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教案

时间:2023-03-29 08:02:1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新闻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短新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新闻教案

短新闻教案1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今天,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我们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请同学们默读这篇新闻史上的佳作,然后根据文章思路拟写一个阅读提纲。

  2、文章一上来就有段震撼人心的议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2段。能不能找出表现作者倾向的关键词?

  明确:“可怕”“居然”“不该”。

  3、“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为什么?“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居然”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出人意料。

  4、第2段连用了4个“不该”,既然阳光不该有,鲜花不该有,绿草不该有,甚至孩子的嬉笑,那在这里——布热金卡本来应该有什么?

  明确:灰暗的天空,凋零的花朵、令人窒息的悲剧。

  5、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正是用了反语。这儿固然景色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6、布热金卡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吗?

  明确:在第3、4、5段有交代。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

  (二)分析鉴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明确:从第6段可以看出,作者到这里访问感到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

  2、为了对得起当记者的良心,为了对得起在集中营遇难的人们,罗森塔尔动笔了。但文中却没有将笔墨集中在集中营环境的描写上,作者把重心放在哪儿呢?

  明确:参观者身上。

  3、那么就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部分画出描写参观者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明确:第7段,第2行“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第9段,第1行“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还有这段的最后一句:“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第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在执行绞刑的地下室里,“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还有倒数第2段。

  (三)合作探究

  1、一篇本该报道集中营的新闻作者为什么却把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呢?

  明确:这样更能感染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篇新闻之所以能成为各大报纸转载的佳作不是没有缘由的。罗森塔尔独辟蹊径,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在描写它如何恐怖阴森上着墨,而是通过参观者的行为、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2、这篇报道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辟的议论,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

  明确:第8段的最后一句:“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很耐人寻味。

  4、能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吗?

  明确:作者是在讽刺。毒气室、焚尸炉是害人性命的东西,雏菊花怒放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两种事物反差很大,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作者也是在控诉。雏菊花的怒放象征生命的绽放。这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但却被这个人间地狱毁灭了。

  5、“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个句子从语气上看是什么句子?

  明确:否定句!

  7、文中像这样的否定句有很多,大家能否找找看?

  明确:第2段的4个“不该”组成的排比句。

  第6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8、大家想想,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因为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个否定句,后面大量运用否定句可以使文章的风格统一。

  作者多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揭露了纳粹德国的罪恶行径。

  三、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貌似平静的话语背后表现出对纳粹的深刻揭露。

  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罗森塔尔这篇作品能成为新闻史上的名作实至名归。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第四题第2小题,倾注你们的情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短新闻教案2

  目的:

  了解新闻的结构特点,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系时事。

  重点:

  筛选信息、理解背景材料的作用

  难点:

  分析原因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短新闻两篇就属于消息。一般来讲,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了解新闻的结构,提取重要信息。

  【朗读课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朗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讲授新课】

  (一)解题

  请问题目有几层含义?

  两层。一层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一层是英国撤离香港(或说:香港结束英国殖民统治)。

  (二)理解导语

  1.第一段我们称之为导语,请问在导语中,作者交代了哪个重要事实?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作者指出这个事实的什么意义?

  标志着英国撤离香港。

  (三)理解主体部分

  1.第二到倒数第二段是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展开,我们叫它为新闻的主体。请问主体部分写了哪些重要事实?分别发生于什么时候?有哪些意义?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作者称告别仪式为“日落仪式”,为什么说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请结合文本和历史知识回答。

  ①告别仪式在晚6时15分举行,这时是日落时分。

  ②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拥有殖民地,而香港是它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而香港的回归标志着在香港,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小结】

  新闻的'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新闻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五个部分。

  标题表明重要事实,有的标题揭示重要意义;导语揭示信息的内容核心;有的新闻有背景材料,介绍事实产生的历史条件、环境等,对新闻事实起到明注释等作用,背景材料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穿插在导语中,有的出现在主体中。有的新闻有结尾,起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们读一篇新闻,需要提取的重要信息是新闻事实和事实的意义。

  【作业】

  典中点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英国撤离香港(结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举行降旗仪式 殖民统治结束

  离开了港督府 统治成为历史

  告别仪式 彻底结束

  第二次降旗仪式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甲板

  第二课时

  【复习】

  新闻结构特点和新闻内容

  新闻结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结构,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结尾。

  【朗读课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讲授新课】

  (一)分析导语

  1.第一段叙述了一个什么事实?

  布热金卡居然阳光明媚,白杨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事情是最可怕的?

  因为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

  (二)理解主体

  1.第3和第4段介绍了背景材料,核心内容是什么?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纳粹在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各种实验。

  2.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

  ①毒气室

  ②焚尸炉

  ③女牢房

  ④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⑤贴有囚徒照片的长廊

  ⑥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3.参观者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①特别恐怖,终生难忘。

  ②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惊惧万分,浑身发抖。

  ④庆幸没有他没有打开门,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⑤她在想什么呢?

  ⑥感到窒息。跪下,画十字。恳求离开。

  【探究】

  1.第8段写道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请问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使参观者终生难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毁灭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与象征生命的雏菊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②纳粹的暴行能够残害生命,但不能阻止生命的进程。

  2.第6段写道:“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可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呢?

  纳粹的暴行让作者产生写作的使命感,必须写文章来揭露纳粹的暴行,纪念遇难的人们。

  【作业】

  典中点

  【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居然阳光明媚 毒气室 特别恐怖 毁灭生命 生命

  白杨婆娑起舞 焚尸炉 浑身发抖 对比

  儿童追逐游戏 女牢房 惊惧万分 不能阻止

  曾经是人间地狱 不育试验的地方 庆幸 揭露暴行

  杀人工厂 长廊 想什么呢 纪念

  集体屠杀 地下室 感到窒息

  做各种实验

【短新闻教案】相关文章:

现场短新闻的写作技巧08-24

《新闻》教案03-17

运动会短新闻稿范文(精选28篇)11-16

有关新闻教案03-02

说新闻教案03-05

《录音新闻》教案01-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03-0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03-0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案7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