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22 12:30:1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3、结合具体事例学习,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小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互相交流,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

  (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板书: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随机指导“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4)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

  (5)小结内容,引读三件事:

  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2)媒体出示第1,2小节,交流。

  (3)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①(师:如果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②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第二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3,4节,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②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①质疑问难

  ②讨论,紧扣“遗憾”一词“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交流“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3)小结:此时,作者知道可能永远不会认识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为他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者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巩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作者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吗?

  (3)交流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遗憾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如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传下去呢?展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教学思路】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科书第九册第十五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课件展示落生图片,大家知道图片上是那种植物吗?

  (生答:花生)对,花生也叫落花生。引入课题:落花生。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做落花生。

  3、简介作者:(根据预习交流——自读课后作者简介)

  这篇课文的作者笔名“落花生”,他之所以起如此的笔名,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那么,小时候,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学生字词:

  (1)大声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新字词心得。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词,讲解交流自己的学法。

  (3)教师播放课件,加强巩固学生的生字学习。

  小结: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词典中的解释。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记述花生收获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事。

  三、自由读文,理清思路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课后第二题。

  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2、再默读课文,用“∥”标出“议花生”这一部分内容的起止部分。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分段?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内部讨论,教师引导明确分段。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三、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1、再次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讨论理解。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提出讨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所在的小组是怎样理解的。(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1)“赞花生”。(课件展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对比)

  父亲的话很重要,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他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炫耀自己,而是深埋地中,并给人们带来好处。

  (2)“学花生”。

  六个字讲了两个方面,“不好看,很有用。”父亲在这又说了花生的特点,父亲提出要求,不要做“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的人。而要做谦虚朴实,不记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当然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的人,当然更好。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共4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乡下孩子的生活因天窗而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 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 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这雨这雷让你想象到什么?想象一下,这风雨雷电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呢?你能描述一下你想象的内容吗?这扇天窗使你的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

  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板书设计计:

  天窗

  孩子们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理解生字词

  3、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杨氏之子》同步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nǎi xiōng kǒng zǐ yuē

  ()()()()()

  jiā qín

  ()

  二、选词填空。

  爱慕爱惜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之心。

  2、我们要()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粮食,()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

  (1)听见;

  (2)听见的事情、消息;

  (3)有名望的;

  (4)用鼻子嗅;

  (5)姓。

  1、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四、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选自朝的,该书是一部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甚聪惠()

  孔指以示儿()

  4、标注句子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翻译文中最后一句话

  6、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很精妙,妙在何处?

  《杨氏之子》阅读练习二:《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杨氏子立刻回答说:“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字词理解解释:

  甚:惠:

  诣:乃:

  示:禽:(见课本)

  3、联系上下文填空:

  (1)为设果。

  (2)孔指以示儿曰。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孔指杨梅以示儿曰)

  3、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又不失礼貌。)

  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

  (阿凡提回答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决定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随堂练习题

  一、仿照下面句子,以四季的水果作内容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杨梅吮吸着甘露,在雨水中欢笑。

  夏天的西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悟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会怎么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拓展题

  下面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试试吧。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趣味阅读题

  主考的批语

  ——摘自《幽默与智慧》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朝时,一次欧阳修做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相同。在当时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点不悦,在评批后加了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后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国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请把故事里的对联抄下来,并加上正确的标点。

  【参考答案】

  一、示例:

  夏天的西瓜敞开了火热的胸怀,滋润人们燥热的心。

  秋天的橘子急不可耐地摇晃着身体,等待着人们将它采摘。

  二、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孔君平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聪明,心中赞叹不已。

  3)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三、

  1)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2)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哥哥说我是好青年。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

  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 )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 )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 )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有关鲸的知识。

  2、学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鲸的生活习性,学习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

  一、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板书:鲸jing)

  出示投影:

  你们看,这就是鲸。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⑴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读音。

  ⑵ 说说你在预习时,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写错或读错。

  ⑶ 说说你通过预习,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

  2、指明分节读课文。

  3、理清脉络:

  说说每节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4、教师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每人画一条鲸。

