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1-18 18:37:37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这是因为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使之逐步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本文笔者仅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并结合学科特点,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例如在讲授“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给每个学生实验器材,以使学生通过看实验器材,得到启发,自行设计方案,这样对“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这一结论的得出是有效的,但是,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空间想象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设计缺乏自主性。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的活动中来,为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进行设计,老师对学生说:“在你们的桌上放着一些实验器材,你可以利用这些清楚进行设计,也可以不用”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事实 1

上,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借助实验器材进行设计;有的根据教材的方案进行设计;有的根据以前做过的一道练习题进行设计;有的根据实验原理进行设计。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个性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正如人的兴趣从问题情境中产生一样,人的思维也是从问题开始。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疑是师之始,学之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巧设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正如鲁兵斯坦所认为的:“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显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讲“热值”时,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的放热本领是个难点。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古到今一般家庭加热一壶水分别用了哪些燃料,学生讨论的很热烈,并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为何家庭用燃料会发生这些变化,并提示那些未拆迁住宅基房的同学,回忆家中用稻草加热饭菜和用液化气加热饭菜时的用量(消耗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到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于是再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探索,并很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参与讨论、猜想、表达、动手实验等活动的兴趣非常高,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三、生动的物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都需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观察与实验本身也是物理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而物理实验时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验操作、实物及模型观察、现代教学媒体表演等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表象及联系,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操作的教学行为,是促进学生形成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由于学生推理能力不强,这给他们形成物理规律带来困难,而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下面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释放,运动到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学生观察到越光滑的表面小车运动的越远。此时教师可及时提问: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为什么停下来的距离又有所不同呢?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这是摩擦力的缘故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假如小车运动到一个表面绝对光滑即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运动情况会怎样呢?经过充分的考虑和热烈的讨论,学生认识到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缘故,如果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它就会以初始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此时再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接着教师再举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物体惯性的存在。学生经过积极思维,惊喜地发现,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现象竟然包含着奇妙的物理现象,这不仅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的创新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这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是开放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 2

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光的折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海市蜃楼”的情况,再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下“海市蜃楼”的奇观吗:放映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影《海市蜃楼》片断。看完老师让学生通过听和看,提出疑问和想法,学生很自然的会问到“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于是老师做演示实验:把筷子斜插入水中。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能不能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现象一样?学生猜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可能要改变,然后用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部分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教师由实验引出课题“光的折射”。

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光的反射”规律及光反射时光路可逆,然后由学生猜想“光的折射”的规律,并用实验来验证。全体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的疑问;学生边实验,边把探索的结论记录下来,并画出有关光路。实验结束后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在上课例中教师从自然现象“海市蜃楼”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进而猜想光由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可能偏折,用在水中斜插的筷子这个现象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总结光的折射定律时,进行分组实验、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如果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个性的发展和解放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公民是否具有创新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且对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创新性人才已上升到推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作为物理教师应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7-03-15 12:13 | #2楼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是世界性教改的趋势。“教育是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后阶段,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如下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广泛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针对物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巳学的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激发学生选题的兴趣,吸引学生探讨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例如:“力在我们身边”、“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等,这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 1

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完“摩擦力”的内容后,笔者就布置了“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的课题,同时列举了6个小课题。结果,发现许多学生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也有部分学生尝试研究自行车的照明问题。同样,学生对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掌握早巳超过了课堂上所要求的内容,而且,交流之后大家提出的问题又成为下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力的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外延。

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故求异思维是一种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见悬挂的吊灯被风吹得左右摇摆。这在别人看来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但伽利略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领悟出“摇摆等时性”的规律,从而发明了摆钟。遗憾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给学生一些固定不变的知识及方法,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即使学生的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保护好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讲到有关“电阻”的知识时,让学生思考:三个阻值是8Ω的电阻,可以有几种连接方式?大部分同学与标准答案相同,答为4种,也有个别同学考虑短路现象答为7种。笔者对答7种同学的思维进行表扬,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促使学生敢于“求异”,从而培养良好的求异思维和探索品质。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创造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又要靠教师的不断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在已形成的 2

定势思维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新奇感,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境界。

如物理实验中“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测细铜线的直径,除了书中方法之外可启发学生还有哪些方法可测。如电路的设计、黑盒子问题的处理等等。象这样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些老师怕麻烦,往往避而远之。白白错失了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就是因为它们敢于探索,不怕艰辛,不甘失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事实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规律,更获得了主动学习的方向。

如在讲述电功、电流的热效应区别时,笔者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玩具电动机,先不让其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电压U1,流过电流I1及电动机电阻R1,让学生计算U1I1 、I12R1的值并要求学生比较大小。接着,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2、I2、R2的值并要求学生再次计算出U2I2,I22R2再比较大小。启发学生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1I1= I12R1;电枢转动时,U2I2≠I22R2;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摸索总结出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印象就很深刻。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错误率较低,而且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五、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但要有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实验和动手制作能力。很多创造发明都是在反复实验和精心制作以后成功的。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按书本上讲,学生按书本上做,学生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紧张、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探索和思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

的”,可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的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入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学习“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并引导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原有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在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六、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常会遇到失败,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介绍科学家伟大发现背后的艰辛,几百次乃至上千次失败中改进摸索再实验。正如爱迪生说过的“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切的方法是什么。”一个新的设想在开始时不遇到失败,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发明者和创新者可能一而再地失败。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他和他的合作者经过试验1600多种不同的灯丝后才找到合格的灯丝。所以,面对失败,要引导学生不急不躁,冷静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才会“拨开乌云见青天”。

如笔者所任教班有一个学生,喜欢动手。他在学了电磁学知识后,自购了一些元件准备自己设计门铃。结果,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就是无声音。他因此有些气馁。笔者及时找到该同学谈话,并给其讲述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鼓励他坚持下去,耐心细致地寻找原因。没几天,该生高兴的告知笔者,他的试验成功啦!经过这一次磨练,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做小制作的热情。

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长流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

学方法。积极进行关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积极开展自主实验的研究。力求抽象的物理原理与形象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有关知识时,一些教师因为实验室没有真空泵,而放弃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笔者经过思考,和实验老师一起对实验进行改进。用如图所示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圆底烧瓶内放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使水沸腾一会,然后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或音乐卡片用丝线系住悬吊在瓶中,并用软木塞塞住瓶口。待冷却后,铃声会逐渐减小。以此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巳。只要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熟谙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文章: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5-15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1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3-24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2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1-28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27

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22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