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3 13:49:30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语文教学反思1

  《秋天》一诗,语言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情趣,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品味。现当代诗歌的教与学,我所能想到的,还是“读”。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蒋老师能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生字词的朗读与指导,特别是儿化韵的朗读指导,重视生字的形的识记。注重运用多媒体拉近孩子与秋天中的物象的认知,重视了引导学生的对诗歌的感知与朗读。听了课后,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与各位商榷。

  第一,读要有层次性。诗歌,非常适合朗读。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认识字词后,首要的是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把已认识的`字词落实到句子段落中,从而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其次,要在读中理解字词的意思。这首诗虽然晓畅简洁、清爽明了,但站在学生角度,还是有词语需要理解,如“娇、羊肠小路、嚷”等,需要在读的过程中加以理解,以达到逐步深入的目的。再次,在读中抓住意象,了解节意。只有步步深入,才能读得有味,读得有效。

  第二,要体现质疑解疑的过程。蒋老师在学生第一遍读文时提出了一个要求,不懂之处做上记号。我觉得要对这一点善加利用,无论在词语句子还是整个文章中,要体现质疑解疑的过程,师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以引领下文的教学。

  第三,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老师把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安排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第一小节在整个文章中起总起作用,总写了秋天的特点。这一节的内容理解要建立在对下文各小节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来学习理解,缺乏基础来支撑,因此有较大的难度,不适宜在第一课时理解。

语文教学反思2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语文教学反思3

  《你好!新年》全诗共有5节,分作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节),写了新年的新气象。第二部分(4~5节)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新的一年里新的打算、新的起步。这首诗语句朴实、流畅,极富韵律感,饱含充沛的感情,利于引导学生感受新年那旺盛的生命力,激起他们的.热情。

  1、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三百六十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叶子”实际指的是日子。“青翠”指日子是珍贵、美好的,而“诚实”的脚步是暗指我们要脚踏实地地过每一天。这里把日子比作了珍贵的叶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要过得充实而有价值。

  2、春在冰河深处淙淙流淌,燕子落在冬末的金色草垛上,梦想着南方的绿场……啊,一个新的年代,驾着美丽的雪橇,早早地滑翔到我们的身边……

  从河水、燕子的梦想感受到新年蕴涵着的春意,蕴涵着勃发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新年到来的由衷喜悦。看,新年多么美好.

  3、课本是新的,日历是新的,我们站在一条最新的地平线上;图画是新的,纪念册也是新的,我们怀着无数个最新的梦想。

  大自然带来了春的气息,也换上了新的容颜。我们手上一切都是新的。大家又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计划自己的未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踏踏实实地迈出每一步。作者用优美的诗句、浓郁的情感为我们翻开了新的一页。

语文教学反思4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让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两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表演,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5

  《自己去吧》作为本学期的一堂新教师汇报课,其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很多,纵观整个实施过程,我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设计没有与课堂实施实现良好的匹配。

  教学设计与学生特点必须匹配。华丽的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实施才是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接受了你所要教的内容那才是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本次课我曾在101和102班都进行了试教,效果明显都比最后的汇报课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班级学情的差别。101、102班早在一个多星期前就已基本将《自己去吧》这一课的生字过了关,包括基本读通课文的句子。但是我们班在上汇报课之前我没有对这篇课文进行任何的教学活动,所以这三堂课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我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其实只是相对101、102班的学情的'。因此,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匹配关键在于吃透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备课,并不是教参上的重难点就是真正你班级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你必须根据班级学习的情况合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有备而来,不乱方寸——处理好预设和生成。这节课里,出现了许多让我措手不及的教学问题。比如课一开始,学生初步读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说一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初衷是只要说出故事主人公,大概经过就可以了。但是,一个孩子一口气就把课文思想内容说出来了:“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学本领,不要怕困难。”这样一来,本打算在课时最后才揭晓的内容在一开始就被捅破了。我一下子方寸大乱,头脑中出现了几秒钟的空白。之后的课也就很不尽人意。其实在课前的预设中我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一些阅读理解能力强的孩子,他的确能在第一遍读课文之后就感悟到课文主旨。如果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那就能及时镇静地做出新的实施办法。

  教学设计不能是空中楼阁,离开学生就只能是一张无用的废纸。同时,预设充分之外,还要有些胆量,临阵不乱。这样教学设计才能与教学实施擦出最闪亮的火花。

语文教学反思6

  复习导入新课后,学习声母gkh的过程中,无论是复述图片内容,还是读字母(师纠正口型),无论是编顺口溜,还是读卡片(加动作读),都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凭借已有经验,通过尝试、参与,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树立了学好拼音的信心。

