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23-06-15 18:16:14 松涛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 mmol/L。

  11、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指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被称为水中毒。

  12、低钠血症(hyponatremia)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

  13、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或血清钠浓

  度>150mmol/L。

  14、低钾血症(hypokalemia)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http://www.ahsrst.cn(或mEq /L)。

  15、高钾血症(hyperkalemia)是指血清K+ 浓度大于http://www.ahsrst.cn。

  16、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指由于各种原因使细胞外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遭到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17、固定酸(fixed acid)是指体内除碳酸外所有酸性物质的总称,因不能由肺呼出,而只能通过肾脏由尿液排出故又称非挥发酸(unvolatile acid),也称之酸碱的肾性调节。兽医

  1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19、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SB)是指血液标本在标准条件下,即在38℃和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的气体平衡后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2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ndetermined anion, UA)量减去未测定的阳离子(undetermined cation, UC)量的差值,即AG=UA-UC。

  21、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由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酸减少,

  以及HCO3大量丢失,导致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

  22、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compensated 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经过肺的调节后,若

  [HCO3]/[H2CO3]的比值接近于20:1,则pH进入正常范围,AB和SB在原发性降低的基础上呈现AB=SB,称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23、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decompensated metabolic acidosis)若[HCO3]/[H2CO3]的比值仍明显低于20:1,则pH仍低于正常。

  24、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指因CO2呼出减少或CO2吸入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25、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指由于H+丢失过多,H+转入细胞内过多,以及碱性物质输入过多等原因,导致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26、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因通气过度使CO2呼出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

  27、水肿(edema)是指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28、脑水肿(cerebral edema)是指脑组织液体含量增加导致脑容积扩大和重量增加。

  29、缺氧(hypoxia)指当组织的氧供应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30、低氧血症(hypoxemia)由于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3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为物理溶解于血液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32、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指PaO2为19.95kPa (150mmHg)、PaCO2为5.32kPa(40mmHg)和38℃条件下,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CO2max高低取决于Hb质和量的影响,反映血液携氧的能力。

  33、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是指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和与Hb化学结合的氧。当PO2为13.3kPa(100mmHg)时,100ml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氧约为0.3ml,化学结合氧约为19ml。

  34、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是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

  35、动–静脉氧差(AV dO2)为CaO2减去CvO2的差值,差值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和组织对氧利用的能力。

  36、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指由PaO2明显降低并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当PaO2低于8kPa(60mmHg)时,可直接导致+CaO2和SaO2明显降低,因此低张性缺氧也可以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hypotonic hypoxemia)。

  37、紫绀(cyanosis)是指当毛细血管中脱氧Hb平均浓度增加至50g/L(5g/dl)以上

  (SaO2≤80%~85%)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青紫色,称为紫绀。

  38、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指Hb量或质的改变,使CaO2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39、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指由于Hb数量减少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其PaO2正常而CaO2减低,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

  40、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是指在食用大量新腌咸菜或腐败的蔬菜,由于它们含有大量硝酸盐,经胃肠道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经肠道粘膜吸收后,引起高铁Hb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如口唇)呈现青灰色,也称为肠源性紫绀。

  41、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

  42、缺血性缺氧是指由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淤血性缺氧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43、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44、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45、过热(hyperthermia)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调控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体温被动性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但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

  46、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47、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是由激活的产致热原细胞合成、分泌和释放某些小分子的致热性细胞因子,并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这些小分子的致热性细胞因子称为内生致热原(EP)。

  48、热限(hyperthermic ceiling 或febrile limit)指发热在一定的范围内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体温不会进一步升高,体温被限定在一定的高度,这种现象称为热限。

  49、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

  50、应激原(stressor)是指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则统称为应激原。

  51、“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指如果劣性应激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52、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

  53、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指热休克蛋白中大多数是细胞的结构蛋白(称为结构性HSP),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正确的折叠、移位、维持以及降解,因此被称为“分子伴娘”。

  54、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发生穿孔。

  55、休克(shock)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有效循环血液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结构损伤和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56、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间液与血管内液。

  57、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高。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所以又称为“冷性休克”

  58、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脉充实有力,皮肤温度升高,所以又称“温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属于此类型。

  59、“自身输血”是指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使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减少血管床容量和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60、“自身输液”是指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

  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比后阻力增加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6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6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指在DIC发展过程中,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刺的收缩红细胞,可见新月体、盔甲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很容易发生溶血,所以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63、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指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64、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

