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理性思考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2-12 19:02:33 创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理性思考

  摘要: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是现代大学管理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大学职能的变化和学科的分化综合是影响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能否有效和更好地协调大学职能的内部矛盾是衡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的标准,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既要注重新规划基层组织结构的形态,更要注重管理运行机构的创新,保障新型组织结构的有效运作。

  关键词: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

  通过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以“终身制”、“大锅饭”为特征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被逐步打破,以“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奖励制”为特征的新型制度框架已逐步建立起来。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以教师个体为对象,以教师个体的聘任、评价和报酬为出发点,缺乏对团队和组织层面的深入思考。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一些改革举措(比如教师绩效评价、业绩津贴制度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究其原因是制度的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团队建设、组织设计、权力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组织因素对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把这些影响因素纳入到现代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框架中来。

  一.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原有的功能局限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指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设计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体制,采用校-系-教研室的层级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正式学术组织。由于单设了科学院系统,因此在最初的体制中大学的职责更多地只被定义为培养学生,教研室的功能也就被理解和实际操作为教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教研室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逐步演化为教学科研型的基层组织。这种组织模式在贯彻国家和学校政策、提高管理效率、加强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近年来大学更多地参与涉及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以及学科的不断分化、综合、交叉的演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和科层制特征的教研室体制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近年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学科组、科研基地、研究平台、虚拟研究中心等开始逐渐取代教研室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

  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职能的变化和学科的分化综合是影响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也制约着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从大学职能的变化来看,由于国家对教育、科技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更多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使大学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学为了能够更敏捷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一种更灵活、更开放的组织形态。从学科的发展变化来看,一方面学科进一步细化、深化,另一方面却进一步综合、交叉。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学所依托的院-系或系-教研室的结构或多或少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综合和融合,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在:其一,缺少结构合理、能进行科技攻关的研究团队和开拓新兴研究领域的跨学科项目小组,难以组织和承担重大的科研任务,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集成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难以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做更重要的贡献。其二,学生被限制在专业学习,知识视野过于狭窄,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新形势下保障大学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研究、服务职能的新型组织形式成为必要。

  二.创新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更好地协调大学职能的内部矛盾

  现代大学已经广泛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因此大学的职能也担负起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大学的细胞,自然成为实现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尽管不同的基层组织在具体的职能分工上会各有侧重,但由基层组织构建起来的的整个组织系统必然是实现这些功能的载体。由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各自不同的活动特点,造成基层学术组织在承担这些功能时存在诸多矛盾。能否有效协调这些矛盾也是衡量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的最终标准。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现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具大规模、标准化的特点,因而要求把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同时要求教学活动按照明确的教学计划来进行,以获得人才培养上的规模效益。与此不同,科研活动源于教师个体或团队对未知科学问题的兴趣,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而无法进行事先的计划和组织。从对组织结构的要求来说,“‘研究自由’在组织上的分裂程度要高于‘教学自由’”,因而教学活动可以按照层级分明的科层结构来组织,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则必须灵活多样。

  二是专业化分工与重大课题研究的矛盾。从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专业化分工是促进学科细分和研究深入的重要推动力。作为教师个体而言,由于知识、精力、资源的限制,必须扎根在某一细分的学科领域或具体的研究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索才能取得创新性的成果。但从社会需求来看,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因此从组织形态上需要有利于凝聚不同学科领域的团队形成的组织结构。

  三是教师的“单位所有制特征”与自由活动的矛盾。让教师依附于某一级组织不仅是人事管理的基本需要,也是教师本人职业安全感的需要。如果教师完全是自由的个体,那么将给学校的编制核算、岗位设置、工资发放等工作带来许多目前还无法解决的困难。从我国大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单位所有制特征”不是没有而是过于严格了。如果把教师作为实现大学职能的人力资源,那么这种严格的“单位所有制”特征破坏了教学资源的共享,阻隔了科学研究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因此,新型的大学基层组织结构既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共享,又要避免出现“无组织”状态,以免对大学本身的稳定性造成破坏。

