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节气>《夏至节气知识

夏至节气知识

时间:2023-07-19 16:15:40 文圣 节气 我要投稿

夏至节气知识

  夏至”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并在长时间的流传中,形成不少颇有特色的习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夏至节气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至节气知识

  夏至天气特点

  夏至最大的特点自然就是一个“热”字,同时夏至后大部分地区也开始迎来雨水。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至的物候特点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蜩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气候气温

  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温天气: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诗词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张耒《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此外,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夏至吃面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吃面也是有讲究的,面要好,但是汤更是要注意,汤的营养更不要忘记。因为面在水煮过程中有很多B族维生素溶解在汤里,所以大家吃面的时候别忘多喝些汤。

  所以,夏至为什么要吃面的答案,一是为了取一个好彩头,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

  夏至吃面的8个好处

  面条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在煮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条煮熟后会变成400克左右,因此能产生较强的饱腹感。此外,面条能够刺激人的思维活动,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需要一种碳水化合物占50%的食品,面条就是人的大脑所需要的食品。硬质小麦含有B族维生素,它们对脑细胞有刺激作用。

  夏至吃面的8个好处:

  1、面条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含有维持神经平衡的必需维生素B1、B2、B3、B8和B9,同时,还有钙、铁、磷、镁、钾和铜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因此吃面条能使人长寿,故有“长寿面”之说。

  2、吃面条能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为它能缓慢地、有规律地向大脑输送葡萄糖。

  3、面条是运动员的最佳食品,它能为运动员肌肉的工作提供必需的葡萄糖。

  4、不会引导起肥胖。吃面条不会增加体重,已列入减肥食谱。

  5、有抑制食欲的特点,因为面条在胃中的消化比较慢,使长时间有饱胀感,不易饥饿。

  6、能够分解脂肪,因为面条不含脂肪,可使胰岛素保持在正常、稳定的水平,进而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

  7、面条不含胆固醇,适合高胆固醇患者食用。

  8、面条是用硬小麦和全麦面粉制作的,纤维素含量很高,与用去麸小麦制作的白面包不同,精制面粉缺乏很多营养,因此面条比面包的营养价值高。

  夏至这天,除食面食外,我国有的地方要食凉粉、凉皮,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吃茶叶蛋,一些地方还有食狗肉的习惯。

  夏至各地的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凉面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风俗活动有哪些?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一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民间习俗

  夏至习俗1:食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夏至习俗2:吃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夏至习俗3: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习俗4: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习俗5: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节气知识】相关文章:

2023年夏至节气知识06-28

夏至节气知识6篇03-17

夏至节气知识(6篇)03-17

2023夏至节气的养生小知识06-19

夏至节气的故事 关于夏至节气的故事(精选二则)03-29

夏至节气的教案05-30

夏至节气的说说03-21

夏至节气的由来03-29

夏至节气的含义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