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时间:2023-05-05 18:20:0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两小儿辩日》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小儿辩日》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目标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名言警句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二、师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

  (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4、 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注释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6、 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三) 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四) 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 远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 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

  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 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怎么样了呢?

  2、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又很多呢?

  3、 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4、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 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这个故事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 近(车盖) 远(盘盂)

  26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一儿 远(沧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 教案01-22

两小儿辩日教案02-07

《两小儿辩日》教案11-22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07-11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原文及赏析10-13

【精选】《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08-14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2-18

《两小儿辩日》教案(15篇)02-22

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5篇)02-26

两小儿辩日教案14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