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考察报告>《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

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

时间:2022-11-19 11:24:52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

水,是杭州的灵魂。西湖之于杭州,犹如人之眉目。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咏过这片水,无论阴晴雨雪,无论春夏秋冬,西湖都给游者爽心悦目的风姿。四十多处胜景,三十多处重点文物古迹,道不尽的故事传说,赋予这片水以灵气和仙氤。

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

杭州因西湖而闻名,景色秀美,人文荟粹的西湖吸引了历代诗人,并成为其吟咏对象,古往今来,诗词赋予它丰厚的文化内涵,西湖的诗性美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中得以不断丰富和提升,西湖诗词深刻地影响了杭州人和杭州文化,它为认识杭州独特的诗性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对西湖诗词文化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探究杭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独特内涵,并对当下发展的杭州文化,开发人文资源颇有裨益。

一、西湖及西湖诗词的发展历史

秦朝在如今的西湖边设有钱塘县,这是杭州的前身,但它不过只是个山中小县。直至汉代以前,西湖还与钱塘江相连,后来由于潮汐挟带泥沙不断淤积、堵塞湾口,便成为泻湖。故明代性灵诗人袁宏道在《山阴-道》诗中说:“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

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西湖诗客是在东晋乱世中随王室南迁的士人,其中著名的如郭璞、葛洪等。郭璞曾写“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来赞美西湖边的玉皇、凤凰山山势蜿蜒,有龙凤之姿、帝王之气。南朝时,西湖山水间还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身影隐约出没,他曾到钱塘江边写过一首《富春渚》,其中“宵济渔浦潭”、“定山缅云雾”等诗句最早实录了西湖周遭山水间的云影夜色。魏晋南朝的江南西湖虽是时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但总有一种忧时伤世的悲情。也就在此时,西湖孕育了梁祝、苏小小等本土的爱情与才女传说。后世西湖诗歌里出现的大量爱情诗和竹枝词往往都有梁祝化蝶和小小情殇的影子。自隋炀帝开通运河后杭州得以迅速发展,唐代西湖曾名钱塘湖,白居易出任杭州时,因湖在城西,曾称之“西湖”,并在其诗中出现了“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的字句。到北宋林逋、苏轼之时,西湖之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并闻名天下。中晚唐是西湖诗的繁盛期,除白居易外,姚合、元稹、刘长卿、张籍、李绅、贾岛、张祜等均到过西湖并留有西湖诗。南

宋是西湖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由于王朝建都杭州(时称临安),西湖之繁华达到了顶峰。此时复兴中晚唐诗风,如杨万里、陆游、姜夔、赵师秀、戴复古、刘克庄等大都抒写自我面目,坦露性情。到元代,西湖诗多宗晚唐的李贺、李商隐,明代也大都学唐。清代虽是宋诗兴盛,西湖诗却兼得才情与学历、人文与自然,承明末以来诗风,兴性灵一脉。这种血统与西湖的天生气质配合得天衣无缝,使后世的西湖词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空灵悱恻的特殊美感。

二、白居易、林逋、苏轼的西湖诗词

最早写诗赞美西湖的诗人是白居易,他于长庆二年(822)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即州最高长官),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件就是他力排众议,筑堤保湖,兴修水利,引湖水灌溉农田。同时,他出任杭州刺使期间写下了许多讴歌杭州湖山的诗篇。他描写西湖旖旎的春光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湖上春来如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描写杭州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他在离任后仍深情地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经过白居易的大量笔墨渲染,原来默默无闻的西湖成了有口皆碑的风景胜地,杭州也至此从一个普通的州治城市转为一个别具诗性的风景城市。这对于杭州的文化定位与品性确立意义深远。自白居易起,西湖就被视作一个美女,西湖诗意象里也多了许多女性物象。如《春题湖上》之“青罗裙带展新蒲”,《杭州春望》之“草绿腰裙一道斜”等均用女性形象及其服饰生动贴切地显示了他眼中春天西湖的面貌。

写杭州之景尤以《杭州春望》为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这首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

《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同是春天,隐居孤山的林逋在《西湖》诗中说:“春水净于僧眼碧,晚山浓似佛头青”。同是青山绿水,他的诗却呈现了黄昏湖山间的空灵幽逸,自有别于白居易眼中笔下的绮丽娇艳。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名句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正隐现了西湖诗清寒幽静一脉的特色。白居易的诗发掘了西湖世俗的妩媚气息,林逋的诗则得西湖的禅思幽韵。西湖至此有了“美人湖”、“高士湖”双重称呼。而这种入世与出世并蓄共存的诗风也进一步拓展了西湖与杭州的诗性文化包容性。

