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7 14:41:5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范文集锦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对大班幼儿来说,应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这是一个难点。于是我们结合了长江发洪水的事情,让幼儿观看录像并带问题去思考、实验树根有什么本领,让幼儿亲自比较一下种树和没种树的泥土被水冲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树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知道水土流失会造成洪灾,激发幼儿保护树木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树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录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三、教学过程

  (一) 看录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录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好吗?看看录像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看录像)

  提问:录像里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录像,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提问:(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们看了录像,心里怎么样?

  (二) 体验理解树根的作用:

  1、讨论:发洪水的原因:

  (1)是呀,庄教师和你们一样,看了这个录像心里真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可庄教师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会发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儿讲述。

  (3)是呀,庄老师也从报纸上看到,乱砍乱伐树木是发洪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洪水呢?

  (4)幼儿讲述。

  (5)你们想知道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一):

  (1)你们来看庄老师准备了什么?对!你们看这一半的泥土种了树,那另一半的泥土没有种树。庄老师还准备了什么?(水),这水就代表雨水,等会儿我们用水冲冲看,看看下雨以后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冲的时候,庄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自己冲的时候要看清楚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别的小朋友冲的时候,你也要看仔细,等会儿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好吗?好,我们一起冲,先把袖子卷起来。下大雨啦!(幼儿冲水)

  (2)幼儿、老师实验。

  (3)提问:你们发现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没有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得多,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的少)我们再试试看,下大雨时,两边的泥土是不是一样?

  (4)你们本领真大,发现了种树的泥土流失的少,没有种树的`泥土冲掉的多。庄老师也想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5)老师冲:“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没有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多,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少。那为什么种树的泥土冲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吗?”

  (6)幼儿讨论。

  (7)老师祟一棵树的树根,“是呀,大树的树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泥土都紧紧地抓住了。所以,大雨来的时候,种树的泥土就冲不走了,而没有种树的泥土因为没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冲,泥土都冲走了。”

  实验(二)

  (1)那么,这么多泥土冲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2)出示两个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点泥土)“这两个玻璃缸代表两条小河,一条“河”两条的泥土上没有种树,所以泥土冲掉得多,都沉到这条河的河底。而另一条河两边种了很多树,所以下大雨时,泥土冲掉得少。”

  (3)出示两桶水,你们看,庄老师还准备了两桶一样多的水。这水代表什么(对了,是雨水)。我们来看看下大雨后,这两条洒会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进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满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发了。

  (5)为什么下雨下得一样多,一条河的河水满出来了,造成水灾。而另一条河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呢?这些泥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讨论)

  (6)今天,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我们今天又知道了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树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领。

  (三) 内化迁移,爱护树木:

  (1)大树的本领真大,我们要怎么爱护它?我们还要多种树,不把树乱砍掉。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我们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大树的本领,我们该怎么办?

  (3)幼儿讨论。

  (4)好,我们一起去宣传树木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先去告诉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一起来爱护树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 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图画、手电筒、玩具、幻灯机。

  2、 将活动安排在有阳光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 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胆小的咪咪》。请大家仔细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师;咦,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猫佯装小猫在哭。讲述故事《胆小的咪咪》。今天上午,小猫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兴了。突然,它发现身旁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赶紧向东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东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西跑跑。这下,可把咪咪吓坏了,它急得大哭起来。妈妈,妈妈…

  2、 联系生活,请幼儿猜一猜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 动画演示,探索影子形成。

  1、 实验

  (1) 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墙上有什么?(光)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墙上这黑黑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自由回答)

  (3) 教师关掉幻灯机,(感知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 留下黑影,这个黑影就是影子。

  2、 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

  3、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三、 激发创新,敢于想象。

  1、 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影子呀?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3、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 户外游戏,乐于探索。

  1、影子多有趣呀,咱们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2、让幼儿仔细观察阳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谁还能发现其他物体的影子。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4、幼儿自由结组,每两人一组用粉笔在地上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等两小时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探索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能用语言简单的描述出来。

  2、尝试用动作和表情模仿金鱼游泳或者吃食的样子。

  3、引导幼儿愿意照料金鱼,体验饲养金鱼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装有金鱼的浴缸一个

  2、金鱼鱼食若干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将装有金鱼的透明玻璃缸以及鱼食投放至科学区。

  2、教师组织幼儿有序的进入活动区,请幼儿自由观察并畅所欲言。教师可在一旁做必要的引导。

  (1)请你们仔细看看鱼缸中的金鱼都有哪些颜色?

