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名词解释>《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时间:2022-09-23 00:42:35 名词解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 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R-S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性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略嗜酸或嗜碱性;核圆形或椭圆形,双核或多核;核内有一大而醒目的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有空晕。

镜影细胞: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为典型的R-S双核细胞,双核呈面对面排列,彼此呈镜面对称,故得名。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特征是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即神经系统症状。

肾病综合征: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低清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为特征的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基膜理化性状改变所致的通透性增加。

新月体: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这些成分附着于球囊壁层,在毛细血管球外侧形成新月形或环状结构,故得名。

脂性肾病(足突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拾音器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足突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脂性肾病)。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指子宫颈上皮异性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连续过程的统称;分为三级:Ⅰ级(相当于轻度异型性增生),Ⅱ级(相当于中度异型性增生),Ⅲ级(相当于重度异型性增生和原位癌)。

葡萄胎: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分完全性和部分性;肉眼观,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状似葡萄;镜下,绒毛滋养层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血管消失。

粉刺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一种组织学改变;一半以上发生于乳腺中央部位,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灰黄色软膏样坏死物质,挤压时可由导管内溢出,状如皮肤粉刺,故得名。

卫星现象:指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的现象;与神经元损害的程度和时间无明确关系,意义不明,可能和神经营养有关。

噬神经细胞现象:指坏死的神经元细胞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的现象,在急性脑脊髓炎中最常见。

结核结节: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由类上皮细胞、郎罕氏巨细胞加上外围局部积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还有干酪样坏死。

原发综合征:是原发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由肺的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三者构成,在X线片上呈哑铃状阴影。

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孤立的、有纤维包裹的境界清楚的球形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2~5cm;多为一个,有时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烧瓶状溃疡:为肠阿米巴病的急性期病变,是由于黏膜下层组织疏松,阿米巴易于向四周蔓延,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后形成的溃疡,口小底大,状似烧瓶,边缘呈潜行性。

阿米巴肿:为肠阿米巴病的急性期病变,是因肉芽组织增生过多而形成的局限性包块,多见于盲肠,易误诊为结肠癌。 嗜酸性脓肿:是寄生虫病早期病变,虫卵和虫体周围出现凝固性坏死物质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多见于血吸虫病和丝虫病。 假结核结节:血吸虫病晚期病变,在虫卵和虫体周围出现上皮样细胞、异物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上类似结核结节的肉芽肿。

干线型肝硬变:是血吸虫肝硬化的病变特点,长期重度血吸虫感染者的肝脏严重纤维化导致肝脏变硬变小,肝表面不平,严重者形成粗大突起的结节;切面上,增生的结缔组织沿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

病理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4:32 | #2楼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 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 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 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6.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 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 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 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 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 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 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17. 脂肪变性:脂肪组织外的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18. 修复(repair):当组织细胞出现“损耗”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或)纤维结缔组织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19. 再生(regeneration):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后, 为修复“损耗”的实质细胞,而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加以修复的过程。

20. 不稳定细胞:细胞总在不断地增值,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再生能力强。

21. 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增殖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22. 包裹:是一种不完全的机化。即在失活组织或异物不能完全被机化时,在其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包膜,将其与正常组织隔离开。

23.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构成,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的幼稚的纤维结 締组织 ,肉眼呈鲜红色似嫩肉状。

24. 瘢痕组织(scar tissue):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为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

25. 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了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修复过程的协同作用。

26.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例如无感染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抗拉力强度大。

27. 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8. 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30.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析出、粘集或凝固形29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为血栓。

31. 栓塞 (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这种异常物质叫栓塞。

32. 梗死 (Infarction):因动脉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梗死。

33.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将其分解,在胞浆内形成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4. 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肺淤血时,小叶中间部高度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肉眼观,淤血,脂肪变性相间存在,使肝细胞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似摈榔样的条纹,称摈榔肝。

35. 红色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易脱落,主要由纤维素和红细胞构成,为阻塞性血栓。

36. 白色血栓:多发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有血小板和少量纤维素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

37. 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紧贴附于血管壁,肉眼上为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

38. 再通(recanalization):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血栓内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被覆于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在被阻塞的血管内重建血管,这一过程,称为再通。

39. 静脉石(phlebolith):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着血栓内,又称钙化。

40. 减压病(沉箱病):在高压环境急速转到低压环境时,原溶解血液内的气体(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气体易再溶于体液,但氮气泡溶解缓慢,在血液和组织间隙内持续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阻塞血管。

41.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ract): 发生于组织结构致密和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心、肾、脾等),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

42. 出血性梗死: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主要见于双重血液供应, 组织疏松并血管侧支丰富的器官(如肺和肠),往往在於血的基础上发生。又称红色梗死。

43. 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预防为目的的局部血管反映为中心环节和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44. 变质(alteration):炎症时局部组织的实质、间质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同时伴有代谢改变。