林逋之后,苏轼、范仲淹、王安石等士大夫来到西湖,更赋予其旷达清逸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品格。苏轼两度在杭为官,在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幅对联: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此联概括了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人生遭遇。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湖泥和葑草筑成长堤,人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贯穿西湖南北,南连花港观鱼,北接曲院风荷,全长二点八公里,由南而北建有六座石栏桥,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桃花映水,烟柳笼堤,风光最为旖旎,是西湖十景之一。而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更脍炙人口,后人公认这首诗对西湖美的本质和形态作了绝妙的概括,誉之为“西湖千古定评”。

说西湖,论苏堤,苏东坡是议论的中心了。苏东坡其人其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近千年来深受人们的尊崇。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期间,那时的杭州已不比往昔,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西湖干涸,美景不再。苏东坡调集民工筑长堤,于是,杭州西湖与东坡太守结缘千年,苏堤亦美名垂史。苏轼有《开西湖》诗云:“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天上列星当亦

喜,月明时下浴金波。”可以说,苏轼是西湖的灵魂,是它由自然风光成为人文胜地的关键所在。而苏轼的灵魂是什么呢?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逆境中见容,历经曲折,铸就人生的真品性。他融通白居易的近情近俗和林逋的至清至雅,其三百余首西湖诗词呈现出既清旷又不乏妩媚,亦俗亦雅的风格。他曾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苏轼将西湖当作是亲密的人生知己,并自然地将地灵物华的杭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贸西湖邻。”他的独泛湖上,任意飘荡的旷逸姿态对后世影响极深,远胜白居易的画舫歌妓甚至林逋的小舟静泊,成为西湖诗人竞相模仿的榜样。苏轼在《湖上夜归》诗中曾写道:“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这正表明了他深情而不沉醉,带着人生慧悟意味的审美态度。苏轼以为湖上晴光与雨色各有美态,除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外,还有“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人醉乡”,其间体现的正是一种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的人生豁达情怀。苏轼也不断开拓着西湖诗的境界,他的“浙东飞雨过江来”句使西湖顿生江海之感,“天风海涛”回旋于湖上,令人少却了柔波酣浓如酒的沉醉,而产生人生与生命变迁的思索。可以说,苏轼及其诗歌使杭州诗性文化平添了一种旷逸之美,生命的种种无奈和困顿都在禅机的妙悟和道家的超脱中自然消解,惟有潇洒的性灵和淡然的生活气度像西湖的水波一般自在荡漾。

三、西湖文化对人文素养的熏陶

西湖,不仅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风光,更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人文景观,不仅有“郎意浓,妾意浓,相逢九里松”的温柔浪漫,更有“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铁骨铮铮。有关西湖的诗词歌赋,千百年来留给人们无穷的人文思考。和美、大气、从容、本色,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崭新的现代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竭的文化生命。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西湖自然景观以和-谐为特点,山、湖、江、河之间浑若天成。群山的天际曲线与西湖的波光水色,给人以映衬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的柔和秀丽与钱塘江的波澜壮阔构成反差美,“山寺月中寻桂子,君亭枕上看潮头”;雷峰塔与保叔塔遥相呼应,追求对称美;奔腾的钱塘江畔矗立着巍峨的六和塔,在动与静中追

逐对立美。西湖风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园,天然景色加人工布局,自然美和人工美融合,使西湖妩媚至极。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雕上有“人、禽、兽三位一体”图案,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传统精神。吴越先祖治国的基本国策“保境安民、纳土归宋”,追求的正是这种人与社会的和-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佛学兴盛是吴越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据《咸淳临安志》统计,彼时杭州有寺院150多所,有“江南佛国”之称,临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灵隐寺,飞来峰摩崖石刻、凤凰山的梵天经僮等文物一直保存至今。西湖之畔的杭州人在山水之间,寄托着善和美的理想与追求。千百年来,和-谐的自然孕育了和-谐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又创造了和-谐的自然。既敬仰岳飞、于谦的豪放凛然,又推崇白居易、李清照的婉约诗文,甚至对苏小小、武松这样的英雄美人念念不忘,也表达了西湖山水滋养的杭州人对不同文化的平等欣赏。这种平等的崇拜欣赏,也铸就了杭州人宽和而优雅的审美风范。

西湖之美,自古难言,宋人说“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然而,西湖之美,却又人人可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心知口难传。”苏东坡这首诗,道出了西湖的大气与开放。只要你愿意与她“相亲相近”,她总会给你几分美的享受,美的乐趣。在忙乱嘈杂的人世中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这才是有品质的生活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和山水文化应该共同追求的中国理想图景。

【西湖诗词文化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文化考察报告05-09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11-02

邯郸地方文化考察报告09-22

香港机场企业文化考察报告03-25

个人考察报告_个人考察报告范文09-30

党员考察报告范文_入党综合考察报告09-29

绘画考察报告格式_绘画考察报告范文09-30

科级考察报告02-10

客户考察报告01-27

旅游考察报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