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增收>《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时间:2023-11-07 12:39:20 海洁 增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多为农民内部和农业本身的因素,如农民人口众多、农业内部结构质量低下、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低。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民收入的低下、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收入差距的扩大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严峻的挑战,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在农民经营收入中,没有形成特色种植结构,结构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农业信息服务落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适应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农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导致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经营理念落后,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信息是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四)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不同发展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风险,而且连续遭受到“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事件及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影响农民增收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交替出现,因此,如果不加强财政倾斜,加快农业风险释放机制的探索,化解和缓解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任何的农业增效措施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农民而言,只为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在推行农村的医保过程中,也遇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和较贫困农民投保资金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的滞后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

  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份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另一方面,在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都主要以农民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及对策

  近几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2004年以来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各种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预计全县可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8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3545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10.6%。但总的来看,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高两弱三低”等突出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影响农民增收。

  (一)“一高”即农民种田成本高。农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县农资价格一路飚升,化肥平均涨幅在22-25%,农药平均涨幅达10%左右,其他农资价格均有一定涨幅。今年农资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尿素价格达到194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2%,碳铵市场售价每袋26元,较去年同期上涨4%;与去年相比,甲胺磷和敌敌畏等农药分别上涨0.33%、5.87%。而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农机使用成本也相应提高,农村畜力的租用价格跟着水涨船高。种田成本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取消农业税费和国家各种补贴带给农民的实惠,同时也挫伤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两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弱。

  从全县来看,我县的水、电、路、讯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水利设施老化,排灌能力不强。全县现有中型水库、河坝6座,小型水库200座,但目前存在各类病险隐患的水库64座,重点骨干山塘12座,同时有20%左右的主干支渠因淤积、破损不能正常排灌,全县因排灌设施老化不能插早稻的有0.9万亩,不能插晚稻的有6.8万亩。其次,新型农机具推广困难,农机作业质量较低。全县田间机耕道路为1300公里,亩平不足3米,有近40%的稻田区至今没有机耕道,严重影响了大中型农机具在我县的推广,制约了我县农机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其三,乡村公路交通网络、通讯网络不够发达。全县503个村(不包括居委会),目前通水泥路或油路的69个村,占13.72%;通砂公路的198个村,占39.36%;仅有凸凹不平、坑坑洼洼毛坯路的220个村,占43.74%;尚有16个村仍未通公路。全县农村固定电话入户率不足25%;移动通讯覆盖率不足90%,且讯号不够稳定,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刚刚起步。路难走、货难运、信息不畅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四,电力建设还存在死角,虽然全县503个行政村都已通高压电,但仍有300多个自然村至今未通高压电;全县仍有185个行政村没有实施农网改造,这些群众还未享受到同网同价带来的实惠。二是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少,种类多,品牌少,自产自销的多,走出县门的少,冲出国门的微乎其微。种植业除水稻、柑桔等具有较大规模外,其他特色品种规模很小,几乎没有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大规模生产布局,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少,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工作还没有开始,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9.2万亩,其中水稻38万亩、柑桔16万亩、蔬菜5.2万亩;通过无公害品牌认证的仅有舜皇米业、龙凤米业、金源米业、舜峰牌柑桔、紫皮大蒜等5个品种,既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标准也不高,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三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首先,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色支柱产业规模少。今年,全县完成农作物总播面14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面达97.1万亩,占68.6%;瓜果、蔬菜、烤烟、甘蔗、药材等经济作物播面30.5万亩。占21.5%。粮经比例高达6.9:2.2。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粮农实行了补贴,但种粮收益仍远不如种植其它经济作物。从前段对白牙市镇莲塘村、井头圩镇群山村和大盛镇泗水村农户调查情况来看,今年每亩水稻纯收入仅450-500元,而每亩烤烟纯收入可达800-1000元,每亩葡萄纯收入可达2500-3000元,每亩西瓜纯收入高达3000-4000元,种植经济作物收益明显高于种粮。然而,我县集中连片成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村很少,绝大多数村村民只是少量零星种植。

  由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不协调,农民增收空间较少。其次,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发展缓慢。在全市4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我县仅占4家,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中小企业中家庭作坊式企业仍占了较大比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其三,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如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不少合同是“口头”协议或“君子”协议,存在违约现象,个别企业在农产品“卖难”时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民在农产品“买难”时不按合同约定把农产品卖给企业,形成市场买卖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良种良法推广难,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包装技术研究不足,利用较少,传统农业改造进程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农业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接受能力差,应用更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从农业内部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组织建设滞后。目前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个,其中专业协会16个,生产合作社2个,只有农民会(社)员1198人,而且部分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会(社)员间关系松散,机构形同虚设;同时,全县专业农民经纪人仅有12人,个体贩运户仅有169户。致使农民以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滞后。我县虽有大小集贸市场22个,但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所有的集贸市场都是小型地域性市场,规模不大,设施不全,信息不灵,管理不善,流通不畅,无法形成大宗交易,难以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近三年来,我县农民增收较多,增幅较大,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惠农政策实施、价格因素和有利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并非源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内部自主增长活力的增强,如果剔除政策和价格这两大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容乐观。因此,努力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已成为我们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的核心。在当前如火如荼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做到跳出“三农”谋发展,立足“三农”抓增收,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一、摒除陈旧观念,引导农民自主增收。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先要摒除一些基层干部和相当多农民的陈旧观念,大胆树立新的增收理念,明确增产不完全等同于增收,不仅要解决农产品的增产问题,更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增值问题,要坚决改变“种粮为糊口,养猪为过年”的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农民走出去,接受外界先进思想的熏陶,学