  第二课时

  一、听说训练

  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

  鲸可以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两句话第一句听一遍,第二句听两遍,再分别请若干学生练说。)

  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了大屏幕上。(媒体出示)请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二、讲读第一段

  是的,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圈画有关词句。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鲸很大很大,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觉得哪一句话意思更明确读第二句,琢磨一下怎么读才能读出鲸的大。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列数字。)

  这段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说明鲸很大呢?(其它各句)

  师生小结:

  (投影出示画面。)

  根据投影,师生一起说第一段重点内容。这里,作者把我们并不熟悉的鲸与我们平时熟悉的大象,大肥猪等进行比较,这也是说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书:作比较。)

  三、讲读第二段

  这里,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都是为了说明鲸的.特点:大。(板书:大)这

  很大很大的鲸就生活在海洋里,因为形体象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呢?

  自由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请你概括地说说鲸变成鱼的样子必须有哪几个条件?

  1、很长很长的年代。

  2、环境变化,器官退化。

  四、引读第三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另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这是须鲸和齿鲸最大的区别。

  1、自学第四段:

  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快读第四段,然后分小小组讨论。并试着用“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填空

  句式媒体出示)的句式汇报你的自学结果。

  2、汇报自学结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点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学生上台演示须鲸吃食进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用肺呼吸,换气时都有喷潮现象;不同点是喷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说说图上的哪一头是须鲸,哪一头是齿鲸,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相机揭示另一说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觉方面:

  方法相同,请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时的样子,选择2位同学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出示。议一议:他们画的对吗?

  ⑷ 生长方面:

  相同点是胎生,生长速度快,寿命很长。说说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学到过的哪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3、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五、总结课文

  根据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创设说话情境:

  假如我国捕获的那头四万公斤重的鲸被运送到常州,陈列在动物园里,来观看的游人络绎不绝,你能给他们当一回解说员吗?根据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结合你平时看到的知识,同桌先练说,再指名上台表演。

  六、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

  【教学体会】

  《鲸》是一篇说明文,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感到有些枯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了这几点:

  一、变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异的事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将鲸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醒目的颜色,鲜明的对比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句子了,而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二、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学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只要提出恰当的自学要求,学生就能主动叩开知识的大门。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以“须鲸和齿鲸的生活习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再以“我发现它们在__方面有__同,表现在__”的句式练说,使每个学生都有练说的机会。而且这一问题又照顾到全体学生,一般同学能从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优秀生则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进一步概括,这样便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学时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变简单刺激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更能增强学习的效率。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听,说外,还安排让学生看,画,思,写,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感官,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做到了以上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所以在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时,学生兴趣浓浓,争着上台表演。其实,学生的解说就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这比老师生硬地总结内容生动多了,也巧妙多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

  2.通过细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文章的思想主题。

  3.结合讨论课后两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4.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重、难点:教导学生认识到信任与真诚的重要,从而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互相信任他人,以诚待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如果某个城市出现了首家“无人超市”,即无人导购,无人收款,请你猜测,可能会出现哪些状况?

  今天我们即将学到的是一篇去无人看管的'桃林摘桃、付钱的故事。

  二、学习:

  1.自读课文;

  2.用简短的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3.一个告示就可以引导人们去桃林摘桃,真有趣,再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告示”的有关词句;

  4.按以上提示分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段)

  5.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5a.用比较形近字记字形的方法熟记:沁、脾、馋、涎、掏;

  5b.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记忆:婆、吠;

  5c.成语练说: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小心翼翼。

  三、作业:

  熟读课文,理解“信任与真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告示”把人引向了什么样的地方?

