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16:37:45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童话小说,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对文本的品味,学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语言,品味其中的道理。我以问题“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贯穿全文,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方式多样:自由读、速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和枯草,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会发牢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处理小溪流与四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我适时的采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更好的对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品味。朗读这篇童话,首先确定欢快愉悦的感情基调。比如“枯树桩”和“枯草”的两个“唉”,因为是叹气,就不能读的太重,否则就像跟人打招呼一样,但是第二个“唉”,后面跟了个感叹号,在语气上应该比第一个略重一些;“乌鸦”第一次说话时既有好奇也有男懒洋洋的味道,在于速上不能太快,语气也不能太重,第二次说话是恐吓小河,因此语速要略快一些,语气较重,嗓音要变化,体现“恐吓”。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

  在对文本的语言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并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探讨当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阻挠,诱惑,恐吓,你将怎样面对,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松坊溪雪景》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文情并茂。课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雪中松坊溪的美景,一切都披上了雪白的盛装;第二部分写松坊溪雪后的美景,彩色的溪鱼给那银装素裹的世界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20xx年4月,我重新上这篇课文,主要是想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批注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有针对性地给文章作批注。这是我这堂课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和我们几位老师参加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研究”课题情况来确定的。前几年我曾专门细读了西师版教材中的批读文教的批注方法,并做了不成熟的归类总结。从学生方面看,这个班我才接手半年,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比较差,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不够强。如果能教会他们作批注的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该会更认真,也更有实效。而《松坊溪雪景》一课,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很适合我教给学生对写景类文章进行批注的方法。

  我的这种设计,应该算是一种技能训练课。也就是说,孩子们通过学习,学会某种语文技能。当然,这篇文章的语文味儿也不能丢,因此,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写话,让他们充分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的美丽,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上完课后,我自己颇有收获。

  1、次我重新修改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让自己总结的'批注方法更加准确,经得起别人的推敲。我从预习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批注的定义,知道批注大致分为符号式和文字式两大类。我把以前归纳的“抓课题,提问题”这种批注方法改为了“提问”;把“抓修辞,说好处”这种批注方法改成了“赏析语言”……我的设计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主动获得知识,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很快。

  2、节课体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多数学生都学有所获。起初,孩子们在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时,只能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却不知道还要写出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我就以第一个学生的发言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作批注的方法。例如,我展示了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把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结合在一单元所学的有关修辞手法的知识,很快就懂得了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白、轻、美”。此时,我马上请他们把这句话补充在自己作的批注旁边,同时,提醒他们回头看看,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修辞手法,自己有没有批注这样写的好处。如果没有写,就立刻补上去。后来,在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其他句子的批注时,我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们的批注都写得比较完整了,可见他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批注方法。

  3、节课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大小溪石的这一段时,我出示了图片,让学生们想象,并模仿课文写话:“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 。”因为我班的孩子有些胆小,平时思维不算活跃,我担心他们不能积极发言。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孩子们纷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像一群小白兔在溪边喝水”,有的说:“像一只大海龟在溪边休息”,有的说“像几只洁白的天鹅落在松坊溪上了”……这个环节之所以很出彩,一是课文内容本身写得生动有趣,示范作用好;二是我提供的图片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是以“讲历史故事” 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历史的故事,对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尝试过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所以课下搜集历史故事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向别人讲述故事,能认真倾听、思考、提问、作答,这些交流的规则还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建议: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通过正确、适时地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顺利完成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大方地讲给同学听,注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用游戏、讨论、创设情境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难点

  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并与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历史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侯等许多历史故事,课外大家也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你读了哪些历史故事?(指名交流)

  2.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大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很多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历史故事会吧 !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四、交际范例

  张婷君:我给大家讲的历史故事是“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点不起灯。邻居家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看读书

  五、畅谈感想,巩固深化

  1.听了同学讲的历史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也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历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讲历史故事

  认真听→仔细想→谈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我利用学生对本单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为刚刚学完的课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打开话题。用本单元的课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打通了孩子学习的脉络,实现了由读到说的过渡,体现了学习的衔接性,推进了单元的整体教学。在整个课堂上我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给大家。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比较自然,能引导学生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中肯的评价。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我没能作出示范作用,学生虽然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却缺少“故事味”。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即收集一些历史故事,但还存在小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材料只在课堂上充当“聆听者”,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天鹅的故事》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 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而又壮观的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文章情节感人,令人深思,同时又能给人 以启迪。语言优美,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是一篇朗读训练的好教材。针对文章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教学难点为:感悟老人对天鹅的喜爱和敬佩之情,通过情感升华激励 学生爱护动物。为了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本课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咀嚼字词句,感悟文章内涵

