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

时间:2023-03-06 19:13: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案15篇

《颐和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杰克,瞧,他向我们打招呼呢。最近他想来中国颐和园旅游,他知道我们正要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他就带着问题来向大家请教,这节课同学们要好好表现。

  二、学习第一部分

  快来看杰克有问题了:请告诉我颐和园的长廊向世人展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 过渡: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呢?

  生: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三、学习第二部分

  请告诉我长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2——5段。

  师:哪一句概况的告诉我们长廊的建筑艺术?用“——”画出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设计成“倒挂着的蝙蝠”。看图

  师:“福到了”,什么福?生: “福气”“幸福”

  师: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列数字和打比方。汉语中的同音字“蝙蝠”和“福到了”中的fú。

  A.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生: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

  生: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师: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

  生: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师: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凉风习习”、“依山傍水”的含义。

  结构绝

  师: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

  引导: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 重点理解“斗拱结构”。体会哪个字能让人体会到出乎人意料,意想不到。(“竟”)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感受“中轴线”的作用,理解什么是“中轴线”。带上杰克一起去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吧?(出示图片)

  小结: 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杰克连连称赞长廊建筑艺术的绝妙!

  四、学习第三部分。

  A.杰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长廊绘画艺术之美呢?自读6——8段,用“~~~”画出介绍长廊画的数量、由来、类型的`词句。

  B.让学生自由发言。

  C.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D.乾隆微服私访,回到紫禁城。 从哪个词语可以体会出他仍然怀念江南的美景?(留恋) 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出他还没有玩够,没有欣赏够?(意犹未尽)

  E.长廊上的图画包含哪些内容?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F.杰克看完长廊上的画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说

  G. 小结

  由此我们感受到了长廊中的绘画奇。这么精美的长廊,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视频观看长廊介绍。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和课题有什么联系?

  五、拓展延伸

  1. 请你当小导游,向家人和朋友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廊与画吧!

  2.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3.让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文化古迹吧!

《颐和园》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继续复习、运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大家一定去过许多地方,用一句话概括描绘自己去过的某一个景点。

  2、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帝和皇后政治活动和游息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3、板书课题。注意颐的'书写

  4、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初步感受颐和园的景点,请用简单的语言谈谈你的感受。

  二、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地点的转移来写的。请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2、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3)、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连接词,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带我们参观了颐和园。我们在今后的游记文章中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三、 深入学习,感受体会。

  1、自读体会。哪一个景点你最感兴趣,就把那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一)长廊

  (1)学生谈读书体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a、美:绿漆的椅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红:颜色美)(一眼望不到头:长)

  结合出示长廊的图片,认识横槛、栏杆、柱子,感受美。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b、长: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读一读,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体会采用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很长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700多米有多长。

  怎么读,让人听出长廊很长。

  c、除此以外,还感受到什么?

  置身其中,你心情会怎样,应怎么读?

  d、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二)佛香阁

  重点理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删出括号部分,换成如下句子:

  一座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通过对比、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说明佛香阁古色古香。

  (三)昆明湖

  a、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体会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昆明湖水平如镜,绿得可爱。

  b、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为什么?

  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十七孔桥(略)

  (抓住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朗读,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准确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有感情或者配乐朗读全文。

  2、归纳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颐和园一个景点或者写一句广告语。(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可以安排在其

  他课时完成)

  2、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熟悉一处的美景。

《颐和园》教案3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4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案5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

  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训练。三、指导背诵。四、听写。

  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 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案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2、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

  (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

  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

  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作业:

  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颐和园》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按游览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学习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景点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

  2、 板书课题:16 颐和园

  3、 学习生字:颐(板书,学生书空)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横槛 神清气爽 琉璃瓦 金碧辉煌 掩映 画舫

  (1)、正音:kǎn槛、fǎng舫

  画舫:装饰华美供游人乘坐的船。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分小节读通全文,思考:课文哪几小节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并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4、交流:课文的2、3、4、5节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颐和园的过程。

  5、轻读2-5小节,思考: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并用横线划出。

  6、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说明:这一环节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熟悉课文中的新词,可以掌握作者写作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后面环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二小节。

  (1)先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去看一看有名的长廊。

  (出示长廊图片)。

  (2)指名读这一节。边读边思:在这小节中有没有需要提出来探讨的问题。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提问。

