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节气>《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时间:2023-08-05 06:57:37 节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1

  夏至传统习俗活动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夏至的含义

  1、气温高,雨水多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期间,阳光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梅雨季节与三伏也在夏至之中。

  2、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7’),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长。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将直射北回归线。在我国大陆的5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届时人们可以前往验证夏至正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并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分别可以再汕头、从化、封开、桂平、墨江观赏。

  夏至各地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2

  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夏至介绍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三侯

  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蜩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3

  夏至的传统习俗

  夏至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滑拙(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峰山山洞里避暑。

  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意思。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人伏面”。

  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往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乐趣。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北京人在夏至这一天讲究吃面,按照风俗习惯,每到夏至,人们都会大吃生菜和凉面。在气候炎热之时,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可以降火开胃,也不会因此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大大小小的面馆顾客盈门,打卤面、炸酱面等各种面条非常受欢迎。

  在山东,夏至这天各地的人们也都会吃凉面。在烟台、莱阳、黄县一带,夏至日荐新麦,煮新麦粒吃。小孩子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筑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麦粒,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乐趣无穷。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地区,夏至面的品种也非常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米线、麻油凉拌面等。在江苏,夏至少不了的是夏令三鲜,地三鲜是觅菜、蚕豆和蒜苗,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褚芽,水三鲜是螺蜘、细鱼和河豚。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诊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很久以前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较讲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一般是现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和小菜。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用意。另外,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夏至吃狗肉

  岭南一带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俗。相传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当地人认为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有抵抗西风恶雨人侵的能力,感冒少,身体好。由于这一良好愿望,才有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为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要适量,不宜吃太多。

  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第二年,六月炎热,疫病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在山东临沂一带流行。人们会在伏日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有民谣说:“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在岭南一带,一直就有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在广东,尤其是阳江地区以及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人们都非常喜欢在夏至这天吃狗肉和荔枝。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

  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家家户户杀狗,致使狗无路可逃。按照民间的说法,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秋冬季节食用比较合适,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而在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因热气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当然,夏至天气炎热,狗肉不能多吃,应适可而止,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至此,“夏至狗肉”就成了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如今,夏至家家户户杀狗的场面已不存在了,而吃狗肉的习俗却依然流传了下来。夏至日吃狗肉,俗信可以解祛邪补身。抵御瘟疫。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瘟疫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狗肉性热,俗信夏至吃狗肉,不但不会上火,反而会对身体有益。有谚语日“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说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的入侵。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吃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嬉夏

  在浙江绍兴流传着“嬉,要嬉夏至日”的侄语。古时,不论贫富悠哉夏至日祭祖的习俗,俗称“做夏至”。除了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也会吃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祭祖祭神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民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时期,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举行祭地仪式,愈为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吃生黄瓜和煮鸡蛋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i胃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煮麦仁汤给牛喝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吃补食习俗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外代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民间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江苏夏令饮食有三鲜:地上三鲜为觅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鱼时鱼和咸鸭蛋。

  浙江杭州喜吃乌饭,据传说是纪念战国庞涓。浙江建德民谣说:“立夏日,吃补食。”说明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为投入紧张的秋季农业劳动做准备。

  夏季饮食禁忌

  宜吃的食物

  多吃水果及蔬菜:夏日炎热,人体皮肤毛孔疏松,容易出汗,我们适宜多吃水果及蔬菜,既可补充流失的水份,亦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的负担。

  少量辛味食物:若不感燥热时,亦可适量吃些辛辣食物,令脾胃的功能活跃起来。

  水果方面,特别一提的是西瓜。西瓜又称为夏瓜,有解暑除烦、生津止汤、清热利尿的功效,是夏天的佳品。不过,体质虚寒的人,即容易头晕、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者,则不适宜进食过量,以免伤及阳气,令虚寒加倍。同样地,许多蔬菜瓜果的性质亦带寒,例如芥菜、生菜、芽菜,白菜等,虚寒人士亦不宜多吃。

  宜饮的汤水

  多喝一些消暑去湿的汤水,例如用冬瓜、葛根、莲叶、牛大力、冬瓜子、赤小豆、扁豆煲汤;亦可煲酸梅汤。在晒太阳后,芥菜汤能有效驱散暑热。

  冷饮问题

  夏天的冷饮特别受欢迎。虽然一杯冷凉的饮品能令我们心旷神怡,但不宜过量。炎炎夏日,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阳外阴内”的情况,就是说外界气温高,皮肤表层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因而感到发热,即“阳外”;但相对而言,腹中的血液便呈不足,即“阴内”。此时若喝下大量冷饮,便会引致消化不良、腹痛泄泻、食欲欠佳。

