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

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

时间:2022-05-18 09:34:46 新常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

作为世界顶级的矿业盛会之一,中国国际矿业大会10月21日在美丽天津隆重开幕。“顺应大势、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这既是本届大会向世界矿业界发出的诚挚呼吁,也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各国释放的明确信号。“新常态、新机遇、新发展”的主题,传达了中国矿业对当前矿业形势的总体判断,体现了对矿业复苏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

当前,矿业经济整体局面不容乐观,市场波动加剧,需求不振,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是,正如本次大会上专家分析的那样,伴随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世界矿业也在进入新一轮周期性波动,短期内这种态势将很难扭转。应当看到,经济基本面对矿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存在,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还是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将保持对矿业资源的稳定需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面临诸多转型,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危中有机。机遇永远大于新挑战: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对新能源、新材料的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为矿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国际产能合作蓬勃兴起,基础设施、装备制造、重大工程等领域日益广泛,为创新矿业合作模式、打造全球矿业产业链提供了新契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大数据、自动化、互联网、遥感监测等新技术与矿业交叉融合,为矿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地质工作拓展了新领域。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世界矿业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特别是,中国政府积极倡议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合作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携手相关国家深入开展投资贸易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将为世界经济特别是世界矿业复苏发展提供新的内生动力。中国正在努力发挥负责任大国在促进国际矿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世界矿业创造机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既要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又要在矿业低迷时期看到未来矿业的增长潜力、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更要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只有团结一心,抱团取暖,才能走出低迷,迎接复苏和繁荣的未来。

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2017-01-06 11:38 | #2楼

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谋求新跨越,为实现学校快速转型发展而努力奋斗#e#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特邀代表、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两年的工作回顾

四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两年,是学校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的两年。两年来,学校以党的精神为统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创建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步伐,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了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效应显现,以医学为主体,文、理、工、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医学院校格局初步形成。

(一)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取得新进步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成果奖励零的突破。积极推进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1个建设项目。开展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大学生实验医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招生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新增3个一本招生专业,录取分数位列全省同批次一本招生高校第二位。二本理科录取分数持续保持同批次全省高校第一,临床医学专业在全国多个省份录取分数超过省控线100分以上。2015年招生规模与2012年相比,本科生增幅24.44%,研究生增幅19.47%,成人教育招生增幅88%,三全学院增幅4.34%。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位居河南高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接近40%。2015年韩国釜山大学在豫招收7名全额资助研究生,我校毕业生获得6个名额。两年来,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1项、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三等奖、河南省大学生“诚信校园行”辩论大赛金奖。学生李院军入选“中原十大孝子”,并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篇。学校被授予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坚持狠抓学科建设不放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成为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推进一级学科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获批建设经费765万元,启动第八批6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持续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两年来累计投入2466万元。启动“精神与神经”、“肿瘤与免疫”两大学科群建设,为申报博士建设单位奠定基础。

(三)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实现重大突破,获得一等奖1项。两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其中2015年21项、2015年27项,全国高校排名分别上升35位、45位;被sci收录论文603篇,位列河南高校第6位;获国家专利48项;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可支配科研经费达到1.2亿元;实施了学校科学研究培育基金,资助立项课题65项,经费600万元。

加强协同创新,将协同创新作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建设,强力突破,省分子医学诊断及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验收,获得资助800万元,学校跨入河南省“2011”计划行列。与北京雅仕杰公司合作共建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获得河南省医疗机构经营许可证,成为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型临床检验中心。与河南省华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河南省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第一附属医院与中国航天员中心联合建立肿瘤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新增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总数已达到4个。2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资助,2人获得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资助。

大力推进交流合作与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中德医学组织再生实验室、中法动物基因敲除实验室、中美内分泌与代谢实验室、中美环境与健康实验室、中英神经信号传导实验室等5个国际合作实验室,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已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启动了校级人文社科培育基地建设。搭建了国家专利申请合作平台。

(四)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两年来,新增115名博士,69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71名教师相继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博士化进程加快。引进1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聘请杨万才、吴卫东、冯志伟等3位海外归国人才担任院系负责人和相关学科特聘教授,带动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启动了“太行学者”和“太行青年学者”人才计划。选派67名教师到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交流学习。2人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获评首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

(五)切实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新提高

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为依托,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扎实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顺利通过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检查评估,获得9项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实施“辅导员五项能力培训计划”。坚持教育与服务并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教育服务的新途径,注重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积极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就业市场建设,扎实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管理体系,认真做好学生奖、贷、助、补、减工作;持续保持学生管理安全稳定零事故、奖助学金发放零差错、学生投诉零记录、学生还贷零违约“四个零”。