  文中三次出现了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用自己的体验去创造性地填补文本的“空白点”,会发现天鹅的每一次叫声表达的意思、情感都不一样;在引导学生咀嚼字词句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读懂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内容,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

  当学生读到老天鹅用自己的翅膀扑打冰面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在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流露出对天鹅的敬佩之情。这样,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在课文将近尾声时,我让学生设计了关于关爱鸟类的提示语,一起交流。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周教学内容中,有一篇文章叫《漂浮的山》,在教学设计时,为了能达到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生字的教学,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介绍了漂浮的山的几个方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个别目标根本未能达到。

  首先,开课时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读“山”,并说自己见到的山的特点,几乎是一个无效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原本想利用这一个问题引入课文主题,可是并没有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几分钟。

  其次,不善于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当我刚刚板书完“漂浮的山”的课题时,一个男同学文就马上回答:这“山”指的是冰山。可是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课文时,仍然根据教学设计抛出问题:认真读课文,思考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这不但没有体现抓教育契机的教育机智,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而且还引起了一些负面作用,因为学生读课文时就缺乏了思考,以读感悟的实效性就会减弱。

  第三,没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的设计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了解“山”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却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当我在让学生找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时,同学们听了我的'朗读后回答不能上来,我就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引导和讲解,学生以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成了一句空话。

  第四,课堂上做了很多无用功。

  在学习“山”的身高时,我一次次的利用板书强调南、北极冰山最高高度90m、134m,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别厚达6倍、1~2倍……而这些内容学生只要认真读课文后就能知道,我只需要做引导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就行了,可是我没做。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认真反思。在反思中,我已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每一堂课,不管成功否,课后都应细细咀嚼,反思课堂的每一个小环节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培养敏捷的教育机智和课堂驾驭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下面我就谈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贝瓷枨榫常导情激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起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在上《巨人的花园》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中住着一位巨人,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一下这座花园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资源课件出示用的各种画面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科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四。重视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和谐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受,带着问题“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来读书,即为读书设立了目标,又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主要以这两个问题为抓手,层层深入的去解读什么是搭石、寻找搭石的美。在寻找搭石的美这一环节,我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例如:教学一排排人走搭石时的情景时,通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来让学生感受到协调美、画面美。2、通过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时,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将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3、为了使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并体会到小山村的那种淳朴的美,那种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小练笔”临时改成了课后练习,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设计的内容太多,讲授的内容太细,不敢大胆的放手,因而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新课改的探究之路还很长,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思想,是我今后教学思考和实验的主旋律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作者陈醉云先生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六幅美丽的画面:屋前搭瓜棚、屋后竹笋冒、院中鸡觅食、河里鸭嬉戏、院落吃晚餐、夜听催眠曲,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朴实中又带着几分华丽的美。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品读感悟、朗读再现,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部分:

  一、在院中鸡觅食这幅画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母鸡雄鸡的悠闲自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把身边的事物写的形象生动,并及时设计一个小练笔,练习这种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二、品读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自己对课前的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检查的不够充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心理素质还需锻炼;板书的设计还要再多下功夫,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整节课中心内容的把握以及何时将文章感情推向高潮还应再反复揣摩。

  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尽量体现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文的探讨和归纳。下面从二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习生字方面。

  主要以学生回家预习为主,在课上先进行交流预习的内容,有读文并评价、生字的认读、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只是将重点的进行提醒,或测试。学生能够比较主动的学习,整体效果还是不错。

  二、阅读教学方面:

  1、写景文教学:

  在教学时主要是交给学生写景文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四个点:一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二是景物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来,如=景物的形态、声音、颜色……;三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四是语言用词是否贴切,生动。

  在本单元的作文写作中,也从这几方面入手,但是学生的文章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改变的很多。在努力中。

  2、描写人物:

  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学习,重点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活动、行为等方面细致学习,挖掘人物的品质。

  3、语言、传说等教学:

  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前要求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形成对其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易于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操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联想画面,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生在作文时也能适当的运用这几种表达方法,写的还不错。

  三、作文方面:

  学生在这学期的作文上有些进步,除了写好本册的几篇作文之外,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积累,与随文小练笔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今天讲了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