  (学生应该会出现以下两种答案:a、把人们引向了果园,自己动手采摘果实;b、把人们引向一个朴实又真诚的地方,即一个互相信任的崇高境界。)

  二、学习:

  1.自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

  2.讨论交流:

  2a. “告示牌”——引导人们准确无误的来到桃园;

  2b. “桌上留言”——主人不担心人们摘桃子后不付钱或少付钱;

  2c. “无人看管的钱箱”——主人不担心有人将钱箱拿走;

  2d. “我掏出钱包”——主动付钱;

  2e.猫狗训练有素,热情好客;

  (对以上这几点,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因此,在熟读文中描写关于猫、狗动作、神态的语句后,引导学生思考,正是由于主人的热情好客,猫和狗才能如此乖巧,如此热情,处处与人为善,相信到来的每一位客人。这种描写是“侧面描写”,略举熟知的“侧面描写”的文章)。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5.学习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方法——写自己经历的事,用第一人称叙述。文学创作里的“我”,“我”往往不是作者,而是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作业: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一篇歌颂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由语言训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指导学生用“子”组词:子孙、子女、子弹;孩子、果子、燕子;晏子、孔子、孟子、老子等(经教师归类整理为三类)。

  师:观察这些词的读音,你发现了什么?回家查字典,了解“子”的意思。重点观察第三类,为什么有“孔子、晏子”这样的称呼?

  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启发)对有贡献的袁隆平能称“袁子”吗?

  生:(有所感悟)是古时候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为什么也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愿意读课文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读书的收获

  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而晏子出使楚国是怎样的呢?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概述晏子出使楚国经历的三件事情,并以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作结。

  师:从这以后,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

  生:是晏子的聪明机智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师:(启发)是晏子与楚王两人之间的争斗吗?

  再读课文,看看晏子使楚发生了哪些事情。

  假如你是晏子,不让走城门让你钻狗洞,你会怎么想?

  (经过老师多次启发,学生仍然不能感悟课文的深层含义,于是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创设情境体验当时晏子是怎样想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表演体验,逐渐使学生感悟到晏子出使楚国,是代表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与楚王个人之间的争斗,既要让他们打开城门,又不能失掉齐国的国威,做到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三、四段仍采用以上方法,通过读书、表演、讨论,感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查资料,写有关晏子的小故事。

  板书:晏子使楚————维护国家尊严

  钻洞只好

  无人只好

  囚犯只好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给快乐天使——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材解读:

  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真情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因此,文章中急切的盼水之情,浓浓的母亲之爱值得反复涵咏。缺水,品味水之珍贵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作为生活在水网地区的农村孩子,学习本文,理解课文中的关于“我们”对于水的渴望之情,体验缺水时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是一个难点,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板书:水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尽管有时候水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需要水的,特别是缺水一些的地方,水就成为了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了。

  作者生活在缺水的地方,小时候对于水有着怎样特别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懂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二)检查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朗读。

  勺子 膝盖 水窖 储藏 钥匙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读通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是从那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请你用双竖线把它划分出来。

  3、交流:

  课文是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来写的。

  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的:

  (1)挑一担水要走十公里路,排一个小时队;

  (2)人们盼望下雨,可以尽情洗一个澡;

  (3)用一勺水淋浴却也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1)“珍贵”是什么意思?作者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读一读句子,体会水的珍贵。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话的?

  五、课堂小结:

  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太多了。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其实缺水的地方很多啊。如课文中所说的,在哪些地方,水实在是很珍贵的东西。

  读完了课文,你会有更深读了解的。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精读二、三两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作者在雨水中洗澡和夏天淋浴时的欢快的心境的描写,认真加以体会,感受缺水之苦。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

  课文是围绕那一句来写的,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珍贵的的?

  在如此缺水的情况下,我们最盼望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够体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读一读,加深感受。

  2、交流:

  (1)“期盼”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近义词吗?(“期待”、“期望”)

  (2)为什么要期盼下雨的日子呢?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才……”说明什么?

  (3)从那里看出我们洗澡的痛快呢?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先是……然后……”这不用可以吗?。

  (小孩自然是最按捺不住的,然后有所拘束的大人也忍不住了,经不起这痛快的洗澡的诱惑了。)

  3、有感情朗读,体会孩子洗澡时的痛快,感受水的珍贵。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3-6)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边上。

  2、交流:

  (1)出示: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朗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从这里你感受到什么?

