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措施>《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3-03-23 00:01:47 措施 我要投稿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安全、经济、科学、规范地应用中草药,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望,更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然而,目前中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据临床报道,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且日益增多。下面本人就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的报道,谈谈。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中药质量问题中药不良反应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药质量不合格所致,同一中药品种,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时节、炮制方法、贮存保管的不同而质量相差很大,中药的疗效和不良作用也相差很多倍,质量差的中药易导致中药药源性疾病。

(二)炮制不规范或未经炮制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如服用没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改用炮制好的没药则无此反应。甘遂生品具有峻泻作用,经醋、甘草制后减弱。但是,近年来人们却忽视了这项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相当严重,致使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三)配伍不当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毒性中药的不良作用,不合理的配伍也会发生中毒反应。如生南腥、生半夏与生姜配伍能减少其毒性。而有报道附子与麻黄配伍能增强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附子与白酒配伍也能增加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

(四)违反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食忌。临床中违反用药禁忌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半夏与附子同用引起皮疹、瘙痒;甘草与大戟同用引起腹胀、肠鸣等毒副反应;孕妇用麝香引起流产等。

(五)药证不符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指中医治病要根据证侯的性质确定治法,再根据治法确定用药,且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对症下药,随症加减。如药证不符,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产生不良作用。如1996年3月,日本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报告“汉方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导致十人死亡”的事件。事实上,这一事件是由于忽视辨证论治导致的严重后果。正如日本学者中野胜辉指出:“(在日本)汉方药处于近乎盲目使用的状态中,许多医师未接受过汉方教育,只是通过广告对汉方药的宣传以及耳闻,就将汉方药大量长期使用,既未辨证论治,也不问病人体质,只要是C型肝炎就使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六)剂量过大《国家药典》中明确地规定了每味中药治病的剂量范围。不适当地随意加大剂量常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木通常用量是3-6g,有人用至18g;人参常用量是3-9g,有人用至40g;制川乌常用量是0.3-0.6g,有人用至2g。还有许多药性峻猛的有毒中药治疗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如草乌、斑蝥、蟾酥、砒石、马钱子等,如处方量过大易出现中毒。另外也有些患者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中药无毒,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苦于病痛,恨病吃药,不遵医嘱,擅自加大药量,结果发生服药中毒死亡。如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治疗心切,将6-9次服完的雪上一枝蒿药酒50ml(含生药2g)一次服完,服后咽部有闭塞感,15分钟后出现抽搐,30分钟后死亡。一牙痛患者服山豆根60g半小时后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昏迷,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也有人服蟾酥300mg、皂荚200g、木通50-60g而致中毒死亡的。

(七)盛器、煎法、服法不当盛器历代医家都主张用砂锅,因金属器具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变化,影响疗效,甚至发生毒副反应。有人将朱砂盛贮在铅制品中,加水研细调服,造成毒性增加,患者服后心悸、气短加重,出现恶心、腹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症状。乌头类药煎煮时间越短,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相对增加。鸦胆子末

用胶囊或桂圆肉包裹服用,可出现不良反应;细辛末吞服超过3g,可出现中药药源性疾病,而煎服有人用到几倍的量仍然安全。

(八)误食、误用有的人因缺乏中药饮片鉴定知识,误服伪品引起中毒。如商陆有毒,有人造假,当人参卖,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错把商陆当人参服而引起中毒;独角莲有毒,有人误将其当成天麻服而致中毒。临床因药形相似,误用异品。如某医院药房错把天仙子(莨菪子)作菟丝子用,同一天内共发生4例类似中毒事件;医务室误把曼佗罗叶作大青叶煎汤预防感冒,造成50人中毒。也有报道贪吃白果而中毒;小儿无知把炒苍耳60g当零食一次吃完而中毒;一人错把钩吻煮稀饭吃而中毒。还有报道误将广豆根作北豆根用于预防感冒致中毒;误用白术致害;误用甜瓜蒂而致死;误将毒芹用作独活而致死的。

(九)积蓄中毒有些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雷公藤、番泻叶及某些矿物药等,均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服用可致中毒。如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病房收治了一例因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慢性肾间质损害,最终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中国中医研究院报2000年12月15日第3版);也有连续服用黑锡丹(含铅)65d共达140g而致中毒的报道;也有久服雷公藤可导致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也有长期服番泻叶可导致依赖性等报道。(十)盲目使用偏方、秘方中医确有用偏方、秘方治大病的很多成功病例,但那都是在掌握了药性、了解了病情、严格了用法用量的基础上取得的良好效果。如果药不对证,误用滥用,均易产生毒副作用。近年来因误用滥用而造成不良反应者时有所闻,有一例因服用禹白附而致身亡者,即为使用秘方不慎的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十一)个体差异人体对有毒中药的反应,常因个体的体质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年老、年幼、体质虚弱、过敏体质的人均易发生中毒。如有报道一高烧患儿服用1.6g羚羊角粉后出现严重的反应而身亡;一个阿司匹林过敏史患者服用银翘解毒片5片即引起了过敏性休克。又如妊娠体质由其特殊性,妊娠时对一些药物很敏感,如用巴豆、牵牛、大戟等药物可引起胎儿畸形或流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十二)吃药跟着广告走