  其中《“打扫”森林》主要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堂课整体来说准备前感觉还算可以,但是真正讲课时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太好。有很多地方出了差错,上课后才意识到教案中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首先,板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错误,跟预想的有点出入,大自然应该用黄色,这一点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却是细节之一,这个地方没有做好。

  其次,我写教案时考虑不够全面,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几个问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解决,比如“为什么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里的三个问题,可以通过讲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时顺便讲,这样可以减少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就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多去读感受深刻的'句子、重点句子,去体会这个句子。这个地方安排不够合理。在以后上课时应该注意合理安排。

  第三,还是老师之前提过的让学生多读的问题,这个地方我理解错误,理解成多读课文,应该是多读重点句子。所以因为读课文比较多,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于重点句子读的次数比较少,这个地方安排的也不合理,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注意减少读课文的时间,增加读重点句子的时间。

  最后总结一下,我个人感觉这堂课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然后课堂上很匆忙完成每一个部分,没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新知识。在以后课前准备教案时,应该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尽量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思路讲完就可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后在上课前自己应该多试讲一下,自己去感受,一遍一遍的讲,这样才能够熟练,而且察觉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错误的地方,只有课前准备充足,才能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才能上好一堂课。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生命的药方》这篇课文以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两个孩子在人人畏惧的艾滋病面前,用他们友情的力量扬起了生命的风帆。虽然德诺最后没有活下来,但是友情给了他无尽的安慰。这个故事不仅呼吁人们对艾滋病病人抱有正确的态度,而且揭示了一个道理:生命有时很脆弱,但友谊可以让他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对于生命本身而言精神上的慰藉又是一个特别的药方。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件件小事中去感受他们友情的深厚以及艾迪对德诺的关爱,从中了解生命的药方的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质疑课题,小组讨论出问题,小组内解决,然后总结。再联系上下文,德诺染病后的孤独、绝望的心境在课文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相关的句子。你从那些词语体会到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德诺染病后孤独绝望的心境,此环节通过找一找,体会朗读激起了对德诺的同情。在此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小组讨论找出艾迪用自己的行动为德诺所做的让他快乐事。利用教材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比较落实。最后让孩子们理解为什么课题叫生命的药方。

  这次讲课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小组讨论问题并解决,效果比较理想。这次讲课让我成长很多,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对孩子的朗读上,没有下够功夫,孩子们没有朗读到位,所以对感情把握还不够,另外孩子们的回答还不够充分,只点了个别小孩便匆匆结束问题。我也一定会更多地锻炼自己,上出更精彩的课!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来自老教材的,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文中的重点内容归纳起来有衔接的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思考的,先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最后再通过理解母亲的话来体会人物的品格,此时再做板书归纳更妥当。在教学词语中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着重理解“拮据”和“梦寐以求”的'。抓住第一小节母亲的话,和第二小节“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进行理解,然后用各种形式读母亲的话,在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再理解他们家的生活条件十分拮据。这时引出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那么当得知自己中奖后他的表现?学生就能够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并提出质疑。通过读句子然后划出有关的句子来分析父亲为何没有喜悦的神情?此时在回到那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总之,练习中他们体会到父亲的内心的情感变化,最后理解“贫穷”和“富有”这两个词语,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课文我对贫穷和富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两个词语不单是指物质上的,还包含了精神上的。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他很不快乐,那么他思想上是贫穷的,而有的人他虽然很拮据,但是很快乐,精神很富有。

  整节课上完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文本能理解也会说,但是在归纳的本领上还略有欠缺。仔细反思觉得自己在课堂中说话太多,有的不必要说的就不要说,尽量让学生多说,因此在自己的改进措施中我着重应训练自己要学会抓住中心内容,然后带出几个问题,一节课尽量不要解决过多的知识点,抓住一两个句式进行练习,就不会使课堂设计太复杂。因此我对这篇课文又作了如下的修改:把课文一开始出现的因果句式取消,就是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句子,从而理解。把第十小节的内容放到第八小节的道德难题中来理解。体会父亲在用橡皮擦时的心情和感受。板书的归纳放在最后,等学生理解了“贫穷”和“富有”后,让学生归纳,就更顺其自然了!

  总之,每堂课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修改教案,我想这是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最有效的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语文02-17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07-15

语文教学反思05-11

语文草原教学反思08-25

语文猫教学反思09-08

《背影语文》教学反思08-20

语文《琥珀》教学反思09-10

语文《秘密》教学反思09-20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