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颐和园

时间:2022-07-13 18:44:4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案:颐和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颐和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颐和园

教案:颐和园1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案:颐和园2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词句,会用“耸

  立”“隐隐约约”造句。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难点 :

  利用网络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网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

  一、 介绍颐和园的有关资料。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⑴自渎课文。思考:作者抓住颐和园那些景物来描写的?

  ⑵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描写的是什么?(段意)

  三、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耸立 、掩映、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葱郁等词的

  含义。

  四、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可分三段也可分六段)

  五、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详)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网络查寻资料制作一份“电子小报”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颐和园是我国首都一处著名的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是旅

  游观光的好去处。昨天,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已经领略到了颐和园的美。谁来回忆,昨天的游览路线?

  二、出示游览图,复习课文描写顺序。

  (学生复述,教师电脑演示)

  提问: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美)课文一开始是怎样写的?(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

  三、学生自读课文,摘抄优美词句,体会课文的美。

  1. 学生自读课文勾划出优美词句,说出美在什么地方。

  2. 电脑输入,感情朗读。

  过渡: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再加上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让我们感到颐和园更美了!

  四、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讲:自己来作导游把美丽的景色描述出来。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解决些什么问题呢?

  五、 聘请小导游。

  1、分组: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推选“颐和园小园长”。

  3、师:下面请小导游们到颐和园的网站上去收集资料,制作一份电子简报,

  向游客解说!(电脑出示制作步骤)(请学生读)

  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每一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好以后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六、 网络浏览查寻,收集资料制作电子作品,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难点)

  七、 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二、四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在就跟随小导游,去“颐和园”领略无限的风光。

  (一)团长介绍(历史等背景资料)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 组长汇报。(边讲边演示)

  2. 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 组员补充。

  4. 游客质疑,导游解答。

  5.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导游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

  长?(学生读)教师指正:哪些音要重读?(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电脑演示帮助理解)“几千幅画没有哪两

  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

  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

  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写作方法: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粉的彩画,

  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三)第三自然段。(万寿山)

  ⒈导游解说。(山上景物)

  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

  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4学生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5过渡:那琉璃瓦光滑 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

  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结合图片演示)

  (四)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

  景呢?

  1学生按照: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习

  (电脑出示学习方法)

  ⒉质疑品读。(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品读: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

  ②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

  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静、绿、比

  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 的美吧!(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结合视频理解)

  3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

  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4导游解说。

  5 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导游们带我们去游览。

  (四)学习第五段

  ⒈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⒉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结合视频理解)

  (五)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物多景美)

  八、刚才我们随着导游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

  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九、 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

  第三课时(略)

  教学过程 :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训练。三、指导背诵。四、听写。

  附录:教学构想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 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

  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 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案:颐和园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

  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

  一 导:

  (师)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师)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放课件:火车开啦)

  二 忆:

  (课件打出颐和园的平面示意图)

  (师)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生)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 观:

  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过渡)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 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

  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 悟:

  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六 说: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七 品:

  学生用欣赏、陶醉、赞美的情调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再现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八 练:

  1、放风光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谈感受。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及其他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3、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处景点进行作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为颐和园写一句导游词,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希望,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5、总结:以三字经的形式总结如:颐和园、景色美、长廊长、真神奇、排云殿、面积大、万寿山、高又高、昆明湖、景色秀

教案:颐和园4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扫除阅读障碍。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课文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4、理清思路:

  游览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大门大殿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5、分小组,试着画出公园全景图。

  (熟悉课文内容和描叙顺序)

  6、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总的印象:“北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段(2 ~5):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全文,赞叹颐和园景色之美。

  文章结构:总—分—总

  三、细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①长②美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①山上,佛香阁、排云殿

  ②山下,昆明湖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四、联系全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总结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作文:

  ㈠写什么?(审题)

  确定中心:“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㈡怎么想?(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

  ㈢怎么写?(组材)

  1、按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重点介绍(有详有略)

  3、首尾照应。

教案:颐和园5

  一、品味领悟第一、三段

  1.齐读第一、三段

  2.领悟:

  (1)读了这两段,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3.师: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品味领悟第二段

  1.过度语:虽然颐和园的景色美得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但是作者还是怕我们没有时间去游览,所以还是选择几处重点作了具体介绍。下面,我们来读第2-5自然节,看看作者重点给我们介绍了那几处景点?又是按怎样是顺序叙述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游览顺序。)

  2.划分层次

  第一层(2):介绍长廊的景色

  第二层(3、4):介绍万寿山的景色

  第三层(5):介绍昆明湖的景色

  3.研读领悟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介绍长廊时,先介绍什么,然后介绍什么,最后介绍什么?(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2)按照上述给第二自然段分层。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3句: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

  第二层是第4句:从内部介绍长廊;

  第三层是第5、6句: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由此可见,长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长、美)

  (3)怎样讲长廊的“长”的?(“一眼望不到头”,通过游人的感觉表现长廊的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运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的长。)

  (4)怎样讲长廊的“美”的?