  (水之珍贵,轻易不可享用。)

  (2)我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淋浴”的,仔细阅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注意母亲的动作,体会我的感受。

  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水之珍贵,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母亲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我们舒服的大喊大叫。)

  从这超乎寻常的痛快中,分明让我们每感受到洗一次澡有多不容易,水有多珍贵。

  (3)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四、练习

  1、给课文中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应该是“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词语“形影不离”,积累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词语。

  3、感受鲍叔牙与管仲之间的真诚友谊,懂得为朋友做出牺牲是高尚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件事,体会鲍叔牙与管仲的真挚友谊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记得上学期我们感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他们真心对待彼此,无私地为对方付出,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认识一对朋友,感受另外一种友情。

  板书课题27鲍叔牙真心待友学习生字鲍(bào)

  2、齐读课题,真心待友什么意思?(真心诚意对待朋友)

  3、文中鲍叔牙的朋友是谁?简介鲍叔牙和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两人都是齐国的贤臣良将。他们年轻时就结为好友,一向交情深厚。

  4、师:认识了这一对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来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5、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谁能说一说?

  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生死相随休戚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鲍叔牙真心待管仲几件事?快速读文,等会儿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几件事情,可以用什么情况下,鲍叔牙怎么样的句式来说。

  (投影)出示:板书:

  管仲家境贫困时,鲍叔牙出钱帮助做买卖。

  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

  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

  三、品读课文,学习鲍叔牙真心待友的三件事。

  细读第一件事

  1、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

  2、反馈;交流句子,说说理由。

  ※鲍叔牙掰着手指算了算,说:“钱由我出,你就想想怎样做生意吧。”

  ※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把大部分给管仲,自己只留一小半。(鲍叔牙出钱出力,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毫无私心)

  ※鲍叔牙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你家有困难,我理应帮助。你就收下吧!”(鲍叔牙把帮助管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真是情同手足啊)

  3、师引读:鲍叔牙提议要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觉得很为难,可是鲍叔牙却这样说——在分金时,鲍叔牙总是——,管仲有些过意不去,可鲍叔牙却告诉他——

  4、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说说鲍叔牙是如何真心对待管仲。

  5、鲍叔牙为了帮助管仲不仅出钱出力,而且还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老师将这个小故事概括了小标题呢:出资助友(板)

  小组学习第二件事情

  1、小组学习,找一找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读一读这些句子,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尝试列小标题,注意要抓住要点,简明醒目,形式尽量保持一致。

  2、反馈

  ※每次打仗,鲍叔牙都紧紧跟在管仲身边。冲锋时,他跑到管仲的前头;后退时,他又走在管仲的后边。遇到危险,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管仲。

  ※在一次战斗中,鲍叔牙受了伤,管仲急忙为他包扎伤口。管仲看到流血的伤口,难过地说:“你是为了我才受了伤的啊!”鲍叔牙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真是危难之中见真情啊!)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

  2、排比句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指导朗读排比句。

  3、你能不能也仿照刚才的小标题说说看呢?以身护友(板)

  研读第三件事情:

  齐读:后来,他们在齐国做了官,都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管仲在鲍叔牙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大的国家。不久,管仲的官职超过了鲍叔牙。这时,一些大臣议论纷纷,替鲍叔牙抱不平。

  大臣们为什么要为鲍叔牙打抱不平呢?大臣们会说些什么呢?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鲍叔牙自身很有贤能,但是他却举荐管仲让他当丞相,并且管仲的官职超过了他。难怪有人要非议管仲,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做官,可能对管仲不利,于是就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辞官回乡。

  这可以概括出:辞官为友(板书)

  4、师:面对鲍叔牙的辞官,齐桓公挽留他,说:“你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呀!管仲就是您推荐给我的。现在为了他,你要辞官了。我要管仲,也需要你。

  你留下吧。”

  鲍叔牙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斗争,请你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他会如何想?

