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3:41:0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合集】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摸、尝,对橘子积累更多的经验。

  2、学习10以内的数数,比较多少。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人橘子环境:橘皮贴画、橘皮茶、橘皮食品

  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摘果子》,问:“来告诉我,今天你们摘了哪些水果?”(幼儿回答)

  2、出示橘子,引出活动主题

  “今天,老师也去摘了一种水果,看看是什么,它长在哪里?”

  “谁来响亮的地告诉我它的名字,我就送他一个,好吗?”

  “橘子不够了,说明橘子怎么样了,小朋友怎么样,怎么办呢?

  3、认识橘子的外形特征。

  (1)“谁来告诉我们,橘子长得什么样?”(圆圆的、扁扁的、有大的、有小的)

  (3)“橘子是什么颜色的?”(区分橘黄、橘红)

  (4)“闻闻橘子有什么味道?”

  (5)“摸摸橘子身上,有什么感觉?”(学习词汇坑坑洼洼,粗糙)

  4、剥橘子,观察橘子内部结构

  “橘皮里面藏的是谁呢?看看橘皮里面有什么?”(学习词汇:橘瓤,茎)

  “数数你的`橘子有几个橘瓤,告诉大家?”

  “试试能不能把橘瓤合起来变成一个橘子了”(老师做示范)

  小结:一个橘子能分成好多个橘瓤,好多个橘瓤和起来有能变成一个橘子。

  “小朋友知道橘子的味道吗?”(有的酸,有的甜)

  “为什么会有的酸,有的甜呢,剥开橘瓤皮看看里面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尝尝它的味道”(原来里面有一粒一粒的东西,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

  5、幼儿品尝橘子。

  6、了解橘皮的作用。

  “我们把橘瓤吃完了,橘皮怎么办呢?”(请幼儿观看橘皮制品)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蛋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常吃的食品,孩子们很熟悉它。让蛋娃娃有趣地滚起来是孩子们在吃蛋时常做的一件事。让蛋壳变成一张张有趣的脸,这样也会激发孩子们做蛋画的乐趣,中班的孩子在蛋壳上添画短线、圆点、弧线也是有能力做到的。蛋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可见孩子们对蛋娃娃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深深为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所感动,也领悟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于是,我就生成设计了《有趣的蛋》这一活动。此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了孩子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不同卵生动物的蛋。

  2、认识蛋的结构。

  3、在了解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品尝蛋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种鸡蛋、鸭蛋、鹌鹑蛋、鸽子蛋

  2、幼儿人手一个熟的蛋、水彩笔

  3、课件

  教学过程:

  1、《dj小鸡》音乐入场 2、幼儿手指游戏

  3、幼儿玩摸蛋游戏,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常鸡蛋的外形。

  蛋是什么形状的.?(长圆形的)它们都有一层什么?(外壳)摸一摸感觉怎样?(坚硬、比较滑)

  4、出示课件:鸡蛋 鸡蛋里面有什么?(蛋黄和蛋清),蛋的营养价值

  5、幼儿继续玩摸蛋游戏(鸡蛋、鸭蛋、鸽子蛋、鹌鹑蛋),幼儿认识

  有的外壳上有什么?(斑点)大小一样吗?什么蛋的外壳上有斑点?

  6、认识世界上最大的蛋和世界上最小的蛋(鸵鸟蛋和蜂鸟蛋)

  7、蛋的各种吃法

  8、蛋的其他用途

  9、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

  教学反思:

  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蛋的特征,让幼儿在无形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架起学习的桥梁,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上课时教师的语气语调还没有做到很抑扬顿挫,有的环节就没出现很惊讶的效果。所以以后要注意上课时的语气、表情,把课上的更生动有色。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过冬方法,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不同。

  2、学习与同伴一起交流,感受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

  3、培养探索树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长风公园,观察过秋天时物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公园里的植物。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现在公园里的树和我们原来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

  二、谈谈自己的发现。

  1、你们刚刚看到了哪些植物?他们有什么变化?

  2、有没有没有变化的`植物?他们是什么?

  3、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到了很多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不长叶子了呢?

