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热点关注>《廉能俱佳的于成龙

廉能俱佳的于成龙

时间:2022-05-19 16:06:00 热点关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廉能俱佳的于成龙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一代廉吏于成龙病逝在任上。他去世后,“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康熙皇帝也深为感动,称他“实天下廉吏第一”,并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能够得到百姓爱戴和皇帝称赞,对于成龙来说,是对其一生清廉爱民的最好写照。但他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清官,在20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他辗转任职多地,曾3次被举荐为“卓异”,表现出超强的治理能力。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他任广西罗城知县,从此步入仕途。当时广西归附清廷不久,经济凋敝,生齿不繁,县域内盗贼横行。于成龙在罗城干了7年,鼓励垦荒,减轻徭役,肃清盗贼,罗城大治。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他署理武昌知府,主持政务。时值三藩叛乱,吴三桂派部将到湖北制造暴-乱,加之当地官员举动失措,激发民变,局面大乱。于成龙广发安民告示,疏导百姓归家,缓和事态,还只身进入乱民聚集的山寨中说降,不到1个月便平息民变。随后调任黄州知府,当时黄州民变四起,多支盗贼拥兵数千,互相声援,声势远超武昌。官员纷纷主张弃守,于成龙力排众议,表示决不放弃黄州,并组织乡勇主动出击,大获全胜。24天内平定民变,稳定了黄州的局势。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升任福建按察使。当时

清廷为防台湾郑经侵扰,执行海禁。许多百姓出于生计,通海经商,被捕入狱,株连甚广,一时人人自危。于成龙仔细甄别,释放百姓,不予追究,为福建营造了安定的政治氛围,稳定了民心。

垦荒、安民、除暴、慎刑……纵观于成龙的事迹,恰如其为福建按察使时,福建巡抚对他的考评——“廉能第一”。廉能,即清廉且能干。考察一个官员的政治品格,“廉”和“能”是两个重要方面,但两者又有区别。“廉”是内向性的政治属性,是官员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属于修身齐家的范畴;而“能”则是外向性的政治动作,是体制、百姓对官员的要求和官员个人的政治努力,属于治国平天下的范畴。相对于只廉不能,又廉又能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廉洁。 我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褒扬品行端庄操守严谨的官员,以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但在廉、能二者之间的选择上,还是有所区别。康熙皇帝就曾清楚地表达过操守与能力之间的差别:“大臣则自有大臣之体,当行有益于地方民生之事,非徒尚操守而已。”如果一个官员只是廉洁自律而不能有所作为,“譬如木偶泥人,纵勺水不入口,安所用之?”晚于于成龙又同是清官的张伯行,虽操守廉洁,但能力不足。康熙曾批评他担任江苏巡抚数年,未能移风易俗,甚至民生也日渐艰苦,“米价初只七钱,今长至一两六七钱,民食维艰。”所以,康熙只褒扬张伯行“操守为天下清官第一”,而于成

龙则是“实天下廉吏第一”。在我国传统话语体系中,与官相比,吏的属性更为务实,也就是说,于成龙是兼具廉能二者,均为第一。

党的以来,中央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在全社会极大地凝心聚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预期。中央零容忍高压惩腐,推出负面清单模式简政放权,依法治国衡平法治,三管齐下使得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常态。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力不足的危险一直存在。特别是一些干部墨守成规,思想上存在困惑疑虑,做事畏首畏尾,不敢大胆探索尝试,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的消极现象,这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意志和勇气背道而驰。能力不足,自可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但如果连敢想敢干的精神都没有,又谈何提升能力?

在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同志集体观看了《廉吏于成龙》,引起舆-论的关注和群众的热议。其实,与其探讨这背后所释放的信号,倒不如让我们的干部以史为鉴,积极向于成龙学习。既学习他严以修身、严于律己的严格操守,更要学习他踏实肯干、敢于突破的实干精神,变被动廉洁为主动廉洁,真正为全面深化改革尽心尽力。(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