  65、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在大多数心力衰竭中,尤其是呈慢性经过时,由于CO心输出量和静脉回流量不相适应,导致钠、水瀦留和血容量增多,使静脉淤血及组织间液增多,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心腔通常也扩大

  66、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high output heart failure)指心力衰竭发生时CO较发生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于正常,或高于正常,故称为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67、左心衰竭(left heart failure)是指主要由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或负荷过重,导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使从肺静脉流到左室的血液不能充分射入主动脉,临床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CO降低。

  68、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主要由于右心室不能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充分排至肺循环,右心室压力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静脉淤血。

  69、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是指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腔扩大,室壁稍厚,而室壁厚度与室腔直径的比值等于或小于正常,多由心脏长期容量负荷过度,使心室舒张末容量增加,室壁应力增加,肌节呈串联性增生所致。

  70、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是指心脏重量增加,室壁增厚,心腔容积稍大或正常,而室壁厚度与室腔直径之比大于正常,多由心脏长期压力负荷过度,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肌节呈并联性增生所致。

  71、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主观感到呼吸费力或“喘不过气”的感觉。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之一,其特征是患者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

  7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特征性表现,患者入睡后因呼吸困难而突然惊醒、坐起、咳嗽、喘气,症状随坐起后逐渐缓解。

  73、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的呼吸状态。

  74、肺水肿(pulmonary edema)是指过多的液体在肺组织间隙和肺泡内积聚的现象。

  75、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PaO2)8kPa(<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76、I型呼吸衰竭又称低氧血症型,PaO2<8kPa,但PaCO2正常甚至降低,即有缺氧而无CO2潴留。

  77、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血症型,PaO2<8kpa且伴有paco2>6.67kPa。

  78、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当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79、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指因呼吸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弥散障碍(diffusion impairment)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80、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是指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如大叶性肺炎早期)。

  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指通气不良肺泡的静脉血液未经充分动脉化而掺入动脉血内,流回心脏。

  81、解剖分流(anatomic shunt)指静脉血未经肺部的气体交换直接进入动脉。在生理情况下,肺内存在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人肺静脉,掺入动脉血;心肌内也有少量静脉血直接流入左心。

  82、肺性脑病即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pulmonary encephalopathy)患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8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急性肺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

  84、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泌尿功能降低,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症,这种临床综合征称为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

  85、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脏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与临床综合征。

  86、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指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等代谢障碍所致的骨骼病变,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硬化及骨质疏松等。

  87、尿毒症(uremia)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88、矫枉失衡学说(trade-off hypothesis)是指矫正过度导致新的失平衡,具体讲是由于机体对GRF降低进行代偿时,因代偿引起机体内环境新的紊乱(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产生新的病理过程。

  89、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指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排泄、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机体往往出现黄疸、出血、腹水、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肾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之为肝功能衰竭。

  90、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91、假性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指肝功能障碍时,肠道内产生的某些胺类未经肝脏解毒,便由血液带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内形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神经递质)。当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传递发生障碍,大脑皮质将从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产生昏睡等情况。

  92、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指由于肝硬化、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又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结核 因为结核病是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眼观,坏事组织呈灰黄色,柔软易碎,外观像干酪或豆腐渣。是由于组织崩解彻底,含有较多的脂质。(主要来自结合分枝杆菌),故黄色易碎,同时结合分枝杆菌的脂质,糖类及磷酸盐能抑制白细胞溶酶体的蛋白溶解作用,阻滞了坏死组织的液化而保持凝固状态。诊断如下:1.病变组织经细菌培样或动物接种证实有结核菌生长。2.病变中能找到结核菌3.镜下见有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变化4.手术中确实发现病变、并取肠系膜淋巴结火箭正是由结核病变。

  2.肥厚性肠炎 是小肠比肌层显著肥厚并伴有慢性卡他性肠炎为特征,常见于患肠寄生虫。镜下,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被撞细胞肿大并数量增多,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有多量结缔组织增生,并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肠腺萎缩或增生,粘膜下层小动脉壁增厚,肌层肥厚,以环形肌为最明显。平滑肌纤维层现不同程度的变性,此外。将膜下结缔组织呈灶状或弥散性增生,也发生寄生虫结节。因为特别肥厚的肠管弹性降低,已发生多发假性息室,并常继发肠破裂,引起急性腹膜炎死亡。