  ①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总共有8000多幅彩画。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姿多彩,这是一种艺术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②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长年都有盛开的鲜花,这是环境美。 “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5)小结: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之特点,其美包括艺术美(彩画美)和环境美。

  4.研读领悟第3、4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3、4自然段,思考介绍万寿山时,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2)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其巍峨壮丽,建造精美。)

  (3)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由近及远: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为什么说“大半收在眼底”?(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看,能把前山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后山还有些还有些景色看不到,所以说“大半收在眼底”。)

  (5)最美的景色在哪儿?美在什么地方?

  (昆明湖。理解两个比喻句。说明其平静幽美。)

  (6)品味、感悟“滑”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妙笔生花,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7)说说“远眺”与“隐隐约约”之意及内在联系。(因果)

  (8)小结:

  5.研读领悟第5自然段

  (1)指名分节朗读5自然段,思考介绍昆明湖时,分别介绍了什么?(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湖外围→湖中心→十七桥)

  (3)重点介绍了什么?有何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共544只。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小结

  6.本段总结(2-5)

  找出标志游览顺序(落脚点转移或移步换景)的词语?

  (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带……,登上……站在……,从……下来……就是……)

  三、总结全文

  1.中心:《颐和园》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写作方法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作业布置

  1.选背自己欣赏的段落。

  2.抄写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长廊:长、美(艺术、环境)

  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山上:树丛、屋顶、宫墙、昆明湖、城楼、白塔

  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教案:颐和园6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教案:颐和园7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习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平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教案:颐和园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朗读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及绘画艺术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教者出示图片,激情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3、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知道学生朗读。(自豪、骄傲的语气)

  3、提示这段是一个总起段。

  4、学生快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5、出示图片,学习建筑艺术。

  6、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三绝”

  7、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什么特点?理解中轴线。

  8、认识过渡句

  9、小组合作学习6—8自然段,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

  10、学生反馈汇报。

  11、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思维拓展。

  1、思考: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奇特,长廊上的画师那么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谁?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写作金钥匙。

  四、课堂总结。

教案:颐和园9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0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教案:颐和园10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会认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初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介绍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篇课文,描写了颐和园的廊与画,展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师简介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法。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描写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巡视辅导。

  三、检查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1、检查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A、课件出示生字。

  B、指名认读。

  C、教师校正读音。

  D、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词语。

  3、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本课有9个自然段,文章首尾呼应,先概括讲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然后具体介绍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最后总结全文。

  4、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长廊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精美建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长廊的绘画艺术。

  第四部分(第9部分):总结全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三、导学第三部分。

  1、教师提示学法:由自然段到意义段,一个一个自然段地弄清意思;找出这个意义段的中心句,明确段意;理清各自然段的关系,了解段落的叙述顺序。

  2、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批画边述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四、检查交流第三部分学习情况。

  1、第6自然段指出长廊上的画奇,长廊上的画一共有一万多幅,多得让人惊奇。

  2、第7自然段交代了长廊上的画的由来,这一自然段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先总写长廊上的画是有由来的,再具体介绍长廊上的画。

  3、第8自然段共两句话。第1句话写出了长廊上的画的各种类型,说明了长廊上的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可感悟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第2句话写出了长廊的画十分精美的特点。

  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七、自由背诵喜欢的片段,欣赏颐和园廊与画的放大图片。

  八、总结全文。

教案:颐和园11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案:颐和园1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教案:颐和园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了解颐和园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自由读课文

  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六、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七、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二、分组读课文。

  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朗读背诵

  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案:颐和园14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说说自己旅游过的景点风光。

  师:你去过哪里旅游?那里的风光怎样?

  二、出题、读题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

  1、学生朗读课题:

  抽生读,齐读。

  2、欣赏课件(颐和园)想去颐和园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

  课件介绍有关图片。

  3、看完颐和园风光后,感觉颐和园中景色怎样?

  美。

  让我们美美读读课题。

  齐读。

  三、初读课文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美。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章,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反复地读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⑴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教案:颐和园15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教案:颐和园】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案09-11

颐和园教案02-24

《颐和园》的教案03-06

颐和园的教案03-09

《颐和园》教案15篇03-06

《颐和园》教案(15篇)03-07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04-17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