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重医生理名词解释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

时间:2023-03-23 14:43:25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psys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出胞(exocytosis)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或离开机体的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去极化(depolarization)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减小,极化状态减弱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有些物质主动转运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阈值(threshold value)/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增大,极化状态增强的过程或状态。

超射(overshoot)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若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极化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极化(polarization)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前负荷(preload)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由于前负荷即为牵拉肌肉的力量,前负荷越大肌肉就被拉得越长,因而前负荷决定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心排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左右两侧心室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心指数(cardiac index)人在安静时心输出量和基础代谢率一样,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单位体表面积(m 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

指数。

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心室在每次射血时,并未将心室内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血压(blood pressure)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循环系统中血液的充盈程度。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为机体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对维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吸气储备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余气量(residual volume,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者吸气兴奋的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

比顺应性(specific compliance)指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可用以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平滑肌舒张。

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黏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在形成胆汁。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分钟左右就开始胃排空,排空速度与食物理化性状和胃运动有关。

体温(body temperature)生理学中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insensible evaporation)是指体内的水从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管球反馈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感受器是一种生物换能器,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的作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编码作用(coding)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近点(near point)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它是指眼作充分调节时眼所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远点(far point)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称为远点。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升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等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hearing threshold)对每一频率的声波来说,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声音的气传导(air conduction)是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卵圆窗膜传入耳蜗。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传人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交互性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又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单向传播(one -way conduction)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是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性或现象;但从生理学角度看,突触的可塑性主要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

受体的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特异结合,后能产生与自然配体相同的生物效应。

受体的拮抗剂(antagonist)能与受体特异结合,但不能产生效应,反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自然配体或激动剂的效应。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功能单位,骨骼肌以此为基本单元进行收缩。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muscle stretch reflex)肌梭受到牵张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其所在的骨骼肌收缩。

腱反射(tendon reflex)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引起的股四头肌收缩的膝反射,、叩击跟腱引起的小腿腓肠肌收缩的跟腱反射。腱反射的效应器主要是收缩较快的快肌收缩。

肌紧张(muscle tonus)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手牵拉的肌肉处于持续、轻度的收缩状态,但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

脊髓休克(spinal animal) ,简称脊休克,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麻醉动物,于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当麻-醉-药作用过去后,动物即表现为四肢僵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

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大脑僵直。

强化(reinforcement)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反复结合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经典条件反射建立后如不反复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第二信号系统就是对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将第一信号系统的单纯刺激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

激素(hormone)是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的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指某激素对待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备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物质。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mcjs2017-04-09 12:41 | #2楼

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生理学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内环境 .

稳态(homeostasis) 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前馈(feed forward) 控制部位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出胞(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因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 生理学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repolarization) 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离子泵利用直接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物质逆浓度或电势梯度转运的动力不直接来自ATP,而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的势能贮备所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阈值(threshold) 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将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两个过程耦联起来的中介机制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超极化

超射(overshoot) 去极化至膜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极化(polarization) 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前负荷(preload) 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2012年版重医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等于每搏输出量x心率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70ml(60~80ml)

心指数(cardiac index)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血压(blood pressure) 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当心脏停止跳动时,循环系统的内各处的压力都相等,但都比大气压高0.93kPa (7mmHg), 这个压力就称为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 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也叫黑-伯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 (Ventilation / perfusion ratio) 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比顺应性(specific compliance) 即平静呼吸时的肺顺应性与功能余气量的比值。{肺顺应性--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消化(digestion)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 是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活动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入血,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体温(body temperature) 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是指体液的水分从皮肤和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形式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如何变动,近球小管始终将肾小球滤液的65%~70%重吸收的现象

管-球反馈 (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管球-反馈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肾小球腔内液体的溶质浓度增高时,形成的渗透压增大,从而对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称为渗透性利尿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其值为180mg/100ml

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constant fraction reabsorption) 近端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液的65%~70%,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ate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人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编码作用(Sensory coding)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起到了信息的转移作用,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近点(near point)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近点

远点(far point) 通常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叫暗适应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人在长时间处于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hearing threshold) 人耳对于每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声音的气传导(air conduction) 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园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气传导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

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传人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神经在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枢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另一个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现象

回返性抑制(defense reaction) 中枢神经元有冲动外传时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再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现象

单向传播(one-way conduction) 在反射活动中兴奋经化学性突触传递只能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这一现象称为单向传播

突触的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受体的激动剂(receptor agonist)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但结合后本身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激动剂

受体的拮抗剂(receptor antagonist)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但结合后本身不产生效应,反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激动剂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的拮抗剂

运动单位(motor unit) 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muscle stretch reflex ) 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腱反射(tendon reflex) 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迅速而明显的缩短

肌紧张(muscle spindle) 是由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被牵拉的肌肉表现为轻度而持续的收缩

脊休克((spinal shock)) 高位脊髓突然受到损伤,损伤面以下的暂时功能丧失,无反射活动、无反应状态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是伸肌和屈肌的牵张反射同时亢进,由于上位脑的强烈易化作用导致脊髓交互神经支配机制消失的一种状态

强化(reinforcement) 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 of conditional reflex) 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 人类大脑皮层对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

激素(hormone) 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的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激素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种作用称允许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重医生理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解剖生理名词解释06-01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病理生理和病理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内分泌名词解释02-28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