45. 渗出(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内的血液成分(液体、蛋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黏膜表面的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

46. 菌血症(bacteriemia):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从血流中可查到细菌,但无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

47. 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为毒血症。

48. 败血症(septicemia):侵入血液中的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

49. 脓毒败血症(pyemia):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称为脓毒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0. 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疏松结缔组织中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溶血性链球菌为其主要致病菌。

51. 脓肿(abscess): 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称脓肿,其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52. 肉芽肿(granuloma):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53. 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一种炎症。

54. 炎性-息肉: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肉芽肿块,常有蒂。

55. 假膜性炎: 纤维素性炎发生于粘膜者(如白喉、细菌性痢疾),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粘膜表面可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故又称“假膜性炎”。

56. 绒毛心:在心外膜腔内有大量浆液渗出,则形成心外膜积液,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57. 炎性假瘤:某些部位的慢性炎症,由于局部组织炎性增生,形成境界清楚地肿瘤样结节或团块,肉眼及x线观察与肿瘤相似,称为炎性假瘤。

58. 肿瘤:机体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基因调控异常,导致异常增生的新生物。

59. 异型性:无论在瘤细胞形态上还是组织结构上,肿瘤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60. 交界瘤:某些肿瘤在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上界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称交界瘤,此类肿瘤有恶变倾向。

61. 转移(metastasis):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肿瘤转移。

62. 种植性转移:又称体腔转移,当瘤细胞侵及体腔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随体腔内液体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的表面甚至侵入其下生长。比如卵巢的krukenberg瘤。

63. 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成为恶病质。

64. 癌前病变:或称癌前疾病,是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这些病变长期存在或经演变可能转化为癌。

65. 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形态出现一定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主要发生于皮肤或黏膜上皮。

66. 原位癌: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67. 原位癌累及腺体:鳞状上皮原位癌有时可累及黏膜腺体,尚未侵破腺体基底膜,仍然属于原位癌,称为原位癌累及腺体。

68. 癌珠: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其癌巢中央出现同心圆层状排列的角化物,称为癌珠,病理学确定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的形态学标志。

69. 癌基因:在细胞或病毒中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的转化,形成肿瘤的基因,为原癌基因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其结构发生改变、被激活而形成。

7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I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71.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72. 心肌梗死: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续性缺血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73. 心脏向心性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血压持续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因压力性负荷增加而发生代偿性肥大,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张,甚而缩小,称向心性肥大。

74. 离心性肥大:向心性肥大病变继续发展,肥大的心肌因供血不足而收缩力降低,发生失代偿,逐渐出现心脏扩张,称离心性肥大。

75. 高血压脑病:是因高血压使脑水肿加重,使血压急剧升高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

76. 急进型高血压:又称恶性高血压病,血压升高显著,以舒张压升高显著,病变进展迅速,较早即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良性高血压病。

77. 风湿病(rheumatism):一种与A组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最重,形成特征性风湿小体。

78. 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即风湿性肉芽肿,由中心的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周围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组成,发生在风湿病增生期或称肉芽肿期。

79. 心瓣膜病:心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最后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80. 瓣膜狭窄:是由于相邻瓣叶相互粘连,瓣膜增厚,瓣膜环硬化缩窄,使瓣膜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瓣膜口缩小,导致血流通过障碍。

81. 瓣膜关闭不全:简称漏,是由于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短缩或瓣膜破裂和穿孔,以及腱索融合缩短等,使心瓣膜关闭时瓣膜口不能完全闭合,使部分血液反流。

82. 泡沫细胞(foamy cell):是指吞噬了脂质的单核细胞或组织细胞,其胞浆中含有许多脂滴,在HE染色时呈空泡状。

8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总称。

84.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肺气肿: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因肺组织弹性减弱而过度充气伴有肺泡间隔破坏,致使肺容积增大的物理状态。

85. 支气管扩张症:由于支气管壁中的肌肉和弹性成分破坏而使肺内支气管呈持久性扩张状态的慢性疾病。

86.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及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的以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87.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肺段及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散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88. 肺肉质变:也称机化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时肺泡内渗出的纤维素不能被及时清除,由周围肉芽组织取代,使病变肺组织变为坚韧的褐色肉样纤维组织。

89. 小叶性肺炎:以肺小叶为单位的灶状急性化脓性炎症。

90. 肺硅沉着症:简称硅肺(亦曾称矽肺),是因为长期吸入含大量二氧化硅粉尘微粒而引起的以硅结节形成和肺广泛纤维化为病变特征的尘肺。

91. 早期胃癌:不论范围大小,是否有周围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称早期胃癌。

92.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癌组织在胃壁内局限或弥漫浸润,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弥漫浸润时胃壁增厚、变硬、皱襞大多消失、弹性减退、胃腔缩小,形状如同皮革制成的囊袋,称为革囊胃。