药品广告有许多正面作用,但有些广告为了拉拢消费者,含失时内容,有意夸大药品作用,或隐瞒毒剧反应的虚假广告,害处非常之大。如不慎重,盲目的跟着广告吃药,难免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十三)中西药合用不当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日趋普遍,治疗范围越来越广,随之出现的毒副反应也越来越多。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对解热镇痛药过敏的患者误服了含有解热镇痛药,但冠以中药名,由中药厂生产,中药房出售,容易被误认为是纯中药的制剂。如中草药千里光、虎杖配西药扑热息痛、扑尔敏合为“感冒清片”;中草药虎杖配西药非那西丁、扑尔敏制成“感冒片”;中草药荆芥、柴胡、大青叶配西药阿司匹林制成的“感冒冲剂”等。二是中西药联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海螵蛸、龙骨、牡蛎等含钙量高的中药,与洋地黄类中药同用,可引起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中药五倍子、诃子、地榆、四季青等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与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等有肝脏毒性的药物合用,容易引起肝损害。中药干草、鹿茸与水杨酸类、甲磺丁脲等合用,能使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中药乌梅、山茱萸、陈皮、木瓜、北五味子等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因有机酸能酸化尿液,使磺胺溶解度降低,导致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甚至肾功能衰竭。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抗癌药如环磷酰胺、环己亚硝胺、阿糖胞苷等配伍能促进癌细胞的转移。

二、预防措施

(一)加强药政管理

要实加强药政管理,澄清中药材混乱现象及伪劣品种。凡应该加工炮制的中草药一律依照《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进行加工炮制。严禁生产不合格的炮制品和制剂;有毒中草药必须

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实施。含有毒中药的中成药,应注明所含有毒中药的组成和用量;禁止制剂不纯,质量低劣的中药制剂的生产,中西药合方应标明西药的名称、剂量,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医生要谨慎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临床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医生用药必须作到辨证准确,药证相符,这是临床用药安全的保证。同时还应作到把握整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了解患者的体质强弱、禀赋、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以及用药的季节性、地域性差异。要严格遵守用药禁忌,及特殊的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除外,如(在“十八反”研究中证实,甘草与芫花配伍时,如甘草剂量大于芫花成倍时,家兔可出现中毒现象,当等剂量或甘草剂量小于芫花时,则可显著降低动物的实验性胃溃疡发生率)。中药的剂量应严格控制在《国家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及特殊的有严格的科学依据的除外,如(黄全法介绍其临床大剂量应用附子的经验,根据阳虚的程度,掌握在30g-120g之间,远远超过药典规定的剂量;吴佩衡首诊阳虚阴寒证时,附子则用到

40g-160g,平均107.9g。)应用有毒中药时,要严格把握应用剂量,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剂量,且要中病即止,绝不可过用,以免积蓄中毒;心肝肾功能受损、孕妇、乳母、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应慎用或少用有毒中草药。对个人或家族史中有过敏反应者必须慎用有毒中草药。为防止婴儿吸乳出现不良反应或中草药药源性疾病,乳母亦不宜用有毒中草药。

(三)医生要有耐心和责任感

医生应耐心细致地指导患者正确应用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时间、盛贮中药,并叮嘱忌口原则、注意事项等。对可能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的中草药,应告诉病人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应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中草药时,应注意密切观察病人,最好能留院观察治疗,若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就能及时抢救,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四)患者要小心服药

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合理地煎煮,掌握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遵守服药时间,注意服药忌口等。绝不能恨病吃药,不擅自加大药量或延长疗程。使用偏方时应在临床医生的具体指导下用药。另外患者还要提高警惕,不听信虚假广告,不擅自购买药品,以免买到伪劣药品上当受骗。服用中草药时,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发生毒副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ZT)2017-03-19 15:33 | #2楼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

1.1 品种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 

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如山东所产的金银花中的氯原酸含量高达5.87%,而四川产的仅含0.125%。膜荚黄芪以内蒙产的质优,而黑龙江移栽的则植株高大,质量低劣。同时,中药生长环境不同,有效成分含量和毒性也有差异,故表现出的治疗后果也是不同的,例如云南冲藤所产附片就比四川所产的附片毒性大18倍。

