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9 10:32:0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情境表演,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想看节目表演吗?欢迎小演员上场。老师要给大家提个醒,在看节目表演时仔细想一引导,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表演情境一: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1.(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小朋友,文具店里还剩几个文具盒呢?谁会算?

  2.(卖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谁能提个问题?你是怎么算的?

  3.师: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现在商店里一共有几个?你会连起来列道算式吗?

  4.师:(指着算式)对,商店里原来有8个文具盒,卖掉了3个,又运来4个。

  5.大家看仔细。这道算式既有减也有加,你会算吗?你是怎么算的呢?

  6.先算8-3=5,这个5呀,我们既可以记下来,也可以记在心里!(先写后说)

  7.大家一起说,这道题先算8-3=5,再算5+4=9

  表演情境二:1支铅笔,运来8支,卖走3支。

  1.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谁能用几名话把刚才的过程完整地说一遍!你能提个问题吗?谁会列算式?

  2.商店里原来有1支铅笔,运来了8支铅笔后,又卖掉了3支铅笔。

  3.这道题怎么算呢?

  4.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它们在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你观察得真仔细,这种有加有减的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左边的再算右边的。

  (评:通过现场表演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巩固深化。

  刚才几个小朋友表演得真精彩,下面表现得好的小朋友,课后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

  1.示范操作,先列式。

  ①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摆小圆片的,看谁观察最仔细。这里有7个0,拿走了2个,又放上去1个,现在有几个?你能列道算式吗?写在随练本上!

  ②4个0,放上去1个,又拿走2个,现在有几个?(指名回答)

  ③刚才是看着老师先摆圆片,再写算式的,现在请你们看着算式来摆圆片。

  2.3+1-2学生操作(指名板演)

  3.4-2+3指名学生直接口述你是怎么摆的.?

  (评:观察生活、联系情境、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顺序的规定。)

  (三)看图练习,巩固深化(动画演示)

  (1).1.植树节到了,瞧,小明带着小树苗来了,数一数,他的肩上扛着几棵?小推车里有6棵,他们现在干什么?(植树)

  2.你能根据刚才的两幅图,把算式补充完整吗?

  6+2-□=□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求的是什么?

  (2)1.小朋友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小明他们植完树后也来等车,准备回家啦!你看到什么?

  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几位乘客呢?前面小朋友下车后,车上有5人,原来车上有几人?

  3.7位乘客里,有几位下车了?有几位已在车上了,你能列一道算式吗?

  4.板书:7-2+3

  7+3-2

  (3)下面做几道口算题。

  把书翻到61页,做上面的6道,指名两题,说运算过程,师报题,生齐答。

  (评:通过动画演示很形象的看出在下车之前,在植树之前的数量情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学生正确列式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小朋友们真细心,有几只小青蛙也来凑个热闹,他们要表演从飞机上跳伞,你们欢迎吗?看看它的降落伞,想一想,它该跳到哪个数字池塘里,举牌表示!

  (评:该游戏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感。)

  (5)为了使我们的公园更美丽,小明他们又到公园里来打扫卫生啦!□0□0□=□

  1.填数字,0里填加号减号,你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列什么算式呢?看看谁最聪明,写得算式多!

  2.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评:开放题设计体现了教者的独具匠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给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机会,能提出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总结:我们周围呀,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爱学习,爱思考,这样我们今后会更加喜欢学数学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而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我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我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数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的例14及“做一做”题目,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商末尾补“0”的意义。掌握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540÷6072÷18140÷2560÷8

  720÷9303÷3217÷7320÷4

  2、不用计算,讲出商是几位数。

  3、改正下列各题中的错误。

  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各题的错误原因,再由三位同学板演订正,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重算。

  二、新接。

  1、引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商未尾的“0”;

  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同样也要注意商末尾有“0”的情况。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4。7820÷23

  (1)审题: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

  (2)学生试做。两人板演。

  (3)教师巡视,将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分别写在黑板上。

  (4)结合竖式提问:

  在百位上商“3”表示多少?在十位上商“4”表示多少?个位上商“0”为什么一定要写?

  教师指出:在计算过程中,除到破除数的十位商“4”,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0就不必再移下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3、改题。如果例3的被除数是7830,该怎么办?

  (1)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试做。

  (2)结合竖式讲评提问:

  ①当十位上商“4”,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余数1与个位上的0移下来?(当十位上商“4”后,但被除数十位上还有数,因此要把1移下来,再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10除以23,个位仍不够商1,在商的个位上写0,这时余数为10。)

  ②商的末尾不补“0”行吗?为什么?(不补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验算的结果也就不对。)

  ③怎样进行验算?(看除数与商的积、加上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巩固。完成第63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9180÷543749÷3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

  四、。

  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末尾带0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两点:

  1、试商前要先确定商是几位数。

  2、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那一位上写0。

  五、作业。练习十四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 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 )厘米。设( )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8-04

(热)小学数学教案08-0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