93. Krukenberg瘤:胃癌细胞,特别是粘液癌细胞浸润到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并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的腹膜上,在卵巢形成的转移性粘液癌,称为Krukenberg瘤。

94. 肝细胞气球样变(Ballooning change):水变性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膨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故称气球样变。

95. 毛玻璃样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内。镜下见肝细胞体积稍大,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细胞样肝细胞。

96.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是指肝细胞坏死灶融合后呈带状向小叶内伸展构成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呈桥状连接的坏死带。

97. 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98.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99.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镜下见肝细胞胞浆浓缩、颗粒性消失,呈强嗜酸性,细胞外形为红染的星芒状。进而除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致消失。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与相邻的肝细胞脱离,称为嗜酸性小体。

100. 碎屑状坏死:发生在肝小叶周边界板处的少量肝细胞呈小片状溶解性坏死,使小叶周围出现缺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至小叶内。继而纤维组织增生伸入肝小叶,围绕和分隔单个或小群肝细胞。

101. 肝纤维化: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虽形成小的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建肝小叶结构时,称为肝纤维化。

102. 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达肌层或者更深者,不论其有否淋巴结转移,均称为进展期胃癌。

103. 新月体(crescents):主要由增生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见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些成分在肾小球囊腔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排列,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时常见新月体形成。 104. 蚤咬肾:属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大体改变,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肾表面和切面可见粟粒大小的出血点。

105. 大红肾:属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大体改变肾充血水肿,体积增大,色红,被膜光滑而紧张,皮髓分界清楚,皮质稍增厚。

上行性感染的肾盂肾炎:是指下泌尿道(如尿道,膀胱)炎时,细菌沿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的淋巴管上行到肾盂,引起肾盂肾间质的化脓性炎。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106. 马鞍肾(saddle kidney):慢性肾盂肾炎晚期的大体改变。肾体积缩小,质硬,表面形成深凹的瘢痕。 107.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为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可见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等。

108. 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特点为发病突然,明显血尿.少尿.轻中度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109.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是肾炎的晚期改变。表现为双侧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质量减轻,质地变硬,颜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110.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分为原发和继发性的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111. 慢性肾炎综合征:为各型肾炎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低密度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缓慢发展为肾衰竭。

112. 子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原位癌的癌细胞可由表面沿基底膜通过,颈腺口蔓延进入子宫腺体内,取代腺上皮的部分或全部,但仍未突破腺体的基底膜,称为原位癌累及腺体。

113. 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指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连续过程的统称,分为Ⅰ、Ⅱ、Ⅲ级。

114. 子宫颈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上皮基底膜,向子宫颈间质内浸润,但浸润深度不超过5mm。

115. 侵蚀性葡萄胎:又称恶性葡萄胎,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的交界性肿瘤,此时水泡状绒毛侵入肌层,可引起组织破坏和发生转移。

116. 葡萄胎:又称水泡状胎块,发生于妊娠期胎盘绒毛的良性病变,绒毛变成水泡状 。

117. 绒毛膜癌:源自妊娠绒毛滋养层上皮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 无绒毛结构,无血管,无间质,癌组织由异性滋养层细胞组成。

118. 小叶原位癌:指乳腺小叶轮廓保存,体积增大,在扩张的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松散排列的癌细胞,细胞呈圆形,形态较一致,基底膜完整,临床一般摸不到肿块 。

119. 髓样癌:由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的低分化腺癌,癌细胞排列成片状,不形成腺腔结构,细胞异型性大,核分-裂象多,间质少。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预后较好。

120. 结核病(TB):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以肺结核最常见,可见于全身各器官,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干酪样坏死。

121. 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统称为原发综合征,X射线呈哑铃状阴影。

122. 伤寒细胞: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123. 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加上外周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纤维母细胞构成。(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124. 结核球(结核瘤) (tuberculoma):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125. 硬下疳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3周左右,侵入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形成下痂。下痂常为单个,直径约为1cm,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溃疡底部及边缘质硬。因其质硬乃称硬性下痂。

126. 树胶肿:又称梅毒瘤,病灶灰白色,大小不一,从镜下才可见到的大小至数厘米不等。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得名树胶样肿。

127. 卫星现象:在灰质中,一个N元周围有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的现象,一般在N元变性坏死时出现。

128. 噬NC现象:在NC死后,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单核巨噬细胞包绕吞噬坏死的NC的现象

129. 血管套袖:流行性乙型脑炎时,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灶性炎细胞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袖现象,渗出的炎C以LC,单核C,浆C为主。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02-27

全国各高校病理学名词解释03-21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其英语要求03-21

安全常用名词解释03-21

常用证券名词解释03-21

常用保险名词解释03-21

erp常用名词解释03-21

护理常用名词解释03-21

金融常用名词解释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