1.3 炮制加工

古人云:“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矢”。中药的炮制加工十分讲究,不少有毒中药经过炮制可以减轻毒性,而不正规的加工或未经炮制的中药,在临床使用时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如吴茱萸为有毒药物,入药需炮制;芫花有毒,需用醋煮或醋制;马兜铃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喘,若生用苦寒味劣,易伤胃气,服后可导致恶心、呕吐,一般蜜炙后服用[2]。

2 中药的用量问题

2.1 过量服用

中药的使用有一定的剂量限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学中对各种中药的成人常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人们以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为达速效,常常超剂量用药,从而导致不良反应时有发生。资料显示,中药的毒副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超量用药[3]。如煎服过量雷公藤根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活血化淤药川芎,小剂量可以引起子宫收缩,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会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关木通过量易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过敏性紫癜[4]。山豆根过量易导致休克甚至死亡[5]。

2.2 蓄积中毒 

某些中药在常规剂量下,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若长期使用,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也会引发不良反应,特别是矿类中药更易发生蓄积中毒。即便是防风、白术类中药,长期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丸可因雄黄与体内被部分吸收并蓄积,引起砷中毒。如番泻叶为泻下药物,同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泡服,应注意可能发生低血钾,也可能导致肝硬化[6]。不仅有毒药物如此,即便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长期应用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有连续应用朱砂1月致肾衰竭而死亡的报道。

3 中药的用法问题

3.1 用药方法 

某些药物所含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若使用方法不当,则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鸦胆子含鸦胆子苷、鸦胆子碱及含皂化物的脂肪酸等,内服治疗阿米巴痢疾有效,但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故常灌入胶囊内吞服。若外用,直接接触皮肤,易引起过敏性休克[7]。斑蝥只可少量外用,且用药范围不可过大,若内服,极易引起不良反应[8]。

3.2  配伍 

中药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及精华所在,中药复方的使用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若配伍不当,如药味过多,忽视禁忌,或中西药联用不当均会引发不良反应[9~10]。如附子与麻黄配伍易引发毒性反应;人参与藜芦同用,藜芦的毒性就会超过它本身毒性的好几倍,极易引起中毒。中药延胡索、川乌、黄连等与胃蛋白酶合剂类制剂联用,会发生沉淀反应,不利用胃肠道的吸收。

3.3  煎煮不当 

中药的煎煮也是服用中药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正确的煎煮方法,一方面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溶出而得以充分发挥疗效,同时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煎法、火候、煎煮时间等均会影响服药效果。如旋覆花对咽喉有刺激作用,因此必须包煎;附子、乌头类药毒性大,易久煎;而山豆根因煎煮时间越长,其毒性却显著增加,故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师的用药叮嘱,正确煎煮,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制剂 

报道表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50%以上,中药制成注射剂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往往较严重。林向华等对1996~2002年中国药学文摘记载的中药不良反应35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11],结果表明:不良反应共涉及药物78种,其中注射用药29种,诱发不良反应157例占43.85%[12~13]。

4 个体体质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与药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也与患者的个体体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不同患者同时使用同剂量的某药物,有的病人有过敏反应,有的则无任何反应;同一患者开始几天无毒副反应,几天后却发生过敏反应的也很多见。年老体弱,婴幼儿及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也相对差些。因此,用药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甚至是种族差异均有可能引发各种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

5  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5.1 加大宣传,普及药物常识 

常言道:“是药便有三分毒”。中药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是有毒药、作用强烈的药物,即使是一个性平的药物若使用不当,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要大力普及药物常识,提高全民对“合理用药”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人们心目中的“中药安全无副作用”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使用,不私自配药,不轻信单验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2 齐抓共管,保证药品质量 

保证中药质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对药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应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质量标准执行,如中药的种植要按gap的标准实施、中药的加工要依法炮制、中药的生产工艺要达到gmp标准等。同时,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伪劣药品,规范药品管理秩序,加强对药材的真伪鉴别,使不法药贩无机可乘。采取以上措施是把好质量源头关键,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5.3 合理配伍 

中医的辨证用药和中药方剂的“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措施。临床使用中药应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处方,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周期,避免滥用。特殊用法、需超大剂量用药,应有理论或实验依据或从小剂量递增,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要加强中药合理性的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5.4 加强监控 

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手段。要加强人们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意识,要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控系统和机构,以收集临床不良反应的资料、及时分析、时时监测,为决策部门、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数据,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中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到早诊断、及时处理,为科研人员在今后新药的开发中提供临床依据,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对中药不良反应原因预防措施分析09-21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05-26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预防措施07-03

棉花早衰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21

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21

锅炉结渣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21

玉米秃尖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21

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21

儿科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