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奔亡道中原文、注释及赏析

奔亡道中原文、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2-04-04 19:51:45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奔亡道中五首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奔亡道中五首

  唐代: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译文: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辞官而归的崔亭伯如今在什么地方?反正李陵投降自奴匈奴是死在了他乡。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海水也和我一样的满面愁容,看那中原之人已换上了胡装。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中原的沦陷,函谷关已成了玉门关;收复无望,不知何年何月我还能从那里进入长安。

  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洛水已经变成了易水,嵩山也已被视作了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人们的面容都带着塞外的风沙,中原人也操着羌胡的语调。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现在有的只是申包胥的终日痛苦,哭得两鬓斑白也是枉然。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湘水淼淼一望无际,青青的声芦叶在整齐地生长。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我的思乡之情归到哪里?就在那大江之西、日落的地方。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也只好先歇马在这嫩绿的草地旁。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注释: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句:苏武,字子卿,西汉时人。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始归。此句以天山借指匈奴所居之地,不是实指。田横:战国齐田氏之后。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xiáng)未归。

  亭伯:即崔骃,其字亭伯,东汉时人。曾任车骑将窦宪主簿,后让他出任长岑县令,自以为远去,不得意,于是辞官而归故里。李陵:字少卿,与苏武同时代人。汉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被困投降,汉朝族灭其家,李陵病死匈奴。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短服:此指胡服。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shū)。

  七贵:泛指把持朝政的贵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lǔ)连书。

  “仍留”二句:用鲁仲连助田单攻聊城事。

  函(hán)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函谷,关名,战国时秦置,故址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玉关:即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西北小方盘城。

  洛川为易水,嵩(sōng)岳是燕山。

  洛川:洛水,即今河南黄河支流洛河。易水:在今河北省北部,发源于易县,南入拒马河。嵩岳:即嵩山。燕山:燕山山脉,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口到山海关,东西走向。

  俗变羌(qiāng)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tòng)哭,七日鬓(bìn)毛斑。申包:指申包胥。

  淼(miǎo)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归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赏析: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第二首诗这里化用了崔骃(字亭伯)和李陵的故事。崔骃为幽州从事时,谏刺史不要与燕刺王通,后来刺王失败了,崔骃被提拔为侍御史。后来窦太后临朝,他与窦宪不合,被窦宪排挤,让他“出为长岑长”,他认为太远了,就不去就任。这就是李白所说的“亭伯去安在”。李陵是汉将,与匈奴战,失败了,投降匈奴。李白写这两个人的故事,反映了李白内心的复杂性。亭伯是逃避的,李陵是投降的。李白是想逃避呢,还是想投降?只能留给人们去思考。李白这次奔走的目的地是长安。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李白在路上也不得不换上胡衣,这正说明了当时形势的严峻。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第四首诗用的是申包胥的典故。从这首诗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第五首诗主要抒发诗人在奔亡途中的迷茫情绪。前半部分重在描写途中所见的景物,其景语都是情语。茫茫湖水、青青芦叶都可以看作是诗人愁绪的反映。夕阳就要落入大江对岸的西边了,而诗人的归心还不知在何处,其愁绪不言自明。后半部分进一步抒发愁情。歇马在春草迷离的路边,可见在战乱中不知往哪儿走,诗人心中非常迷茫。而在这个时候又听到了子规鸟的连声啼叫,在几近亡国的危局中又听到这样凄惨的叫声,真有点雪上加霜的感觉,无疑更是加深了诗人的愁情。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奔亡道中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奔亡道中五首原文及赏析08-20

南陵道中 / 寄远原文、注释及赏析08-23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冀州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8

《临平道中》原文及赏析08-18

于中好·谁道阴山行路难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襄邑道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4

谪岭南道中作原文及赏析07-22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及赏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