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古诗诵读》教案

《古诗诵读》教案

时间:2024-04-19 22:45:23 晓丽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19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诵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19篇)

  《古诗诵读》教案 1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古诗诵读》教案 2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古诗诵读》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古诗诵读》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古诗诵读》教案 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古诗诵读》教案 6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外古诗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理解、情感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指导学习诗歌

  回顾提问:诗歌赏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

  1、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景物、关键词(组)

  2、指导学习诗歌《晚春》

  (1)背景: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

  (2)景物:草树、杨花榆荚

  (3)关键词语:知、斗、无才思、惟解

  (4)情感归纳:不得志、惜时、不放弃

  (5)有情感诵读

  3、指导学习诗歌《春夜洛城闻笛》

  (1)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2)景物:

  (3)关键词语

  (4)情感归纳:

  (5)有情感诵读

  二、合作学习,赏析诗歌《竹里馆》

  先按照方法小组合作、讨论准备,然后交流,明确诗歌情感。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三、当堂训练

  1、靠自己,按照方法赏析《逢入京使》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2、熟读成诵

  《古诗诵读》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诵读》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

  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我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古诗诵读》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春天,游水的鸭子最先知道江水已经变得暖和了。岸边的蒿草铺了一地,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这时节正是河豚鱼长得最肥的时候。

  9.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10.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认读)

  2.诗的作者师谁呢?(李白)师板书

  3.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4.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5.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6.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7.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8.生看图,师讲诗意:老朋友辞别了黄鹤楼,在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他乘坐的孤舟在碧蓝的天边不见了踪影,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水天交接之处。

  9.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指名背诵。

  2.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古诗诵读》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古诗诵读》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古诗诵读》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诵读》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古诗诵读》教案 14

  古诗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

  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古诗诵读》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古诗诵读》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一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块儿背上行囊到山中去走一走,我们现在就在诗人的指引下出发吧!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学生断句。

  3、根据正确的断句方法,齐读。

  4、默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5、全班讨论,解决字、词义。

  6、再次齐读。

  三、分析诗意

  出示前两句诗的图文。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白云生处)

  1、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了高山,抬头远望,山上白云飘荡的地方住着人家。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后两句诗的'图文。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

  1、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总结提高,积累背诵

  1、齐读课文,想想全诗大意。

  2、指导学生看插图,指导学生说说大意。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4、畅谈学后所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牧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大体意思。

  《古诗诵读》教案 17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外古诗词诵读》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属于课外自读古诗词。

  二、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初步具备了读古诗词的一些经验,可以自己简单的读一读古诗词,但是可能还在没有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诵读古诗词。

  2、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能自己对古诗做简单赏析,并积累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备课的时候,感觉这节课要读的这四首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写作的方法多样,可读的角度较多,我就有点纠结,要从哪些角度带领你们读呢?不好选择,只好来寻求你们的'帮助,你们来和我说说,你们平日里是从哪些角度来读古诗词的?

  (二)自由批注

  师:我们上学期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本单元在名著阅读中也提出了批注的方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以往阅读古诗词的经验,从四首古诗中自选一首,自选角度做一个批注。

  生:批注

  (三)发言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批注。

  2、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四)呈现老师批注

  1、怎样理解“诗中有画”?

  2、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思乡之情怎么传达出来的?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五)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读古诗

  (六)我们一起来有情感的朗读四首古诗词

  (七)学生任选一首诗一个角度,动笔写一写赏析

  1、学生交流自己写的赏析;

  2、教师进行相关语言表述的指导。

  (八)作业:积累背诵四首古诗词,并继续完成其它三首诗的赏析。

  《古诗诵读》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浣溪沙

  【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诵,能背诵。

  2、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二、引导读通这首词。

  三、理解词意。

  1、注释:

  浸溪:浸润在溪水中。子规:杜鹃鸟。

  2、词意: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脚下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中传来杜鹃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门前流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流逝,自伤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词前小序,点明作词的缘由。

  2、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氛围。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长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润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

  3、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

  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清新优雅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古诗诵读》教案 19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月夜忆舍弟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

  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7)

  月夜忆舍(shè)弟①

  杜甫

  戍(shù)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预设: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8)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9)

  诗句展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学生1: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学生2:“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

  学生3:“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2.颔联(出示课件10)

  诗句展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学生1:“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学生2:“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师追问: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3: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

  教师补充: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3.颈联(出示课件11)

  诗句展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学生: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4.尾联(出示课件12)

  诗句展示: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学生: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古诗诵读》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诵读》教案03-06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03-10

古诗文诵读开场白05-05

小学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方案12-31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1-07

古诗文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11-13

小学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方案(通用8篇)06-08

古诗《元日》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