  小结:原来公园里的竹子、松树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三、小结

  1、原来公园里的松树等等都是不怕冷的,到了冬天仍然披着绿绿的外衣,另外一些植物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这让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养分来过冬。我们把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树叫做常绿树,而那些会掉树叶的、现在已经光秃秃的树叫做落叶树。

  2、请你们来数一数这里有几棵落叶树和几棵常绿树。

  小百科:树木是一种高大的木本组织植物, 由“枝”和“杆”还有“叶”呈现,可存活几十年。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蜗牛的外形特征及习性,知道蜗牛是一只脚的动物。

  2、知道蜗牛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放有蜗牛的.昆虫盒,蜗牛视频,嵌板蜗牛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与习性。

  (顺序观察法: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整体到局部等观察法)

  1、“请仔细观察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有没有脚?

  (1)幼儿自由回答,给幼儿充分的表达时间。

  (2)小结:头上有两对触角,第二对触角上有眼睛,有一只脚粘叫腹脚,是用来爬行的等等。

  2、还有哪些是一只脚的动物?

  田螺、河蚌

  3、蜗牛喜欢吃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幼儿回答:“菜、树叶、小草、苹果、香蕉”。

  (2)小结:喜欢吃蔬菜、绿色植物。

  4、你知道蜗牛是怎样过冬的吗?

  (1)幼儿回答:“一直睡觉、钻到土里、藏到草丛里”。

  (2)小结:冬夏长眠躲进壳里并用粘液封住壳口,十分耐饥。

  二、引导幼儿讨论蜗牛的用处。

  “现在人都养蜗牛了因为蜗牛的肉可以吃,还能治疗喉痛、耳聋、哮喘等疾病”。还可以放在自然角供幼儿观察。

  三、总结。

  蜗牛真有趣,它只有一只脚,他吃蔬菜和绿色植物。可是它的肉又能给人吃,所以人们要消灭它又要饲养它。

  活动延伸:

  1、画蜗牛

  2、雨天后带领幼儿捉蜗牛。保护幼儿园花草。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萌发爱护和保护水资源的愿望。

  2、有初步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4、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自制PPT—沙漠地带的动植物、人们在缺水状态下生存状况。

  活动过程:

  一、朗诵儿歌《节约用水》。

  二、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水的重要性。

  1、讨论: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水?谁有那些用途?

  2、小结:水能喝、能洗东西,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它。

  三、观看PPT,激发幼儿节水意识。

  1、观看缺水地区和沙漠景象。

  2、讨论:假如没有水怎么办?

  3、小结:我们离不开水,水让世界变得干净……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讨论节约用水的办法。

  1、平时那些做法会浪费水?

  2、说说怎样节约用水,不浪费水。

  五、设计节水标志。

  小百科: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用剪、折、粘、贴多种技能,探究平面纸制品立体化的方法。

  2、根据自己的创想,培养大胆创造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画好的各种动物多个,各种材质的纸(皱纹纸、瓦楞纸、电光纸、彩色复印纸、软泡沫纸、宣纸、纸盒纸、牛奶袋纸),大森林的立体背景,胶棒,剪刀,胶条等。

  2、经验准备:在教室环境中摆放几种立体物,相框等。

  活动重难点:

  启发幼儿探究“动物”立起来的几种方法。

  找到使纸卡片平衡的支撑点。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动物“站”起来。

  教师:看黄老师带了什么?(出示做好的大森林。)

  幼儿:我们做的建筑区的大森林。

  教师:在这个大森林里,小动物很想站起来看一看外面的景色,如果用托盘里的这些纸材料,你能有什么办法让动物站起来?

  幼儿1:用纸在动物的后面做一根棍,就像相片似的做一个架子。

  幼儿2:做一个圆的筒,动物粘在后面。

  幼儿3:用奶袋纸卷一个棍。

  幼儿4:做许多的支架,粘在动物身上。

  幼儿5:把纸卷成一个桶,上面剪一个洞再把动物插上面。

  教师:小朋友方法真多,一会儿你们可以用不同的纸来试一试,想办法让小动物们站起来,然后把站起来的动物摆在大森林中。看看谁做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用的方法最多。

  2、探究让小“动物”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幼儿独立操作,教师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观察幼儿使用的方法,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场景一:

  幼儿1在一个已经做好的圆桶中间,剪了一个洞,然后把一朵小花插了进去,可是由于花的茎太细,总是立不直。

  教师:“想想能用什么把它固定住呢?” 幼儿1先用胶棒粘了粘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用胶条把花固定住了。“能站起来了,能站起来了”,她边说边笑着把作品放在了森林中。

  场景二:

  幼儿2把软的泡沫纸卷起来,反复几次,但都没成功。

  教师:“老师能帮你吗?”