  (2)看看金鱼的头上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3)金鱼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4)金鱼的身体后面是什么呢?看看金鱼的尾巴像什么?

  (5)你们猜猜金鱼它是靠什么来游动的?

  (下一页:活动延伸和活动总结)

  (6)说说金鱼喜欢住在哪里?

  3、教师组织幼儿为夏金玉投掷食物,注意观察、模仿小金鱼吃食物的样子。

  (1)老师请小朋友们来模仿一下小金鱼吃食物时是什么样子的?(嘴巴一张一合)

  (2)小朋友们,小金鱼吃饭就像我们小朋友吃饭一样,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吃饱了之后老师和妈妈就不给小朋友吃了,所以小金鱼也不能频繁的给它东西吃,不然是会肚子疼得哦!

  4、请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与周围同伴自由讨论小金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师可在一旁倾听指导。

  四、活动延伸

  请班级幼儿轮流来做“小金鱼饲养员”,每天到自然角为金鱼投食,体验其中的快乐,获取成就感。

  五、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都很大,主要还是通过观察小金鱼的样子感受金鱼的可爱,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很多幼儿在观察时都能愉快回答老师提出的疑问,知道金鱼头上有两只圆圆的眼睛和一张嘴巴,金鱼和其他的鱼类都是一样靠鱼腮来呼吸的.,金鱼的身体上有鱼鳞,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通过在区角的观察中会发现,金鱼还有一条又大又长的尾巴,帮助它在游动时控制前进的方向。除了尾巴还要靠鱼鳍才能快乐生活,当然还要幼儿明白,金鱼喜欢生活在清水中,所以在家养的金鱼一定要常常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金鱼才会更加的开心哦!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6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三角形物体的基本特征。

  2、喜欢参与探索活动,会用“三角形的xx”讲述三角形物体。

  活动准备:

  1、托盘(人手一个)放在椅子下面。

  2、圆形、方形、三角形玩具(人手一个)。

  3、圆形、方形、三角形盒子各一只。

  4、三角形物体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师:(边进活动室边开始)宝宝,你们喜欢玩具吗?今天蒋老师准备了一些玩具,你们想玩吗?每人选一样,找个空地方玩一玩,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自由探索。

  师:宝宝们,好玩吗?带着好玩的玩具回座位,让玩具也休息一下吧!(放在椅子下)

  师:你的玩具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圆圆的(方方的)xx”

  师:你的玩具和他们一样吗?是什么形状的?

  师:它有1、2、3三条边,还有1、2、3三只角,这是三角形玩具。哪个宝宝的玩具和他一样是三角形玩具的,给大家看一看。

  二、送玩具回家

  师:老师这有个方方的盒子,这是方方的玩具的家,这个圆圆的盒子呢是圆圆的玩具的家,这个三角形盒子呀就是三角形玩具的家,送玩具回家的时候还要说句好听的话“xx的玩具回家啦!”宝宝们拿好玩具送他们回家啦。

  师:宝宝们真能干,玩具都回家了,这是谁的`家?对,这是三角形玩具的家,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三、找三角形物体

  师:在我们上课的地方也有三角形的东西,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你找到了什么?

  四、延伸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三角形的东西,看,这是什么?(看课件)

  师:今天宝宝认识了三角形的东西,回家后也来找一找三角形的东西。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的第3课。课文大体由四个版块的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块的内容教学是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的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斜坡的变形螺旋;第四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坡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预设: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统计数据。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4、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6、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7、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8、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这里认识到在做实验的时候,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6、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7、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8、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六、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七、课内小结,延伸课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三: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体验实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水混合物数瓶

  2、洗洁精、肥皂粉、盐、筷子若干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回忆“油和水”的实验情况。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问题

  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请你们猜猜看,哪样加到油和水里会让它们混在一起?

  二、猜想、记录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每种材料都要试到。

  (2)试一样记一样。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进行搅拌。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讨论

  1、你刚才试了几种材料?

  2、那几种材料加到油和水里会混在一起?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

  (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

  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结构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

  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

  3、分组操作实践:

  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

  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

  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

  A B C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方向 快慢

  转动 A * * B * * C * *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5、讨论:

  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加入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如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

  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

  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

  8、比较: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皮带传动可以远距离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距离。)

  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距离传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

  (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

  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操作演示链传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轮子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2、交流发现。

  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

  4、比较: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链传动可以最大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距离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能力的限制。)

  三、巩固应用,迁移拓展。

  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部分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

  (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

  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

  3、拓展迁移:

  ⑴玩一玩:

  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⑵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精选】科学教案4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