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3-04-03 15:03: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事物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鹏博士教学软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林海

  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

  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

  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

  4、讲落叶松多。

  5、讲林间的野花美。

  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

  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三、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课件

  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五、指导学生分段

  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

  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林海的?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亲切、舒服)

  2、讲读第二段

  (1)多媒体显示。指名读第二段。

  (2)问: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写出岭的温柔?

  理解温柔、盛气凌人,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多媒体课件,看看大兴安岭的林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第三自然段。知名度,理解品句

  眼睛看到的到处是绿的;茫茫的一片林海,说明林很多;不同的绿色说明树木的品种多。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大兴安岭是林海。

  (5)多媒体显示第四自然段。理解品句。

  这里把落叶松比成什么?浪花指的是什么?

  (6)齐读第五自然段,理解品句。第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大兴安岭看作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之情。

  (7)多媒体显示第六自然段。理解品句

  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清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空洞、千山一碧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亲切、舒服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备背诵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2、读句子,想想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再说说这样写号在哪里。

  (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时写俏丽的百花,树干时银白色的。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座山,白桦围裙,还穿着绣花鞋。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自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多媒体显示第三段]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加深厚了?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人与山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她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理解兴国安邦

  三、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运用了那些方法?[拟人、对比、比喻]

  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四、巩固练习:

  1、写出带点的反义词

  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综合-------()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温柔------()

  它的美誉建设结尾一体,美得并不空洞。空洞----------()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折断化石把大兴安岭和()比较着写,大兴安岭的特点是(),而秦岭的特点是()。

  3、练习背诵课文的3--------6自然段

  五、作业 :

  生字组两个词;练习用缺乏、恰好造句。

林海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5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1、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林海教案 篇5

  我上的这一课《林海》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19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参观了大兴安岭后写的。作者在课文中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以及联想,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更新教学观念的角度出发,力图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出发,寻找语文的根基。在教学中基于读的`训练,从整体入物。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领悟课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对内容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文养的提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感受景物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边描写边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本课教学计划用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质疑问难。第二课时,学习课文,领会写作方法。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层次,知道作者抓住岭、林、花来描写大兴安岭的美的。

  二、以读为本,品词品句。

  抓重点,兼顾一般。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心还在。三、老师范读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学习第二部分,让学生合作学习。用画、读、议等不同方式自学。五、谈学习收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六、布置作业,把权利放给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第一个作业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二个作业是在附加题任选一题。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 教案03-16

《林海》的教案01-25

《林海》教案08-28

林海的教案11-11

关于林海教案11-28

林海的教案(15篇)01-29

《林海》教案(精选15篇)02-21

《林海》的教案15篇02-20

《林海》教案15篇08-28

林海的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