  鲍叔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于是就在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地离去了。鲍叔牙为了朋友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管仲果然没有辜负好友的一片真心,补充资料:为了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他还辅助齐桓公做了诸侯霸主,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鲍叔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历一个大贤大智之人。

  四、复述“真心待友”的事。

  1、鲍叔牙与管仲亲密无间,并如此真心对待管仲。鲍叔牙为了资助管仲,出钱帮助他做买卖,为了保全管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为成全管仲,辞官力荐。

  2、同学们一定被鲍叔牙真心待友而感动,正因为鲍叔牙真心诚意地对待管仲,所以——

  出示:管仲逢人就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

  3、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4、后来人们把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之交,也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用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同学们想更多的了解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课后可以阅读《史记?管晏列传》。

  5、鲍叔牙真心待友的故事流传至今,而这种真心待友的“鲍子遗风”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请根据其中一个小故事的情节,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讲给自己的好朋友听。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一、课文理解: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为全段总起,同样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小猫的淘气。①“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②“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撞疼了也不哭 ”③“所过之处,枝折花落。”写出了小猫的“更可爱”,在于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喜爱之情更深了一步。

  二、学习重点:

  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几乎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 、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三、难点分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猫》一文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十课《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我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用上“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有同学说:“小狗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有时侯很温顺,它会在你写作时走过来让你摸一下、抱一下,可是它又是那么尽职,每天晚上总是忠诚地守在大门口防止坏人来侵扰。”又如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猫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脚印是比较脏的,而在作者眼中脚印是小梅花,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同学说:“我从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叫声不是厌烦而是喜欢。”还有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体会猫与作者之间有着感情。”总之,学生们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触景生情”,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情景交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表达特色,“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教学难点:

  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

  1、师:最近新武宁建校5周年校庆,在座的同学是在学校成立的第一年入学的,转眼5年过去了,想看看5年中自己的变化吗?

  2、(出示2张班级集体照)师:看看这两张照片,找到自己了吗?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

  师:是啊!当初你们是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如今你们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3、齐读词语:充满稚气朝气蓬勃

  4、请同学们注意,“蓬”(pénɡ)的字音:后鼻音;字形:上下结构。

  5、再读读带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齐读)

  我第一次迈进校门时,只是一个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

  当我迈出校门,向您挥手告别时,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6、再过两个月,你们即将离开生活、学习了五年的母校,升入中学,也许,十几年后,同学们都已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了,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二、导入揭题。

  1、师:一位青年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又重回母校,那熟悉的校园勾起了作者的情思。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了散文“母校”。

  2、板书课题:36 母校(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文章,课文中的写了作者重返母校后经过的哪两个地方?

  2、交流板书:校门操场

  3、作者几次写到了校门?(2次)补全板书:校门操场校门

  4、指名生回答,并读读这两个句子。

  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翠绿色的拱门,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在空中画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仍然是那样熟悉。

  另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门下的母校!

  5、师:作者重返母校,自然而然从拱形的校门写起,作者离开母校,又在校门口驻足回首,开头结尾两次写到校门,这种写法叫——(生答:首尾呼应。)除了写法上的首尾呼应,反复写到拱门还有深一层的原因,等会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他的母校吧!

  四、深入学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整体出示第一小节,老师范读

  2、我“熟悉”(变色)的是什么?

  (加线:颜色、造型)——这样的颜色,这样的造型在作者眼中可不是一扇普通的校门,而是(加线: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气质”一般拥在——现在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校门,正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3、加上了仍然,起到强调作用,强调熟悉的仅仅是这些吗?

  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师:三个“似乎”告诉我们拱门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因为是亲身经历过的景象,板书:景,所以是如此的熟悉。女生读看到的拱门的样子,男生读回忆起的情形。

  4、还是因为熟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我久久的望着,啊,没变,没变!

  (“没变”放大)

  啊,阔别十多年的母校,我回来了!

  (1)师:没变的是拱门的样子,读!没变的还有记忆中那欢呼声,那油漆香,那留恋情,读!

  (2)回复“没”字,那“变”的又是什么?(自己、伙伴、心情……)

  师:因为毕竟“阔别”母校已有十多年了。读读这两句,抓住句子中的感叹号。能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情

  (3)师点评:随机板书:惊喜、激动

  5、小结:一看到拱门就激起了作者的惊喜、激动之情,把情和景交织在一块儿写,就是“情景交融”。(贴出)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感受一下那份惊喜与激动之情。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师:作者走进大门,读读第二小节,联系上下文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小节?