  幼儿2:“我想让小蛇横着躺着。”可是软的泡沫纸多次卷过后,打开时两边往上翘。

  教师:“你试一试把蛇架在纸上会怎么样?”

  幼儿拿起了剪刀在两边上翘的.地方一边剪了一个小口子,这样蛇正好能够架在泡沫纸上。

  场景三:

  幼儿3选择了牛奶袋纸做材料,把纸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卷成了一根一根的小棍。在小鸭子的两边分别用胶条粘上两小棍,可是由于小鸭子身体长,站立的时候不稳,她皱着眉头摆弄了半天。

  教师:“看看,小鸭子总是往哪边倒呢?”

  幼儿3:“往后倒。”

  教师:“那你想一想怎么办?” 于是她很快又做了两个小棍粘在了小鸭子的中间部分,这样小鸭子就站稳了。

  3、分享:让小动物“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每个幼儿都用自己的方法使小动物立起来了。

  教师:“大森林里站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幼儿快来介绍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立起来的呀?”

  幼儿1:我做了一个纸棍粘在小老虎的后面,小老虎就立起来了。

  幼儿2:我和豆豆的方法一样,粘在后面两个棍,就像相框后面那样。

  幼儿3:我在纸筒上挖了一个洞,把小猴子插在里面了。我还做了一个支架,横着竖着(比画着)粘。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是一样的?”

  教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多,而且也成功了,你们在做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幼儿1:我开始用的纸太软了立不起来,后来换了硬纸就成功了。

  幼儿2:我在后面粘了一个小纸棍但老是倒,后来又在旁边粘了一个就不倒了。

  教师拿起作品:赵吴,你告诉小朋友开始时你把小棍粘在哪里了?为什么会倒?

  赵昊指着小老鼠的一侧:我粘这边了,就往这边倒。我粘了另一边,就不倒了。

  教师:为什么在两边粘就不倒了呢?

  幼儿说:因为平衡了。

  4、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好的“大森林”摆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继续制作可以立起来的动植物。

  活动反思:

  活动其本达到预设目标,使幼儿想象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从始至终都很有兴趣,尤其在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兴致勃勃,想了一个有一办法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功的站在了森林里时,更有了制作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幼儿共成功制作了三十多件作品,有七种方法,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比如直接将纸猴子的“腿”向两边撇,纸蛇直接插在向两边上翘的长条纸上,在一个纸筒上挖洞等方法,孩子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特别充分,老师没有在技能方面帮助幼儿,而是在方法上提示幼儿,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很到位。

  不足之处:

  最后小结时,缺少对幼儿独特的制作方法给予展示与肯定。

  小百科: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6个主要等级,即门、纲、目、科、属、种。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西瓜皮像什么,并拓展想象西瓜皮的用途。

  2.运用多种方法让瓜皮越变越小。

  3.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新设计能力,从中体验创新操作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有关于小蚂蚁和西瓜皮的课件。

  2.课前组织幼儿吃西瓜或与家长联系把吃剩的西瓜皮让幼儿带到幼儿园。(最好是半个西瓜皮)

  3.西瓜皮若干、火柴杆若干、木板、米饭、铁丝、木棍、木浆、脸盆、水、吸管、水龙头、小水桶、花绳、花、牙签、积木、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认识半个西瓜皮,并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1.结合课件(小蚂蚁在春游的过程中遇到了半个西瓜皮),让幼儿从准备的西瓜皮中间找出哪些是半个西瓜皮。

  2.幼儿发挥想象尽多的说出西瓜皮像什么?

  过渡:你们想知道小蚂蚁遇到西瓜皮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课件展示小蚂蚁:小朋友,我用它制作了很多好玩、。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好用的物品,你们也快动手做一做吧!

  (二)幼儿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发现西瓜皮的用途

  1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翘翘板底座、饭碗、滑梯。

  2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太阳伞、船、房子。

  3组:利用材料发现西瓜皮能当大水缸、花篮、花盆、淋浴器等。

  (三)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用西瓜皮和其它辅助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课件展示小蚂蚁制作的物品,同时对幼儿作品的肯定

  (五)课件展示小蚂蚁: 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出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吗?