(六)着力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医院综合实力得到新增强

各附属医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明确目标定位,积极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不断优化办院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学院型医院建设,医教研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2015年,5所附属医院门急诊总量达到272.8万人次,住院病人总量达到21万人次,总收入达到31.48亿元。一附院成为首批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二附院成立了全省首家精神卫生医疗联合体。三附院获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附属中心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附属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初审。

(七)注重民生和校园建设,综合管理和保障能力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园公共服务体系,投入1.72亿元,有序开展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做好管网改造、路面修缮、水电暖供应和安全保卫等保障工作。完成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标准化建设、老实验楼装修等基建项目,博士公寓建设顺利推进。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积极探索完善大学制度体系,行政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财力保障稳健向好,为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实现职工收入倍增,提升了教职工生活品质。推进财务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监察审计力度,保障了学校稳定发展。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投入300万元,提升了安全防范能力,获评河南省平安校园建设“十佳”案例。

(八)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党委和纪委,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2015年完成机构设置和干部换届工作,提拔交流了65名处级干部和91名科级干部。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做好“三创三提升”,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学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干部廉洁自律。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15年学校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审,被评为省文明标兵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切实加强教代会建设,依法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统-战工作,重视发挥党外人士作用。认真做好离退休工作,积极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推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此外,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在发展规划、图书、期刊、信息、档案、计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学校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体新医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向全校师生员工、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海内外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敬意!

回顾两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改革创新的持续深化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大大提升了学校综合实力。

——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两年来,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搞好统筹谋划,坚持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工作环境的风清气正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两年来,学校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改进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形成了想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制度设计的科学周延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年来,学校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制度设计,严格制度管理,抓好制度落实,有效助推了学校发展活力。

以上基本认识和经验,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各项工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爬坡过坎”关键时期,我们还面临很多尖锐复杂的矛盾:一是学校当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之间的矛盾还很明显。学校管理还比较粗放,管理体制机制亟待改革,治理结构尚需优化,管理重心亟需下移。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之间的矛盾还很尖锐。高层次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学校可支配财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校内外资源优势挖掘利用不足,学校财力与学校大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增收节支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学校现有的基础条件与教学科研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学科研用房不能满足师生学习、教学、科研等需求,学校师生公寓紧张问题还没能很好解决。这些矛盾,既有结构性的,也有制度性的,制约着学校进一步上层次、上水平。

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牢牢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牛鼻子”,统筹规划优势学科,将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统筹规划其他学科,争取更多学科进入高水平学科行列;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为保障,认真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后勤体制机制改革;抢抓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强“四项建设”,全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努力开创学校建设的新局面。

二、201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

党的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同志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我们既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要分析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常态。当前,高等教育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新常态,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成为新常态。

在这样的新常态环境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作的强力启动,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的改革方向,政府拨款机制的重大调整,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这些新鲜的概念扑面而来,每所大学都有出彩的机会,给每所大学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改革不只是单项改革,而是综合改革;不仅是增量改革,更是存量改革;不只是学校主导的改革,更是大学组织自觉参与的改革。“新常态”对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创建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赋予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推进“两个创新”,深化“三项改革”,加强“四项建设”,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加快学校转型发展。

(一)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努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是基本的学术单元。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高校,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活力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学科特色和水平是学校发展特色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科水平的高低就是办学水平的高低。

当前,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已成为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河南省也即将启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对我校今后学科建设的影响十分重大。目前,我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只有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省级学科平台数量也比较少,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发展现状与学校发展目标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努力改变学科建设模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改革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机制,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医、文、理、工等不同类型的多元绩效评价体系,制定《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与绩效考评办法》。实施《学科建设特区计划》,建立目标导向的动态学科建设平台,实施资源优化配置的特惠政策,加大“精神与神经”、“肿瘤与免疫”两大优势学科群建设力度,建设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进一步集中优势,聚集人才,打造以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学术发展力量为一体的学术梯队。统筹做好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努力增加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博士点建设奠定基础。