  2、生答:过渡节

  3、这是从大门到操场的过渡,这过渡节篇幅很短,但作者却是一步一景写得很细致。引读:甬道是——石砌的,花园是——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石阶——宽宽的,操场是——宽阔的。

  4、小结:因为作者饱含深情,所以看得是如此用心。

  5、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来到宽阔的操场,自己读读这一节,看到哪些景,又激起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交流

  (2)小结:作者写景采用“依次描写”的方法,先写操场地面,再写操场四周,最后写操场边几幢教学大楼,接着继续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道

  指名读句子: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这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3)什么“情”呀?板书:五年的喜怒哀乐

  (4)放新武宁的一组镜头,配合音乐,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你呢,你呢……

  (5)眼前掠过的一幕幕,让作者记忆的闸门一触即开,就像作者一样,齐读上句。那操场是特别的——,那花木是美丽的——,那教学大楼或许和当年有了少许变化,在灿烂的秋阳下展示着它们的新姿——,可以说,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拨动着作者的心弦。

  (三)学习课文5——8小节。

  过渡:正当作者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时,一阵熟悉的铃声打断了他的回忆。在操场上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又勾起了作者的什么回忆?(指名一人回答)

  1、指名读第5小节,看到——;第7小节,回忆到——

  师:作者看到此情感觉到什么?

  2、(出示第8小节)生齐读。

  3、感受眼前的情景与我们当年的情景有何相似呢?再读读5——7小节,找一找。

  小结:相似之处——体育比赛;场上比赛的人们差不多;都在为集体努力、奋斗。

  4、师: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由得笑了,笑什么呢?(学习第6小节)联系文章感受“笑”的含义。(“被绊住的男孩”笑他的稚气与可爱;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是如此的亲切。)

  5、师小结:操场上看到跳长绳的一幕,使作者联想起了自己在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那是留给作者深刻印象的一段回忆,所以作者抓住重点写得写得尤为具体。

  6、这相似的何止是眼前的一幕,正如作者前面所提到的,回读: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四)学习课文9——11小节。

  1、并且这些情感在再一次回到拱门时达到了,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板书:千种情思

  2、引读

  他赞美母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他感激母校——在您的怀抱,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我第一次迈进校门时,只是一个充满稚气、好奇的顽童;当我迈出校门,向您挥手告别时,已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

  更留恋母校——啊!母校,我即将远行,让我看看您,再看看您,拱门下的母校!

  3、你体会到了千种情思了吗?跟着音乐自己读读。请男女生各一名读。

  4、千种情思凝聚到一点,赞美母校、感激母校、留恋母校,那都是因为——

  “母校,我成长的摇篮,在母校的怀抱中。我度过了五年甜蜜的岁月”

  师:摇篮、怀抱、让我们想到了——母亲,母校犹如母亲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暖,当年的喜也好、怒也好、还有哀与乐,如今都化为了一个词,那就是——出示卡片:甜蜜(贴在课题旁)。

  5、因为难忘那甜蜜的岁月,所以一看到拱门——

  因为拥有那甜蜜的日子,所以漫步在操场——

  因为留恋那甜蜜的时光,所以再次来到拱形校门下——

  6、(出示首尾小节)师:拱门是母校的化身,是作者最熟悉,最留恋的地方,作者初见拱门,触景生情;回到拱门,情感迸发,配乐朗读第1、11小节。

  五、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这篇文章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己在校门和操场上看到的,回忆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母校,能否根据板书,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看到回忆到

  (贴板书: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六、情感升华

  师: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不久,我们也将告别母校,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美好记忆呢?课后也来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用我们的笔将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抒发出来。写一篇《我的母校》。

  板书设计:

  母校(甜蜜)

  (景)(情)

  校门惊喜、激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02-0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0

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案11-13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6-3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五年级语文《猴王出世》教案01-06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7-31

小学五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02-21

小学语文五年级《桂花雨》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