  有了前几课两拼音的学习经历,学习声母g、k、h与单韵母a、e、u相拼时,通过小老师领读的方式进行学习,孩子们很快的掌握了拼读,并且再一次的复习了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大家都争着当小老师,孩子们的注意力也非常的集中,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接着进入三拼音节的学习,因为三拼音节是孩子们的第一次接触,所以拼读的难度相对较大。在gua的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韵母u在三拼音节里变成了介母u的概念,我借我们班的学生打了一个比喻,在上学之前郭佳玥和沈高畅认识,老师和郭佳玥认识,老师想认识沈高畅,怎么办?学生说:“郭佳玥介绍你们认识。”郭佳玥就是介绍我们认识的人,相当于我们三拼音节中的u,通过u的搭桥,g和a认识了,他们一起组成了三拼音节gua。通过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又加上用玩滑滑梯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u到a的快速拼读。这样孩子们在形象的比喻中练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7

  一、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进行教学之前,我放开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说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述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小练笔。

  2、学习第二板块时,关于重点词的运用,我让学生们对带有重点词和不带重点词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而理解重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于一词多种表达,我让学生反复地读例句,并用“说”替换到句子中,使学生明白,不同语境下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是蕴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3、关于书写提示,我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们进行练字,并巡视纠正学生们的书写,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书写习惯,写完之后,让学生们之间互相讨论,推举出书写好的学生,让学生们对于字体严格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对于古诗的学习,先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纠正学生的字音,使学生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再让学生品一品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语文园地二的学习中,由于我备课比较充分,在课堂上讲解很自然,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古诗背诵环节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课上全班同学基本背过了诗句,并理解了诗意。

  三、不足之处

  对于书写指导上还有很大的欠缺,一时无法纠正学生们的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方法,学生们练字时是一种姿态,平时写字又是一种姿态,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合起来,因而课后作业,学生们的书写和课上练字的书写一点也不一样。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平时也要多对学生们进行督促,平时作业中注意纠正坏的书写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保持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相信经过长期的坚持和训练,学生们会越来越好。

语文教学反思8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

语文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语文教学反思10

  第二单元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分别安排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主要是让学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从而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通过演讲稿的形式表达出来。

  可想而知,“爱国”“演讲稿”这两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下笔,没有丰富的材料支撑,一篇好作文很难凑成。于是在上完《詹天佑》一课之后,我就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爱国人士的资料,再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也当作是才艺表演。实际没有预想那么好,学生大部分拿着资料读,自己无法概括)。

  在学习《中华少年》一课时,我再次发现学生的课外积累非常欠缺。《中华少年》是一篇诗歌,这个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文化了解甚深,因此感情充沛,具有可读性。然而,在讲解时,学生并不了解,所以讲起来比较费劲,即使他们读得很起劲。因此,我又让孩子利用周末去查找了“四大发明、汉服、唐代名人名作、唐服、清代文化、神舟飞船”等资料。也刚好,我翻阅《社会与品德》一书时也发现第二课题适合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因此也提前将这一课题让孩子学习了。

  该有的材料有了,怎么让孩子写好演讲稿呢?在张老师的建议下,我布置孩子回家抄一篇优秀范文,第二天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学习范文的写法,再配合以前搜集的'材料,让孩子先确定演讲的一两个观点,然后再将相关的材料模仿范文进行改写。这样一来,学生的写演讲稿的热情很快调动起来,一节课没能完成,他们要求再给他们时间完成。

  根据查阅作文的情况,虽然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对材料读得不透,出现材料安排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出现笑柄,或者混乱的情况。但也惊奇的发现,以前学生找的材料,甚至是课文的内容也让孩子们当作作文的丰富材料,如刘丹写到“看!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卧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听!黄河那滔滔不绝的波浪一浪接一浪,不停拍打着海岸边的岩石!望,昆仑山那峻拔的身躯,直插云天,高不可攀。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山川。

  冰山上的雪莲教会了我们纯洁,海风中的乳燕教会了我们乐观与勇敢,蓝天下翱翔的雏鹰教会了我们顽强。”通过改写,形成了一篇不错的演讲稿。因此,平时的资料积累对学生的作文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反思11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用心地备了两次课,我要用饱满的情感,激昻的声音来把这只贝所经受的折磨与痛苦,最终磨制成一颗罕见的大珍珠的经历充分地渲染出来,因为我欣赏它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这只贝用尽了它的血和肉打造了它一生的一种精彩,纵使它美丽的色彩慢慢淡去,纵使它结束了自已的'生命,可它的价值又在这颗珍珠的诞生中重新获得延续。