  三.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管理者对组织诸要素进行选择、排列的活动。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要反映组织存在的目的、反映组织的价值追求、反映组织承担的职能。因此,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设计受制于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性质和职能的理解,也体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大学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组织结构设计不是一个静态的组织元素排列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组织结构的创新如果离开了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就不过是一张用方框和箭头画成的图纸,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毫无用处。因此在大学基层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重新规划基层组织结构的形态,更要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来保障新型组织结构的有效运作。

  依照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及其内部矛盾的分析,我们认为建立一种教学职能与科研职能相对分离,相对稳定的学系与灵活多样的研究组织相结合的二元结构能较好地承担起大学的各项职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对大学的需求。具体地讲,学院作为大学的中层组织,仍然担负起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综合职能。学院下设学系。学系仍按照学科专业设置,以适应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系的主要职能是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其组织结构仍按照校-院-系的层级结构设计。从运行机制上,教师服从学系的课程安排、学系服从学院的课程规划、学院服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以学系为基本单位进行。科研工作的组织结构应遵循动态、开放、灵活、多样、共享的原则进行设计,要有利于科研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有利于综合性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当前,高校的科研团队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研究所。研究所依据学科设立,主要宗旨是从事学科的规划与发展。研究所既可依托于传统优势学科,也可依托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所的成员相对稳定,但并不依附于研究所本身。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依据项目的需要而设立、主要宗旨是从事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在组织形态上,项目团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团队的成员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进出自由,团队依据项目的开展而存在。在组织构成上,项目团队强调团队的需要进出自由,团队依据项目的开展而存在。在组织构成上,项目团队强调团队成员在技能和职能上的互补性,既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辅助、管理人员。在组织运行机制上,项目团队采用负责人制度,团队负责人具有人财物各种资源的调配权。

  基地/平台。基地/平台是依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而设立,主要宗旨是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在组织形态上,基地/平台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其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学院,同时具有所在学院和基地/平台的双重身份。在纵向结构上,由于其跨院系的特点,基地/平台应直属于学校管理,是实施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的“科研特区”。因此,对其管理应区别于其它基层组织的管理,在人事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应该适应其综合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这类组织适应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学科,既可是根据学科研究出发、探寻研究成果产业化来组建,也可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相关学科研究人员来组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这类组织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来运作,组建企业/公司和研究所两位一休的特殊结构。

  根据这一构想,教师不再是归属于哪一个系或是哪一个教研室,而是根据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所从事的教研活动归属于一个网状的组织结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加入多个组织中,但同时又不依附于某一个特定的组织。在人事管理上,学校仍可以依照学院来进行基本的人事管理,但在教学、科研的管理中需要探寻新的形式以适应网状的结构。

  四.创新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制度保障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创新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结构的创新为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迫切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它的良性运行。

  1.管理重心下移。我国大学目前的权力结构普遍“头重脚轻”。绝大部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集中在学校一级,基层组织的管理相对乏力,其应有的职能和积极性缺失。尽管权力集中于学校有利提高各项工作的计划性和行政效率,但与此同时由于制度的刚性,也丧失了灵活性和创造力。为适应新型的大学组织结构,学校的职能应定位于落实国家大政、引导发展趋势、制订制度框架、规范管理程序、做好服务评估,对学术事务的管理以及适应不同基层组织特点的行政权力都应归还给基层学术组织,确保各类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以“市场规则和成果分享”为基点的良性互动的新型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各类资源整合、共享、使用、评价的机制创新;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和开放的新型管理制度,探索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使用效率评价的新机制;建设各种开放性的基础性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资料、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制;探索教学、科研、实验、办公用房的有偿使用和效率评估办法。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的理性思考】相关文章:

交付部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05-10

基层组织建设自查报告04-01

组织部下基层活动方案(精选10篇)03-10

高校的专家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创新创造能力08-10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总结04-25

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方案(通用11篇)02-20

县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调研与思考08-28

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方案范文(通用8篇)12-01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范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