(二)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当前,学校正处于后发赶超关键期,也是爬坡过坎期,拥有人才,就拥有核心竞争力。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坚持引进、培养、稳定、提升的原则,激活优化存量,引进培育增量,积极延揽以院士、长江学者等为代表的学科领军人物,吸引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学习。加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通过转换思路、开阔眼界、变换思维促进现有教师队伍的发展与提升。制定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发展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加快实现师资队伍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完善人才队伍考核机制。要用超常规思维、超常规举措,打破“大锅饭”的制度设计,推进平台、团队、待遇等方面综合改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倡导比学赶帮的干事创业理念。要认真解决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和待遇留人。力争在“97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和优青、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人选引进方面有新突破。加速师资队伍博士化进程,每年新增博士6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30%以上。在中原学者、“太行学者”和“太行青年学者”培养方面有新进展。

(三)推进“两个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探索教学相长的新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手段,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实施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培养理念,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充分发挥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在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升研究生创新与发展能力。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开展与郑州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模式探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二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握国家政策,瞄准社会需求,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实施《科技创新计划》,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省、市、校三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培育,逐级提升,尽快实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突破,力争建成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制定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提升计划》,整合资源,汇集人才,推动基地建设,力争建成1-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促进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汇聚学科人才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力争建成3-5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校企、校校科研合作交流,努力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奖项的新突破,提升学校科技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5年力争年度立项国家级课题35项以上、省部级课题20项以上。申请获得各类纵向科研经费3500万元以上,年度可支配科研经费达到7000万元以上;被sci、ssci收录论文达到380篇;申报国家专利达到1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7项以上。

(四)深化“三项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

一是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科学预算为基础,简政放权,增强院系财务支配自主权利,调动二级单位管财理财、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发挥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的综合效力,建立健全财务审计与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资源优势,激发创收单位办学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积极争取财政拨款,不断扩大事业收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拓宽办学经费来源,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顺应国家人力资源改革趋势,抢抓政策变革机遇,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需求,统筹解决学校超编等一系列衍生问题。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坚持评聘分开原则,评审重心下移,增强职称评审透明度,尊重和体现学科差异,科学制定量化标准,形成竞争有序的职称晋升体系。把握学校发展关键时期,推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二级单位的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的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制度,激发教学科研一线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后勤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以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服务队伍。转变后勤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师生满意度。逐步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

(五)加强“四项建设”,全面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完善大学章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设置,树立学术权威,实现教授治学。加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办学活力。正确处理结构、质量、效益关系,以绩效评价和评估为抓手,逐步完善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强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基础条件和民生建设。统筹谋划,着力解决现有基础条件与教学科研发展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单体建筑设计规划,单体项目建设改“串联”为“并联”,加快博士公寓建设,做好学校周边土地征用或楼盘团购,积极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优化办学条件,改善校园环境,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景观建设,尽快实现校区基础设施和教学科研环境改造与升级。稳步提升教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关心离退休老同志,保障和提高各项待遇,让广大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附属医院建设。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三甲”工作为抓手,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加快学院型附属医院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大力引进尖端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实力,促进医教研水平上台阶,提高医院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推进全过程临床教学,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打造高水平临床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学校综合实力优势,整合各附属医院优质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构建区域医疗研究中心,不断提升附属医院社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致力打造好三支干部队伍,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二是不断改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业务精良的高质量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三是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服务保障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期目标,是要形成主动谋划的习惯、敢于担当的勇气、重在落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品格,努力做到“四要四不要”:即要鼓气不要泄气、要大气不要小气、要朝气不要暮气、要正气不要邪气,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三严三实”,发扬优良传统,促进作风转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求真务实,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奋力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建立拒腐防变长效机制,为学校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适应新常态 抢抓新机遇 打造升级版 当好排头兵2017-01-06 22:26 | #3楼

正在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潘朝晖代表市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就过去一年来政府各项工作作了回顾,并提出今年政府工作要求和奋斗目标。会后,各代表团的代表对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积极发表各自见解。本报今天摘要刊发部分代表的发言,聚焦两会现场。

创新驱动马力强 转型升级信心足

许可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整体思路清晰,2015年政府工作成绩显著,在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民生投入持续增长,特别是跨江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15年政府工作目标明确,产业升级有新动力,城市建设有新活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尤其是法治政府的建设,更加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服务效能的提升,相信2015年芜湖的政务环境将变得更好。

熊建代表说,过去的一年,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一名外来人员确实看到了政府的努力,非常不容易。建议政府多从企业角度着想,主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朱葆娟代表说,报告有几个热词,一是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都要进入新常态;二是升级版,着力打造经济与城市两个升级版,令人振奋;三是转型,各行各业都要积极转型,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完全赞成这个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继续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陈祖尧代表说,芜湖正在全面建设旅游度假胜地,方特将积极融入芜湖发展,加速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欢乐芜湖、幸福芜湖”建设作出贡献。建议:一是加快芜湖东出口的调整扩容,以适应芜湖东区发展需要;二是开设旅游专线公交,完善配套设施,更加方便人们出游;三是扩大城市宣传,提高芜湖在全国的旅游影响力。