  带着这样的情感,我和学生们走进了课堂,为了能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情感,我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编成了一首小诗,用动情的朗读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感受,接着,我引出一条主线:这是一只怎样的贝?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中,我用反复品味这首小诗的手段来让学生们感受着这是一只可怜的,坚强的贝,并及时设置情境,让这生对这只贝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由可怜变成了可敬,因为它可敬的精神,所以孩子们对于美与丑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在拓展训练中,举了实例来说一说,最后以朗读这首小诗来结课。

  上完这节课,使我受到了莫大的启发,每一堂好课其实就像这颗璀璨的珍珠一样需要我们用心和行动去磨制。好课多磨,才能磨出真正的味道来,而我们在磨制的过程中更应具有贝这种持之以恒,默默钻研的精神。

  再往人生的道路上引申一下,人的一生同样也需要磨制的过程,换个说法来讲应该是需要修炼与积累的,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舍弃一些美好的东西,沉下心来,专心做好某一件事情,等到自已积累得多了,修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而这个过程,比这只贝锻造珍珠还要难上千倍,万倍。其中所经历的苦痛应该更甚之又甚。

  这只贝,我崇拜他,我要再讲一次课,再来磨他一次。

语文教学反思12

  《送行》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我选择这首词是因为是适逢六年级快要毕业了,比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怎样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

  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平行教学反思垂

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年一度的金硕杯开始了,我也有幸能够聆听区里那些名家的课。我从那些课中也的确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学问,也对自己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在教语文课时不注意解决教材上所安排的任务,没能够很好地交给孩子们方法。如课后要求的'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的学习任务。在讲课时我总是在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品词析句,让学生谈感受。但是却忽略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文中那些大家的名篇名段应该来细细的品读语言,使学生深刻的体会作者感情思想的变化。但有些简单的课文,就不能再来品词析句,因为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简单了,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感**彩和写作意图。这样教学反而有些舍本逐末了。

  听了文一杨光老师的《开天辟地》。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仅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教学中,把盘古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了世间万物,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变化的事物做成了连线题。这样就把背诵任务放在了教学之中,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交给了孩子们背诵的方法。真的非常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课要学习。所以自己以后一定要像那些优秀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争取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之中能够得到知识和快乐的双重收获。

语文教学反思14

  今天教学《柳树醒了》这篇课文。这是一首以诗歌为体裁的小课文。讲的是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课文琅琅上口,很受孩子们喜欢。但由于诗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样的,学生背诵起来时很容易记混。怎么办呢?

  课堂上,看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脑中灵感闪现:诗歌中把柳树当成人来写,何不把柳树当成人来背?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寒冷的冬天里,柳树跟刺猬等动物一样,一直在睡觉,春天来了,她还没有醒来,春雷要把她喊醒,应该怎么做呢?“轰隆隆,轰隆隆——”对啊,这样一震,小柳树就醒了。醒来的.小柳树,直起身子,伸了个懒腰。现在她还是有点懒懒的,不想动,加上睡了一个冬天,身上脏兮兮的,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呀?对呀,该给柳树洗个澡了,这个任务交给谁呢?春雨。春雨怎样给柳树洗澡呢?“唰唰唰……”洗完了澡的小柳树会有什么感觉呢?(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洗澡的感觉。)(舒服,皮肤变细。)柳树的枝条变软。柳树洗完了澡,头发还湿湿的,感冒了怎么办?吹风,这次任务轮到谁来完成了?春风,(做个梳头的动作)这么轻轻地梳梳啊,柳梢有什么变化?(小柳梢啊,绿了。)哎哟,这回小柳树可精神了,引来了小燕子在她的秀发上飞来飞去捉迷藏了,这么藏着藏着,小柳絮就飞起来了,像小雪花一样在风中舞蹈。最后,柳树高兴地跟小朋友们玩耍,我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长高了。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很快他们就把课文给背下来了。

  从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我感悟到,教材本身有许多的快乐因素,老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解难点,使他们乐学,学得好,学得快,学得有收获。

语文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屏弃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采取分析课文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是通过学生小组竞赛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按学生提的问题的板块和进度,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或伙伴合作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凭借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力图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力图将常规的“平推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很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而是融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读书,师生合作非常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根据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都希望被发现,被重视这一特点,每节课特别设置了演一演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教育本身是存在着缺陷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 课前老师没有做好谈话放松工作,学生比较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不敢大胆发言。

  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得还不够,朗读的指导还要再下力度。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1-23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1-23

中考语文的教学反思01-24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1-25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6-10

语文《老王》教学反思05-24

“语文园地”的教学反思06-22

语文教学反思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