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案

时间:2023-04-17 14:20:0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月光启蒙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启蒙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光启蒙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月光启蒙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读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总是被他童年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他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其中的亲情,既突出地表现在文面叙述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以美妙、神奇的童谣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在歌谣中蕴以人生道理,启迪作者的伟大母爱;也明显地表现在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而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为此,笔者觉得可以以“启蒙”为轴心,串起启蒙环境——夏夜之美、启蒙事件——童谣之美这两个板块来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读体味与自主感悟两种方法,由夏夜启蒙环境之美入手,经过母亲启蒙形象之美,到达启蒙童谣之美,最后还借助孙友田原作之开头,将学生审美阅读与审美情感的发展过程引向高潮,从而让学生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相信这样一次阅读教学留给学生的回味是深远的。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1)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2)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附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民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母爱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⑸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4、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教者煽情谈话: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血肉之躯的母亲,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人生和文学启蒙的母亲,后来患了老年痴呆症——那天,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连儿子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着,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同学们,那一刻,孙友田望着母亲,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

  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月光启蒙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 篇3

  ……

  师:她唱了哪些民歌民谣?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民歌民谣。老师想先让你们自学(出示歌谣)并提学要求(出示)在自学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动笔写写,画画。(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交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歌谣(生读)请同学

  生1;他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感情

  生3:……

  师: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呢?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回答的非常好,(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应该轻轻的

  生;甜甜的

  生;要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对,我们应该轻轻的读,我们一起来试下

  师:想不想听听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放录音)你觉得母亲吟唱的好吗?我们一起想象自己也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唱着歌谣。(生想象)

  师:刚才我们听了妈妈唱的歌谣,你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回答

  ……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

  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在学习到最后时,我适合进行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及学生的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感悟更深了,我又及时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母亲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通过拓展母亲老年的形象,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更能体会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阅读是感悟、积累是过程、探索是发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

月光启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

月光启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身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溢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同学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朋友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溺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真,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溢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假如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小朋友,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溺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溢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宁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括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同学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溢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光启蒙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

  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月光启蒙教案】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案01-15

《月光启蒙》教案09-16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1-31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3-01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3-01

月光启蒙教案(15篇)03-12

月光启蒙教案8篇07-26

月光启蒙教案汇编八篇06-13

月光启蒙教案模板汇编九篇07-16

月光启蒙教案范文合集6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