  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更多让西瓜皮变小的`办法。(切、掰、摔、压、踢、踩等)

  (六)对幼儿进行讲卫生的教育。

  将垃圾放到垃圾桶里。

  教学反思:

  中班年龄段的幼儿,经常会关注粗浅的东西,更深些的细节方面的内容并没有意识关注,本次活动内容是让孩子既关注大的方面(大西瓜的变化),也关注到小的方面(小蚂蚁在流口水、小蚂蚁的动作等)。为达到目标的有效性,我主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蚂蚁的动作,学一学小蚂蚁的动作,从学习动作中体验情趣。活动中,我班幼儿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表达能力。最后在整理故事内容讲述的环节,故事的优美度欠佳,应该再对语言进行斟酌,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优美。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探索选用合适的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2、了解电池的不同用途。认识不同型号的电池、及电池的正负极

  3、学习合作玩小灯泡亮起来。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初步了解其特性。

  核心要素:

  观察、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难点是把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使其和电线与小灯泡连接成一个回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活动准备:

  1、电池(1、2、5、7)电线、小灯泡等。

  2、一些以电池为能源的物品,如电动玩具,手电、钟表等。

  3、幼儿集体作业单,电池的简单图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探究环境,让幼儿认识电池,知道电池有不同型号,它们都有正负极。

  1、为幼儿提供各种以电池为能源玩电动玩具及生活用品,请幼儿自由的玩,通过操作引起幼儿对电池的兴趣。

  教师察看幼儿玩玩具的情况,并请幼儿演示给大家看。

  ☆ 师:你的玩具能干什么?

  ☆ 师:为什么会动?(唱歌或发光)

  ☆ 师: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请幼儿感知,回答。通过提问使幼儿了解电池的用途。

  教师小结:电池可以向外供电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请幼儿把电池取出来,观察、发现并描述电池。

  ☆师:电池的两头是一样的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突起,另一头都是平的。有小突起的一头有一个“+”的图案,另一头平平的,有一个“—”的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的这边是正极;“—”的这边呢,我们叫它负极。请小朋友找找看手中的'电池的正负极。

  认识电池的“+”“—”标记,

  3、请幼儿将自己的电池与同伴的电池进行比较,发现电池的型号不一样1号、2号、5号、7号。

  教师出示电池图卡进行小结:电池都有正负极。

  二、通过用电线连接一节电池和小灯泡,让小灯泡亮起来,使幼儿知道正确的连接方法。

  1、教师出示电线连接灯泡和电池的图示,讲解连接的方法,并示范连接。

  2、幼儿动手操作,用一节电池连接小灯泡和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三、探索两节电池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亮起来方法。

  1、教师启发幼儿积极地思考并用手中的电池进行操作:

  1、☆师: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怎样将两节电池连起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呢?怎么连接呢?

  幼儿感知回答,待幼儿说出一种连接的方法,教师出示相应的连接的图卡。直到幼儿将三种连接方法都说出来。

  2、☆师:请小朋友先猜想一下,三种连接方法,哪一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师将幼儿猜想的结果纪录在作业单上。

  3、请幼儿自己试一试,或合作来试试!哪一种情况的连接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4、教师为操作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请做的正确的小朋友演示同伴看。

  5、请幼儿将自己的试验结论,并用黄色小灯泡图卡表示在作业单上。

  四、对幼儿环保方面的教育。

  ☆师:电池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这样多,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电池能一直使用下去吗?

  ☆师:用完的废旧电池我们怎么处理它们呢?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如果让废旧的电池混入一般垃圾,不做很好的回收与处理的话,危害是很大的,乱扔废旧电池造成环境的污染。

  废旧的电池不能乱丢,请你想一个好办法?

  教师出示废旧电池回收箱,引导幼儿收集家里的废旧电池。活动自然结束。

  环境创设:

  设立电池回收箱,请幼儿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放到回收箱里。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

  区域活动:

  科学区里增添了多种连接的材料(铁丝、铜丝、铅丝等)让幼儿尝试还有什么材料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也可让幼儿尝试将更多的电池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朋友可以在我们的科学区里继续探索。

  家园共育:

  家长可指导孩子尝试安装电池,并指导孩子认准两级正确连接。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3-08

中班科学教案11-06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3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9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04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