  习外地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鼓励和扶持农民大胆更新品种,形成规模,提高效益,实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其次要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克服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靠政府的“等、靠、要”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富而思进的竞争意识,同时,面对当今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赢市场,以品牌出效益。如井头圩镇群山村,近年来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赴广西兴安等葡萄种植发达的周边地区参观学习,并从浙江金华等地成功引进优质葡萄品种,培育出“群山葡萄”品牌,2017年该村葡萄发展到680亩,全村光葡萄生产一项实现人均增收468余元。群山村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二、加快结构调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一是要树立市场主导的观念。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市场意识,以传统的观念看待市场,对市场的变化全然不知,种什么,养什么翻“老黄历”,缺乏应变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工作者要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出主意、拿计划,鼓励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作文章,围绕市场搞调整,提高农民耕作效益。二是要依托市场定品种,把握行情定生产。农民增收不仅要看能否种好、养好,更要看的是有无市场,是市场需求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就能畅销市场,不断增值。只有产品卖个好价钱,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及时、准确、有效的把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提供给农民,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生产结构,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规避风险。三是要加快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既要帮助农民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提高耕地单位产出,又要帮助农民做好林地、草场、渔场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文章。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

  三、加速产业化经营,打造农民增收引擎。一是要多层次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方面,加强粮食、蔬菜、柑桔、楠竹等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另一方面,着力抓好东安鸡、樱桃谷鸭、生猪、银杏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培育一批具有东安特色的龙型企业。二是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依托市、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粮食、蔬菜、水果等原料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标准原料基地,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一地一色”的特色商品经济带。三是要多环节加强产业链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种养专业大户,通过专业大户带动成千上万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加强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同时,按照市场导向、自愿创办、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农民自我服务,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联结进入市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鼓励、支持并合理地引导、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科学有序地转移。一是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立足当地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当地劳动力就地转移,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劳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继续抓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工程的实施,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力。三是要改善农民工务工环境,建立城乡劳动力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的市场化就业管理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居住难、子女上学难等现实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投入。二是要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用改革的办法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地资本多元投入农业发展,参与农村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事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协商投工投劳,努力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意义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工业,投入大量资金,制定了很多惠城政策,让一部分城镇居民先富起来,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相比之下,农民未充分享有社会体制分配的基本权利。因此,只有明确农业的重要地位,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市与农村步调一致向前,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正义;才能缩小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使农民和城镇居民平等共享社会保障。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研究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方案,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稳定我国的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才能享有顺利发展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增强农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信心,让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耕种、流转土地,避免出现撂荒现象,从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三)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能够加快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观也将随之改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货膨胀的影响使产品供大于求,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日益扩大,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农民有了多余收入,有精力经营非农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生产率,增加了劳动力价值,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等多重因素会给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一定影响。首先,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接收农民就业的能力下降,即使就业,工资上涨也会因企业经营困难而受到制约,再加上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竞争地位,其就业流动性频繁、稳定性低,也会造成其工资收入不稳定。其次,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倒挂,本土农产品销售遇冷。另外,受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中小企业经营和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势必影响到农民第二、第三产业的经营,从而导致经营性收入增速减缓。最后,经济新常态阶段,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以直接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面临较大压力,惠农政策的效率会逐步减弱。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不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内需的拉动和经济的增长,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农民的收入问题,并寻求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寻求唐山市农民增收途径,并为相似地区。提供借鉴目前,唐山市农民的收入水平与我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且近几年呈持续增长状态,但从总体、长远的视角来看,影响唐山市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如唐山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十分稀缺;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及其布局不尽合理等,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唐山市农民收入的快速、持续增长。另外,有部分学者认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中西部地区,而农民收入绝对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似乎不是关键。但根据实际情况,东部地区农民增收问题也是我国农民增收问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同时,虽然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落后于唐山市,但唐山市的发展经验无疑给目前与唐山市条件相似的我国其他地区,以及未来与唐山市发展条件相似的地区提供参考,因此,系统全面研究唐山市农民收入问题,可为相似地区提供借鉴。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相关文章: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09-22

福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09-22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及对策09-22

海东地区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09-22

促进农民增收措施03-15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09-22

农民增收实施意见09-22

农民增收的长期思路09-22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