  理解“横槛”、 “神清气爽”。

  讨论为什么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4) 找出这小节中表示数字的词组,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5)交流:(700多米、273间、几千幅、这一种、那一种)这些数字的运用更能突出长廊长及艺术价值高的特点。

  2、学习第三小节:

  (1)同桌合作学习这一节。要求:读这一节并根据对这一小节的理解提出疑问。

  (2)提问并交流:

  万寿山脚下有哪两个漂亮的建筑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板书:佛香阁、排云殿)出示图文,补充介绍。

  理解词语: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齐读第三节。

  说明:在上个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学习四、五小节:

  (1)默读课文第4、5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昆明湖)

  (2)交流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指名读。

  b、说说昆明湖的特点。(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昆明湖“静”的特点。)

  c、句子比较: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

  d、交流,理解“几乎”的含义。

  (3)作者还介绍了昆明湖的哪些景物?

  交流出示: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指名读。

  b、想象说话练习: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出示例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母子相依,有的你追我赶,有的怒目圆睁,还有的凝神远望,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齐读四、五两节。

  4、小结:

  (1)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对颐和园进行描写,运用过渡句巧妙地将一个个分布各处的景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来欣赏颐和园美丽的风光吧!(播放颐和园视频)。(板书:美丽的大公园)

  (2)教师按游览顺序引读全文。

  四、复习巩固,知识延伸

  1、本课的游览顺序非常明显,请你按课文的介绍画一张颐和园的游览线路图。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另外写一段话介绍你喜欢的景点。

《颐和园》教案9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颐和园》教案10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

  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四、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颐和园》教案11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 ~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颐和园》教案12

  整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大语文观出发,本课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吸收积累语言,从而去运用语言。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同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设计的教学时间可用两课时完成。

  一、直观显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那里有天下闻名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今年暑假老师去北京旅游,在那拍了许多相片。今天,我把在颐和园拍的相片带来了。(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张介绍一张)

  2、同学们,你们想去颐和园浏览吗?

  3、放映《颐和园风光》,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和大。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做到了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充分地运用了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材料,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认为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了解文章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可在书中画出来。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作适当的点拨。

  3、交流所画的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4、同学们,初读课文,你觉得文中所介绍的颐和园如何呢?引导学生再一次认识到颐和园的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请同学再读课文,并把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同位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指名回答: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品味语句,体会美景。

  在以下的教学中,抓住描写各景点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朗读,品味,在读中感悟。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5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多媒体展示长廊画面,结合朗读,让生体会到长廊的长,以及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先让学生理解“掩映”的词义,然后结合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认识到佛香阁、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和颐和园建筑的特点。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舒缓,饱含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昆明湖的静、绿。

  同学们,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是家乡的小溪,水塘或是公园里的人工湖?引导学生回想,把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结合十七孔桥录像片断,认识十七孔桥特点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画图说话,感悟升华。

  1、让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颐和园的简单面貌图,找两个画画较好的同学上黑板画(老师可进行指导)。

  2、根据课文内容,可随意补充,为自己所画各景点配导游解说词。

  3、小组内,转换角色,以导游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画的各景点。

  4、让刚才上黑板画画的同学作导游介绍景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通过朗读、画图、说话,让学生越来越深地体验到颐和园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自豪感也越来越强,这时再去感情朗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6、自选一段,感情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六、课外拓展,练习写作。

  1、带领学生到矿公园游览。

  2、模仿《颐和园》,进行小练笔。

  (点评: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由学习到实践,再回到学习,加强了语文实践,形成了良性循环。)

  总评:

  本课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在感中悟,悟中画、悟中写、悟中说,形成良好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熟悉作者的叙述顺序,为走出课堂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读中悟奠定了基础。通过两次的读书,使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随后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感悟,突出了重点,尤其是“画图说话,感悟升华”环节,充分体现了《标准》的综合性学习精神,让学生通过画、写、说、演,合作学习,再加上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进行写作,真正做到了《标准》要求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资料提供者:

《颐和园》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颐和园》教案14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习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平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颐和园》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 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颐和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颐和园07-13

《颐和园》教案09-11

颐和园教案02-24

《颐和园》的教案03-06

颐和园的教案03-09

《颐和园》教案(15篇)03-07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04-17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