郭-平正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用朴实的语言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用科学的思维提出了新一年的工作安排,体现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建议:抓住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做大做强芜湖长江水运经济。

冯建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祝朝文代表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很振奋人心,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能够取得两位数的增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芜湖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较大,主动服务企业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建设发展较快。作为一名企业代表,建议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成长机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章传法代表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感觉“短、实、近”,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令人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也看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报告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群众关切的问题给出了务实有力的回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发展的信心。

跨江发展马蹄急 集聚能量占先机

童新代表说,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大环境下,我市仍然实现了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绩令人振奋。市政府成立了江北新区建设指挥部,统筹江北新区建设,江北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议:进一步明确跨江发展各阶段目标任务,指导各项工作快速开展。

陈道林代表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切身感受到了江北发展的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日趋完善,三是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建议:加快改善江北区域的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让人们更多感受到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杨燕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具体,很务实、很接地气,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在报告中都有回应,特别是2015年工作安排思路清、方向明、举措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为在江北地区工作的基层代表,深刻感受到跨江发展以来江北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江北地区与江南地区发展正在“等高对接”。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江北地区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江北城乡一体化建设。

郑刚代表说,对报告有三点感受:一是工作回顾振奋人心;二是今年发展目标很明确,思路很清晰;三是对无为的发展很重视,完全赞成这个报告。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努力探索体现无为特色的发展思路;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促进江南江北互动发展;要在引才借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提高-干部能力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建议:研究制定扶持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的基层基础。

任士福代表建议,一是更加关注无为西南、西北乡镇的发展,对无六路建设给予更大支持;二是市县两级给予财政补贴,抓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三是政府要加强监管,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做好农作物受灾理赔工作。

黄诚代表说,近几年无为电线电缆产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新上了一批高、新、特电缆项目,特种电缆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去年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的形势下,广大电缆企业家抱团取暖、创新举措、迎难而上,实现了产业稳中有进发展。建议:要整合现有政策,加大对企业“一企一组一策”帮扶力度,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潘庆好代表建议,加快规划建设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出台扶持羽毛羽绒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这一特色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生态文明受关注 城市品质促提升

童朝阳代表说,加强污染综合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如今汽车尾气排放严重、劣质挥发性有机物的大量使用、烟花炮竹燃放等造成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现行的应对措施有很多,如:将燃煤锅炉改为燃气、推行车用燃油标准升级、严格减排指标、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点、节能减排倡议和强制性减排行动等,但防治力度总体还比较薄弱,还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进一步研究制定各种具体的环境指标,并严格监督执行,从根源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有效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艾和金代表说,过去的一年,全市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软实力增强。报告将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令人期待。建议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人才环境。

程树珏代表说,近年来我市交通事业发展较快,但市区公交-班线没有明显增加,建议增加班线车次、增加驾驶人员,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

童光娣代表说,我市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建成了“管理扁平化、服务精细化、工作信息化”的社会服务和治理新模式。建议,进一步下放职权,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激励制度;切实减少管理层级,减轻基层工作者负担,提高积极性;通过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将管理寓服务中,实现政府管理的扁平化;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使用各类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惠民。

罗琦代表建议,一是为避免重复建设,将繁昌县新港镇污水纳入大桥经济综合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二是为加强新港镇路网建设整体规划,促进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快捷,将大桥经济综合开发区经六路向南延伸至长江南路,尽早实现两路互联互通。

凌曙光代表建议,要加强龙湖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这个问题历年来各位代表多次呼吁,但制度不完善、机构缺失导致效果不够明显。要治理好龙湖水环境,必须坚持市县区联动,尽快成立龙湖全流域水环境保护机构,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机制、有行动、有监督,让龙湖为芜湖添绿争光。

周向华代表建议,一是制定出台相关办法,规范和加强电动车管理;二是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路灯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进一步增加公共自行车和服务网点数量,满足更多市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快大小官山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大力度整治占道经营乱象,加强对道路两旁乱停乱放车辆管理,尽力保障道路畅通,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美好乡村景色新 城乡统筹齐奋进

