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技巧>《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11-22 08:17:01 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和实践意义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当,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就需要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让我们教师真正树立有效教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探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和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采用“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课后要求师生拓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大胆创新,有序有效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2)实验观察法。选择一些对比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设计研究思路,加强实验观察。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通过实验观察,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更加有效。

(3)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达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策略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学习洋思课堂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演练”

先学:关键环节——导读

后教:教师所教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学讨论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当堂演练,本节课的内容必须本节课掌握、消化、巩固,即“堂堂清”。 也有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

预习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为展示课做准备。展示模块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策略二、实现课堂教学学生“三权”。

1、开拓视野,给学生观察权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2、刨根究底,给学生“探究权”

(1)、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数学实验,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在对其进行分析后运用数学知识来建立模型,并通过各种实验工具得到结论的实验过程。

(3)、开展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耐心倾听,给学生“发言权”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地师生互动,则必须提供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提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策略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1、培养预习习惯,尽量缩小学习前的差距。

我们学校目前的状况是大班教学,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授课量,却要面对不一样的学生,教师只好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调控教学进度,这样就造成了好生吃不饱,差生跟不上的局面,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预习,可以比较好地改变这种状况。在布置预习时,任务要明确,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针对没有预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

2、注重过程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它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思维过程时我们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达成要求。要重视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并努力用好这种难得的教学资源;要围绕一个个预设的和课堂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参与、有效学习。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开展分层教学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能力、兴趣、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特点,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努力防止学生掉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让学生在激励的氛围中成长。

策略四、加大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力度

1、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等情况,每个组6—8人,每个组都要有学习优秀者,一般按学习成绩编号排序,一般让后几位上黑板展示,前几位进行订正和评价,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加大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

一节课教师讲解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 5分钟。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课堂上要及时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改变教师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督促、帮助。

3、加大学生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

让学生掌握和推行练习的基本方式: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4、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力度。

充分地让学生展示、袒露。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游学生。

5、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力度。

树立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的观念。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6、加大检查落实的力度。

教师要为学生的预习提供目标设计,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加大对学生作业、随堂练习、随堂笔记、单元检测试卷等的检查力度。

策略五、恰当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1、精彩的课堂评价语 让课堂焕青春的活力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协调和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途径的拓宽。

评价语应简洁、准确,让学生听得明白。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评价语应情真意切,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

2、有效评价课堂教学,坚持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应该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开展正确的评价,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适时性、激励性和过程性。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基本形成以下教学理念和我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五个一”:

1、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

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

“引导-发现”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讨论-交流”模式这种模式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4、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活动-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5、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方面

我重点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及课堂文化”三个维度来进行课堂观察,进行了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通过研讨,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进一步细化学习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有方法,更激-情一些。

2、在课堂互动中,要增大互动面,在“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上多一些创新的尝试,在激-情引趣上多动动脑筋。

3、教师的表情,课堂教学中,应当把真诚微笑送给学生,用微笑来传递信心、表示鼓励和期待。

这些共识将作为我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也希望这些成果能被大家转化到课堂教学中,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2017-05-12 22:02 | #2楼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兴趣和激-情,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就不知道该学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要达到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教学活动会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进行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界(老师或父母)强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究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的身心处于愉悦和舒展的状态,自主性容易得到发挥和体现。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近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建构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例如:在讲到“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入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如图),在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这个问题来自于生活,一提出后,学生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对此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设置针对性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即针对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有明确意向地设计问题。它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也产生于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有的放矢,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为强化学生完整思维习惯而设。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有几个习题供大家讨论。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把两个全等三角形(三边不相等)拼在一起,并使一组对应边互相重合,你能拼出几个平行四边形?问题2:若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CD的距离分别为

m、n(m﹥n),则线段AB的中点到CD的距离为多少。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考虑时往往不够全面,即对图形的位置摆放考虑不全,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感悟,收到的效果也很大,课堂教学中,还应针对学生设计一些容易迷惑上当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更成熟。又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离校2千米,小红家离校3千米,问小红家离小明家几千米?许多学生一见这个问题,觉得很简单,5千米或1千米,显然,学生受到思维定势。他们认为,小明家、小红家、学校在一直线上,一旦发现不在同一直线上就感觉上当了,通过此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对于问题应考虑全面,透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完整的数学思维习惯,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石。

三、设置可接受性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设计的可接受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地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轻松,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原理,问题设计要有度,所谓“度”即适度,也就是难易适中,恰到好处,学生可以接受,过易,激不起学生思维的兴趣,过难,又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通过设置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不可忽视,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应以问题为纽带。所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实现师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例如,进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笔者创造了这么一个问题情景,某林区有一块试验田,现把它分成4块,在上面种上不同的植物:问题1: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试验田的总面积?问题2:请计算(a+b)2和a2+ab+ab+b2问题3:观察两个式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情景的引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起了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交流的过程,感受到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可以接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精心安排,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既不在随手可得,也不要用力跳起来也抓不到。只有这样,才能学得更轻松,更自然,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设置层次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对于解决“总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

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讨论怎样分一条已知线段成2﹕3﹕4?可设计下列问题,然后层层推进。问题1:这个作图着重于哪个知识点?问题2:看到把线段按这个比例分,你联想到了什么?问题3:怎样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进行作图?问题4:若把问题改成把线段分成3﹕5﹕7,又该如何作图?问题5:反思这个问题的作图过程,你体会到了什么?又如,在计算 (n为不为0的整数)时,可设计以下“问题”链:问题1:计算,观察特征,你想到了什么?问题2:怎样利用拆项法拆项?问题3:反思刚才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体会?问题4:观察上题,你将对上式怎样处理,使前后等式不变?问题5: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辅设“子问题”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中积极思考,寻找相应的对策,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组织活动,通过追问揭示数学本质。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索和实践,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活动的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经由活动体验经验,经由经验建立或改组各种联系和关系,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最优化. 如:《正方形的识别》,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师:请你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

(1)想一想,你所选择的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

(2)比一比,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的方法.

教师巡视,学生动手画,然后相互交流.

教师请学生代表说明自己的画法.

A生: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连结这四个端点.

师:请你思考一下你的画法经得起推敲吗?

A生(1)从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等说明它是矩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说明它是菱形;(4)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说明它是正方形.

师:A同学回答很好,说明该方法经得起推敲,有科学的依据.

B生:先画两条相等的平行线,再画垂线.

教师边操作边追问,在追问中逐渐使语言严密起来,实际操作中先画一线段,再过两端点作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长等于垂直线段长,连结四点,构成正方形.

C生:先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过三角形两端点画两条直角边的平行线,构成正方形.(师追问其判别正方形的依据)

王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正方形,用“想一想”、“比一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合作,用“是否经得起推敲”的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四.合情使用小组讨论,使课堂结构高效化。

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职责,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

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以上四点策略,体现了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后,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和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下,积极落实双基教学,合理的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发展学生能力,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相关文章: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09-25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09-25

初中英语语块教学策略研究09-2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3-09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反思09-25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09-25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09-25

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研究03-03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09-25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