹,花灯猜谜生活俏,思念此刻在欢跳,祝福立马来报到,好运特地来关照,幸福常伴常微笑,欢欣袭来欢乐傲,万种如意陪元宵。元宵快乐!

元宵节送你十个元宵,代表我送你的十个祝福:一开心二快乐三平安四幸福五好运六发财七如意八吉祥九安康十团圆! 

在这彩灯如昼的时节,我们一起相约黄昏后,今晚我要让你成为最幸福的人儿。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馀欢。

月儿圆圆,载着无尽的眷恋,春风渐渐,送去真挚的情感,愿元宵节夜晚,你潇洒美丽如愿,生活五彩斑斓,幸福与您相伴到永远!

美好的祝愿传到你的手机,在元宵节到来之时,愿你全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快快乐乐,和和美美,幸幸福福直到永永远远!

元宵鼓鼓,幸福满满;元宵甜甜,快乐绵绵;一年一度元宵节,愿一条信息带去我对你美好的祝愿。在这美好的时刻,祝你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元宵节,赏花灯,照的心里亮晶晶;元宵节,闹热闹,幸福好运随春到;元宵节,吃元宵,乐的你呀呱呱叫;元宵节,送祝福,健康吉祥到你府!

年过完了吧,人跑烦了吧,钱花光了吧,心也疼了吧,短信少了吧,没人理了吧,野不成了吧,老实上班吧,幸亏还有我预祝你元宵节快乐!

天上明月寄相思,地上汤圆寄团圆;天上繁星晶晶亮,地上彩灯换色彩。又逢一年元宵节,温馨祝福送心田;健康吉祥送给你,愿你梦想都实现。元宵快乐!

时间过得快,忙里又忙外,刚刚过周一,又要过礼拜,才问春节好,又向十五迈,平时问候少,思念却常在,元宵佳节至,请受我一拜,愿你佳节吉祥愉快。

请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  微信名 互联网联谊(微信号:hlwlyw)

请点击下面的原

文链请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  微信名 互联网联谊(微信号:hlwlyw)接  微信名 互联网联谊(微信号:hlwlyw)

【元宵节的习俗和诗句】相关文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03-08

中秋节习俗的诗句03-21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2篇03-09

元宵节的习俗08-12

秋分的特点和习俗10-25

元宵节习俗的作文06-02

元宵节习俗的变化05-27

元宵节习俗作文11-03

元宵节习俗介绍11-02

【热门】元宵节的习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