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时间:2022-03-21 03:36:20 增收 我要投稿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17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 ,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1

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

(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

(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大力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25%以上。仅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30余元。

(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2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林权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农业总收入达到8.03亿元,年均增长8.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6.4%以上。

(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始终坚持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建设粮油生产基地,巩固基础产业。小麦、玉米面积分别稳定在20万亩以上,油料面积达到10万亩。并依托现有的小麦、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专用小麦,酒精专用玉米等优质品种,增强传统农产品适应市场和转化增值的能力,逐渐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传统农作物收入达到90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2元。二是建设畜牧业基地,强化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养殖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三个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技术,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奶源和肉品资源基地建设,有重点的培育壮大乳制品、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整合畜牧业资源,推进畜牧产业化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特色产业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824元。

(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

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元。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优化农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5%,种植业良种覆盖面达到100%,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五)强化农民专业协会建设,切实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进一步加强中介组织的扶持和引导,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会,提高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家庭经营应对和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政府将拿出一定的财力扶持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依靠中介组织的力量,帮助其制定生产计划,引进优良品种实用技术,优质化肥,签订种植定单,推销其生产的农副产品,切实通过农业专业组织的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七种途径2017-04-02 08:35 | #2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2年,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3%,因此在奔小康的路上,农民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当前农民实现增收主要有7条途径,而保证这些增收途径的畅通则是各级政府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政策推动增收。今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对亿万农民而言,这个“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央“一号文件”是促进农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护农、支农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有五点值得注意: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将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据测算,全国农村将因此减负1800亿元。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加宝代表政府郑重承诺,五年内将全部取消农业税。二是改革农业的补贴方式。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发达国家,政府的直接补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可以从政府获得其投资总额65%—85%的财政补贴,其余部分还可以贷款。我国以前对农业主要补在流通环节上,补在价格上,中间环节流失多,农民得到的少。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工作中,各级政府都要按照“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积极探索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从支持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支持农民收入增长,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增加。三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将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着力抓好扶贫项目开发,帮助贫困村搞好“五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扶贫村的人、财、物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特困村农民较快增收,尽快稳定脱贫。

特色诱动增收。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一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二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应允许非优势区域退出种粮,让优势区域发展种粮大户,让粮农和非粮农的利益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保护。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四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农业经济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服务促动增收。一是融资服务。农村信用社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实施“三优先”,即农村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与此同时,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逐步将各渠道投入农业的项目资金捆起来使用,解决目前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佳的问题。二是信息服务。要把有关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及时告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县、乡(镇)两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三是保障服务。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中介服务。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流通网络。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通过各类不同形式的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知识、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

科技驱动增收。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采取传统生产模式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其次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良种化、技术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积极支持种子、种苗、种畜及防病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龙头牵动增收。实践证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那里的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就比较顺利,那里的支柱产业就能长盛不衰,那里的农民收入就能较快增长。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按公司要求保质保量生产,公司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连小家成大家,变小规模为大规模,带动种、养、加,畅通产、供、销,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目的。

劳动力移动增收。增收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困难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当前的重点是要寻求转变突破口,找准输出切入点,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二是内部消化与外向输出相结合;三是出口产品与出口劳务相结合。总之,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

大户带动增收。一般而言,农村大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和信息优势,一个大户的出现和发展,往往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片。实践证明,通过大户的现身说法,榜样示范,可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良好局面。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若干个辐射面,就不难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