  3.肝脂肪变性。眼观多呈黄褐色或土黄色,切面结构模糊,如同时伴有淤血,则肝表面和切面均呈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切面的花纹色彩,称槟榔肝,重度脂肪变性的肝脏明显肿大,色黄,质脆。切面油腻感明显,成脂肪肝,由于质地脆软,已收到外力作用而破裂出血,特别是鸡和鸭。

  肺纤维素性炎症。炎症为大叶性,尖叶,心叶和隔叶均可能受侵,多位两侧性,但常是不对称的。是其病理变化中的红色肝变期的明显症状。眼观,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硬度像肝,肝变部切面粗糙和干燥,成细小颗粒状突起,小叶间间质扩张变宽,呈黄色胶冻状,切面上可见成串珠状扩张的淋巴管,对应胸膜面上也有白色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的假膜覆盖。肝变的组织投入水中完全下沉。

  4.出血性淋巴结炎。P256脾炎。P254

  6.巴氏杆菌引起。纤维素性肺炎,气源性,肺泡和间质纤维素渗出明显。淋巴管扩张,淋巴拴形成。如肺炎巴氏杆菌病纤维素性心包炎。P118绒毛心。出血性淋巴结炎(巴氏杆菌引起)

  8.肺淤血 由于左心功能不全,肺静脉血回流受阻所致。

  肝淤血 多见右心衰竭病例。镜下,中央静脉与肝窦扩张并充满rbc,肝索萎缩变细,慢性淤血一般继发水肿,出血,实质细胞萎缩或变性坏死,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皮下组织水肿。是有慢性淤血引起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增高引起。当其增高,则有效流体静力压增高,组织液增多,超过淋巴回流代偿能力时引起水肿。

  浆膜腔水肿:心包积液,胸水,腹水。∕心脏,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p230 绒毛心→心功能不全→肺、肝淤血→皮下组织水肿,浆膜腔水肿。

  出血一般器官组织小血管破裂性出血,自行止血(血管收缩,血循形成),影响不大,但长期小量出血→机体贫血。大血管出血时,:短时内失血量达循环血量的20%25%时→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重要器官的少量出血也回导致严重后果: 心脏出血→心包填塞。脑出血→内压↑→中枢神经受损→死亡。

  淤血急性淤血时充血,病因消除可恢复。(可逆性)。长时间侧枝循环不能建立的淤血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血栓形成、组织坏死、间质增生,甚至硬化。淤血组织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炎症、坏死。 梗死溶解,吸收,机化或包囊形成,钙化。重要器官(心,脑)小梗死灶也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正常炎症反应,机体抗损伤战胜损伤——炎症平息——恢复(痊愈)。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蔓延扩散,严重时全身化——败血症败血症:指病原微生物浸入机体大量繁殖,产毒,所引起的机体严重机能障碍,呈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改变的综合症。其病理学变化特点是: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全身淋巴结、脾脏高度肿大

  变性轻微变性,病因消除——恢复正常;进一步发展可致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甚至坏死。变性的器官组织机能下降。肾机能障碍——水肿、蛋白尿。

  坏死:溶解吸收:小坏死灶(蛋白分解酶)分解、液化、淋巴管、小血管下吸收,碎片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缺损由肉芽修复。腐离脱落:多见于皮肤或粘膜的较大坏死灶,不易吸收,其边缘发生溶解,液化,与健康组织分离脱落而留下缺损,浅的称糜烂,深的为溃疡。肺坏死组织脱落留下的空腔为空洞。机化、包囊形成机化: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包囊形成:肉芽组织包裹坏死组织的过程。钙化:坏死灶发生钙盐沉着。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 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2 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3 隐性黄疸:指病人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mo]/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4 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5 炎症介质:是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

  6 .渗透压差

  7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8 .真性糖尿

  9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10 .肾性糖尿

  11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12 .血红蛋白尿

  13 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4 .乳糜尿

  15 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16 .蛋白质误差

  17 样品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或多肽时,常使pH值的比色测定出现严重的误差。

  18 .溶组织内阿米巴

  19 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

  20 .渗出液

  21 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22 .滤出液

  23 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24 .血液流变学

  25 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病理生理和病理名词解释09-23

河北医大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09-23

生理学呼吸名词解释09-23

生理学名词解释03-03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03-02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9-23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09-23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