王龙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全面推开,耕地逐步流向种田大户,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趋于成熟,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培育了诸如溜溜果园、同福碗粥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建议:一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二是加强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大特色农产品培育力度,进一步发展农业品牌。

章传法代表说,各级政府要清醒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全面摸清本地农村环境状况的家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认真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和水源保护工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相关项目,聚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举报奖励制度;要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作用,做到“群防群治”,保障地表水域少污染、不污染。

李名华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我非常赞同。去年秸秆禁烧工作量大,通过努力,达到了禁烧目标,对改善大气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一是疏堵结合,进一步研究秸秆合理化利用问题,促进秸秆禁烧常态化;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尽早启动长江南路(新港阮弄口至铜陵段)工程建设,以打造城际交通网络,畅通芜湖循环经济产业园对外交通。

秦宗平、汪国金代表建议,市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杨惟寿代表建议,一要加大对农村自然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方便村民出行;二要适时制定地方性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三要切实帮助涉农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刘斌代表说,我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年来农村的发展变化。各级政府重视美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发展,很受群众欢迎。建议有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养殖业支持力度,促进全市养殖业快速发展。

民生为本强保障 社会和-谐靠共建

朱蓉代表说,控制“医保付费”,应立足“规范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目前的医疗现状和可支付费用,遵循“基本医疗、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明确基本医保范围的检查、治疗药物、手术、麻醉方式和耗材使用标准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医保范围的疾病诊疗规范。只有医学治疗行为的规范,产生的医疗费用才会是合理的,也一定是可控的,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才可能是可持续的。

许俊代表说,这些年,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硬件投入大,学校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市县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建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收入分配方式,完善补贴、激励及晋升机制,提高基层教师待遇。

裴亚飞、王庭国、水后亮、郭建林代表建议,尽快出台《芜湖市物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失信的物业管理公司和长期不缴纳物业费的业主实行“黑名单”制度,并纳入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培训和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设美好家园。

梁清宇代表建议,要在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强编办、人社、高校与卫生等行政部门的协作,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增强服务动力,同时,多措并举,通过加强基本药物的保障,推进城乡医疗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梅本华代表说,我市医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卫生院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跟不上需求,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患者到外地和市区大医院看病的较多,基层卫生院门庭冷落。建议:一要认真落实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农村卫生院工作;二要有经济措施支撑,对新农合的部分病种实行转诊制和分诊制相结合;三是医疗联合体要向基层延伸;四要扩大基层医保用药范围;五要提高市级医院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胡国祥代表说,我特别关注的是,在2015年工作安排中提出要优化医疗卫生布局。三山区现有人口约20万,自成立以来,医疗卫生工作发展滞后,目前还没有一所综合医院,无法满足居民就医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建议:一是尽快在三山区建立一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二是在基层卫生机构人才聘用上要给予政策支持,营造来得了、留得住的工作环境。

方新主代表说,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强化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合理明确社会化养老机构类型,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在土地供应、财政资金补贴、税费征收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依法治市开新篇 深化改革谋长远

刘表来代表说,法治政府将是新常态,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把一切权力和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加大决策事项的宣传力度,扩大公众参与,让广大市民了解每一项决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群众关注的重大项目建设,要及时公开决策过程,让群众充分了解、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俞秀贞代表建议,一是政府出台的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应分行业对待,促进中小企业公平竞争;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窗口工作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沈晓鹤代表说,作为外来投资者,深切地感受到芜湖县乃至芜湖市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发展速度快、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建议: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政府要进一步探索如何适应新常态,认真研究对策,帮助核心产业控制风险、化解风险。

陈怡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表述简练,体现了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建设法治政府用了单独的篇幅,落实了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报告提出加大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列举的经济指标反映了发展的势头强劲,充分说明政府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建议,一是进一步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实体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要给他们配套、措施上要有帮助、经济上要有扶持。二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以文明创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营造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长效机制。

夏静代表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落实权力清单十分有必要。建议企业房产证和土地证合二为一,政府该管的事情要管,该放的事情要放,给企业信心。

周平代表建议,一是实现“弯道超车”要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二是政府要培养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引导社会提高对律师工作的重视;三是政府要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行政执法监督员的作用。

【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相关文章:

《抓抓乐》教案04-23

抢包保释申请09-14

防抢应急预案02-04

抢椅子游戏教案03-29

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02-18

常态化防控措施(精选11篇)08-17

老鹰抓小鸡教案02-14

抢包保释申请2篇05-23

大班识字游戏抢椅子教案03-16

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选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