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案

时间:2023-04-03 15:17:3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找骆驼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骆驼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找骆驼教案范文合集8篇

找骆驼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先复习《蜜蜂引路》一文,预习本课,进行联系比较学习。

  (2)学习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在熟读,分角色读文的基础上,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人是怎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骆驼的特征的。

  三、教学难点:

  学会初步的分析、推理,了解故事发展的顺序,启发学生思维、想像,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思维的训练。

  四、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路左边蜜右边米驮着蜜和米顺着脚印找

  啃过的树叶齿印缺牙齿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案 篇2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 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 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 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略。

找骆驼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2.橡皮泥两团。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

  (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

  (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通过手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外显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

  (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读课文并交流)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思路】

  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么教略读课,一直是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将略读课仅仅当做一篇阅读材料,上不挂单元学习专题的要求,下不连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至于语言学习,更不在思考之列,读过了事──这是对略读课文资源的一种浪费。但要是将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一样来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这就辜负了教材编者安排这一类课文的良苦用心。陆虹老师教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读课文这一教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培养。陆虹老师正是从落实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形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比如:课前按橡皮泥游戏的安排,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老人没见到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右脚有点跛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形象地展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过程;等等。

  然而,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称道的还当属“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第二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测、比较委婉的问法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块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离开课文,去搞外加的、为运用而运用的提问形式练习,而是融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尝试用“是不是”发问,练得很自然、很落实,使语文学科的本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不是”这一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形式,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

  当然,这样教学对于略读课文来说,会不会太细了一点儿,特别是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多了一点儿,能不能将线条搞粗疏一些,以留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读读书,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研究。

找骆驼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找骆驼》教学设计二

  江苏无锡

  盛慧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入

  《玩出了名堂》,告诉我们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发现了微生物。

  今天要学习的找骆驼这篇课文,又将告诉我们什么呢?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指名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深究

  ①教师引述: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细细读读课文,寻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好吗?

  ②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填写下表。

  老人看见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③每组推荐一人上台边展示边介绍。

  ④师生评议。

  交流体会

  ①请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商人和老人分别发表个人的见解。

  ②谈谈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的启发。

  ③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或不注意观察的事例。

  情境表演

  ①自由组合,设想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特点,创作表演课本剧。

  ②指名上台表演并评选最佳小演员。

找骆驼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找骆驼》教学设计七,找骆驼,希望对你有帮助!

找骆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2.揭题、板书、读题《 找骆驼 》。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师板书:商人 、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 进行填空练习。(出示填空课件)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 ( 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五、欣赏图片——沙漠里的船(出示课件——音乐伴奏)

  六、资源共享(机动)

  七、总结(看板书小结)

  八、作业(出示要求)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 丢、找、问)

  商人 ————————————————老人

  ( 指 点 )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 篇8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区别多音字;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造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认识4种不同的对话形式。

  3、初步学预习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

  4、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是教材的重点。老人是根据哪些现象来判断骆驼的特点的,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读懂老人的话,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

  3教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准备

  1、 揭示课题

  ①今天我们学习13课,齐读课题《找骆驼》。“骆驼”两个字有什什么不同和相同?

  ②《找骆驼》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请大家读单元提示。

  2、 指导读懂学习提示

  ①这单元学习的重点目标是什么?

  ②可以提些什么问题?

  ③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什么好处?

  3、 指导预习课文

  要求:

  ①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记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检查预习情况、

  4、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将谁在找骆?找到了没有?

  课文主要讲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 复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讲读课文1——9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思考,商人走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讨论后得出结论:商人走失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驼着蜜,右边驼着米;缺了一棵牙。

  ③ 骆驼的这些特点是谁对谁说的?在课文的哪一部分?(1——9)

  ④ 指名读课文1——9自然段思考:这时商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着急————生气)

  ⑤ 商人开始为什么着急?引读第一自然段1——2句(找了好多地方没找到)

  “走失”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丢失?为什么?

  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⑥ 课文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们着急?(从赶上和谈话中省略提示愈)

  ⑦ 出示小黑板:

  1、╳ ╳说:“………”

  2、“…………╳ ╳ 说“…………”

  3、“…………:╳ ╳说:”………………“

  4、“………………”

  这儿要注意讲情对话的4钟形式试读商人的`话

  ⑧ “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生气了?商人忿忿的说了些什么话?

  “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商人认为是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指导有感情读商人作后说的话。再分角色读。

  ⑨ 小结:这一段主要写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从“是的、不错、对极了”中看出老人不仅知道骆驼的特点,而且还说的十分真确,所以商人认为老人哄他,把骆驼藏起来了。

  ⑩ 过度:那么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为什么对商人走失的骆驼的这样清楚呢?请大家读老人不紧不慢的话。

  3、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 老人有没有看到骆驼?从哪儿看出?

  ② 老人为什么对老人走失的骆驼知道的那么详细?

  对上米那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老人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这米,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棵牙,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以上练习后,出示两张树叶的形状图

  请大家区别一下,这两张树叶哪张是商人的骆驼啃过的并说明理由。

  ③ 这一些都是老人看见后,经过自己的分析,才得出的结论。这是第一个方面接着又分析了第二个方面,——应该这样去找骆驼。

  ④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望哪儿去了,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⑤ 齐读

  ⑥ 从第一方面到第二方面用哪个词连接的?(至于——)讲清至于的用法。

  除了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到骆驼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哪种办法好?为什么

  朗读指导。

  第三课时

  1、教学过程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呢?我们来学最后一段。

  2、学习最后一段

  默读课文,思考: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

  “指点“是什么意思?老人指点商人什么?(引导启发遇到困难,不要着急,要多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一定会找的办法)

  “果然“是什么意思?

  商人开始找不到骆驼,现在按照老人的指点找的了骆驼,这时他会怎么想?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动脑子、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文总结

  联系生活实际谈;生活中碰到困难时,有没有象老人那样去解决?

  板书设计:

  看见 脚印左深右浅 左脚跛

  又看见 左蜜右米 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 叶上留有牙齿印 缺一颗牙齿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找骆驼教案】相关文章:

《找骆驼》的教案03-05

《找骆驼》教案08-25

找骆驼教案11-10

精品教案:找骆驼03-06

《找骆驼》优秀教案03-04

找骆驼优秀教案11-03

找骆驼教案五篇08-03

【精选】找骆驼教案四篇06-23

《找骆驼》教案(精选15篇)03-05

《找骆驼》的教案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