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 教案

时间:2023-04-23 15:34: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华】桂林山水 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桂林山水 教案合集七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那可是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揭题:桂林山水甲天下。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点评。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5.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3.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 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山—— 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 教案 篇3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一课。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八课。这篇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读出生字卡片上和含有生字的文字片断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

  (2)会写“骆、驼、峰、嶙、峋、翡、翠”七个生字,书写端正整洁,笔顺正确,间架结构规范;

  (3)认识偏旁“羽”字头,能够说出学过的或认识的带“羽”字头的字;

  (4)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能用“骆驼”、“翡翠”、“嶙峋” 在10分钟内口头组词造句或创编谜语。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提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掌握和体验识字的方法;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4学生已经认识“马”、“山”、二个偏旁。

  5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电教室。

  2、资源准备:教学PPT课件、桂林山水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是我国秀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那桂林山水的美到底美在哪儿,作者是怎样用他神奇的笔把这个“美”描绘出来的呢?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随作者去看一看桂林的山水。

  二感知课文

  课件播放桂林风光,听2、3自然段录音。

  观赏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你能告诉老师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学习课文2、3段

  四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1)课堂参与情况较好,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面较广

  (2)识字:认读生字,用生字正确组词、造句

  (3)形声字:认识形声字,初步了解形声字构字规律

  (4)课文内容理解:有感情地将课文读给小伙伴听

  (5)扩展阅读:扩展阅读桂林山水相关文章

  八、帮助和总结

  《桂林山水》这一方案,符合学生学情,与课本内容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很高,凸显了学习的主动性。同学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助下,阅读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收集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等。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查找资料能力、利用网络能力、筛选整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因为学生们上网学习偏少,对桂林山水的了解比较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个别学生合作性较差,探究能力不强,今后需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桂林山水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 ;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 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自主赏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培养自学能力。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认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它们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出示挂图,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四处景观有什么不同之处?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意图:通过四处景物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同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交流,感情语言,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各自感受。

  (意图:自我审美,语言表达训练)

  2、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教师相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意图: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3、同样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问: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图文对照,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齐读感悟。

  (意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理解。)

  4、齐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意图:美的享受)

  三、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意图: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虚传。)

  四、课堂练习

  1、朗读并听写词语。

  漓江、翡翠、竹筏、峰峦、波澜

  2、仿照第二、三段的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填空:漓江的水有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桂林的山也有_____、______、______、三大特点。

  (意图:巩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在本上。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有关资料。

  (意图: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桂林山水 教案 篇6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2)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桂林山水 教案 篇7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李红妹、孙富)

【桂林山水 教案】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案08-30

桂林山水教案11-02

桂林山水的教案01-08

《桂林山水》教案09-15

桂林山水教案11-04

《桂林山水》优质教案03-08

人教版桂林山水教案02-25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09-05

精选桂林山水教案四篇03-07

精选桂林山水 教案四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