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教案

时间:2023-02-25 14:56:2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所见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所见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所见的教案

所见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 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的教案2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

  儿童生活的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蓬稚纶侧莓苔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5)读课文测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

  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小儿垂钓》

  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

  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

  3.读第1、2两句。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

  齐读第1、2句。

  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

  5.朗读全诗。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6.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难点

  1.学习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儿垂钓》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小儿垂钓》。

  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萧促篱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客:与容的区别。

  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5)学生书写,师指导。

  三、学习《夜书所见》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萧萧:风声。挑:捉。

  促织:蟋蟀或蚰蚰。

  篱落:篱笆。

  5.题目《夜书所见》的意思。(将夜里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1、2句。

  (1)指名说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这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孤独、郁闷)

  7.读第3、4句。

  (1)由此,诗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乡和童年)

  (2)说说诗句大意。

  (3)可以想象诗人的童年是怎样的?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思念故乡的亲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9.背诵古诗。

  四、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所见的教案3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所见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9月11日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

  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

  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作者和童子)

  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

  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

  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指名朗读,齐读。

  2、学习诗句。

  ①第1、2句:

  松下问童子:我在一棵松树底下向一个小男孩问讯。(童子:男孩,这里指隐者的书童和弟子。)

  言师采药去:这孩子说他师父出门采药去了。

  (言:说)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师父他)就在这山林中。(只:就;此:这)

  云深不知处:山上云雾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处:地方)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4体会感情:

  ①作者拜访友人却未遇上,心情怎样?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③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他不去做官,却宁愿在山里采药,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呢?(对社会、对官场不满)

  ④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背诵:

  ①再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②指导朗读,背诵,齐背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读诗句,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古诗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想象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联系当时的社会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把《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所见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所见的教案7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所见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古诗。 ⑵ 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 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 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所见的教案9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所见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的教案11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所见的教案12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

  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

  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⑴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①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②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⑵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①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②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③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⑴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⑵ 指导朗读:

  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所见的教案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所见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

  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所见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所见的教案】相关文章:

《所见》的教案04-02

《所见》教案02-24

《所见》教案15篇03-01

《所见》教案(15篇)03-09

《所见》教案14篇03-10

《夜书所见》教案03-09

夜书所见教案01-24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3-18

夜书所见教案(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