  下列人者特别不适宜冷饮:肠胃差或患有慢性胃炎、胃病、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病人(以免刺激喉咙,引致痕痒、加重病情);患冠心病及高血压病人(体内的大量冷液,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外,小孩的肠胃娇嫩脆弱,过冷的刺激可能会令他们腹痛、腹泻、咳嗽痰多、胃口欠佳。老人的肠胃功能衰退,亦不适宜喝过量冷饮。

  夏至进补问题

  许多人以为夏天出汗多,不宜进补。其实,中医学上有一理论:“冬病夏治”,认为罹患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毛病,在夏天病情稍为稳定时应扶正进补,以增加抗病能力,固本培元,不致在冬天再度病发。不过,应如何进补的问题较为复杂,须按病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作出判断。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4

  1、面食敬神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

  2、新麦尝新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3、防暑降温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5

  年夏至节气是什么时候

  农历2023年五月(大)初四。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夏至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夏至面的传统。我们通常在夏至日吃的并不是热汤面,而是过水面。面煮熟后,过水,等面冷却后,浇上卤汁和小菜,吃一碗凉面透心凉,可以消暑降温又开胃。炎炎夏日不知道吃点什么?来碗凉丝丝,滑爽筋道,唇齿留香的夏至凉面吧,保准你食欲大增,吃到撑!

  2、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过去有在夏至前后吃豌豆糕的食俗,这项食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

  先将脱皮干豌豆泡水,然后加入水煮至豌豆能够压成泥的状态,取出豌豆,倒入料理机打碎。然后将豆泥倒入不粘锅里,加入白糖和黄油,炒至不沾锅状态后关火放凉。取40克左右搓成团裹入馅料后用模具压成型,放入保鲜盒冷藏四小时后口感更佳。这么热的天,美美的泡一杯茶,吃几块冰镇的`豌豆糕,这感觉实在是好啊。

  3、馄饨

  在我国南方有“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炎热又潮湿,人非常容易长痱子,后来人们就会在夏至这一天吃上一碗混沌,寓意着馄饨一吃,不长痱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人称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所以夏至的时候吃馄饨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无论怎样,夏至吃馄饨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馄饨

  4、夏至饼

  谚语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自古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在祭祀祖先后大家还会分食夏至饼。夏至饼制作很简单,原材料包括艾草、麦粉、豆沙馅,不同地方馅料可能不同。首先将捣碎的艾草放入麦粉里面,加入适量的水一起搅拌均匀,做成面团,需要不断地按压面团才够劲道。然后取一小团面饼,擀面沾擀成圆形,然后加入豆沙馅,然后对折成扇形,然后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小火烤熟可以了。

  5、夏至蛋

  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食用,人们管这个叫吃夏至蛋,由于放了生姜红糖,是女孩最好的调料身体。吃夏至蛋的风俗主要在我国湖南地区盛行,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人们认为,夏至这天吃了夏至蛋可以强身健体、滋养身体。

  6、麦粥

  在中国江苏上百年来都保留了夏至吃麦粥的习惯。夏至日时值新麦登场,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粽子

  一般人普遍认为粽子是端午特有的食物,其实在我国西北地区,夏至这天也会吃粽子。食用粽子,意味着告别“阳”的季节。因为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红枣其实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6

  1、忌讳剃头理发

  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夏至日忌讳剃头的习俗来源于清朝时期,据说这天不仅要按时起居,不准撒谎骂人,而且这天如果剃头理发则影响人的财运。

  2、忌坐门槛

  江苏、浙江等地,夏至日坐门槛,俗信坐门槛就会患疰夏,夏至日气温比较高,因此最好坐在阴凉的地方。

  3、忌有雷雨

  农谚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对农民来说,最害怕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因为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忌讳夏至日打雷和下雨。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相关文章:

夏至节气的故事 关于夏至节气的故事(精选二则)03-29

夏至节气的风俗07-20

夏至节气习俗06-21

夏至节气知识07-19

夏至节气的说说03-21

夏至节气的由来03-29

夏至节气的含义03-29

夏至节气的教案05-30

夏至节气文案05-25

夏至节气的文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