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5 13:54: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9篇(必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9篇(必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小百科:青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纸的折叠方式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丰富幼儿对力的感性经验。

  教学准备

  相同大小的纸、塑料小兔若干、两块高矮相同的积木,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纸折叠越多越能承受压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演示法、探索操作法;实物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问题

  师:“我请小朋友看徐老师做一个有趣实验。”

  教师把一张纸架在两块积木上,先让孩子猜想往上面放塑料小兔,纸会不会掉下来,然后往纸上放塑料小兔,请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幼儿观察教师实验,并猜测纸上放小兔会不会掉下来。

  二、得出让纸结实的办法

  1、请幼儿想想怎样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能承受小兔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使这张纸桥变得更结实?我请小朋友说一说。”

  2、尝试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式实验,验证哪种折法承受的重量最大。

  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方法,并说说为什么自己会这样想。

  以幼儿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幼儿探索怎样折纸桥可以使纸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验证猜测结果。

  师:“现在,我们想了好多办法,我要请你们来试一试,用纸来折一折结实的小桥。我要求,每个小朋友折的要和你的.小伙伴折的不一样,我们要动动脑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两两讨论一下自己想怎样折,然后操作

  幼儿一边操作,教师引导“试试看把纸折成拱形的会不会增加桥的承受力”、“有没有小朋友折成瓦楞的形状”。

  教师有目的的要求小组幼儿折的方式不要全部一样,也有利于幼儿比教。通过自己动手,观察比较的方式自己来得出结论,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养成。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要求给动物进行分类并在相应的表格中画出动物。

  2、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学习。

  3、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4、能将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及老师分享、交流。

  5、感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动物的图书、卡片若干,光碟一盘、每个组一张学习表、一盒彩色笔。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并引出主题动物。

  组织幼儿在准备好的绿草坪上围着老师随意坐下,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跟幼儿聊天。

  提问:(1)你们家里有没有养一些小动物啊?比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鸭什么的?接下来让幼儿自由回答,老师给予鼓励。

  (2)还认识其他的动物吗?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其他动物,并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动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妙的动物吧!好吗?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通过观看碟片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老师同幼儿一起住址观看光碟。看完后向幼儿提出学习要求:给动物找朋友,把条件一致的放在一块儿。接着,向幼儿讲解学习表,学习表共有三种,具体如下: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两条腿的动物、四条腿的动物、会飞的动物、水生动物。

  3、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让幼儿自由分组后利用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告诉幼儿在完成表前自由分组。接着,动脑筋完成表格,但如果遇到困难也要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接着,老师介绍一下所准备的资料如查阅的方式。最后强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表。

  4、让幼儿把自己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分享,老师并给预评价。

  让幼儿把完成的学习表展示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接着,每组上来一个幼儿讲述本组完成的内容、方式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等与同伴分享。在讲述的同时,老师给予评价,评价以鼓励幼儿、欣赏幼儿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

  5、经验提升:

  增强幼儿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此时响起愉快的音乐,并告诉幼儿动物们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们高兴游戏起来了。我真为他们高兴!可令我担心的是,有些坏人专门要捕杀小动物,这样动物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寂寞了,更重要的是还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因为这样,小朋友们一定要开始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使动物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做保护动物的小天使!好吗?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特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收集更多的动物图片,讲述动物的神奇故事,并在美工角和科学角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和探索,随时丰富主题内容。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我园地处农村,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提高幼儿的玩沙技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能积极主动探索沙的多种玩法,掌握一定的玩沙技能。

  3.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沙滩(湿沙、干沙都有)、小铲、模子、树枝、纸板、筛子、小桶、水。

  2.带领幼儿分别在沙路、水泥路上骑童车,体验不同的感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提问: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

  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评: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提问: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

  沙子是什么样的?

  小结: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

  3.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小结: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提问: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

  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小结: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评: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谈话: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

  小结:沙土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评:此环节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二、幼儿自由玩沙,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点心,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往外扣点心时模子离地面的高度。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1)挖土时要细心、耐心。

  (2)及时整修。

  (3)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4.创作沙画:怎样才能使同一种图案在沙里看得最清楚?干沙梳平——干沙压平——湿沙梳平——湿沙压平,分别比较。

  5.鼓励、启发幼儿玩出新花样。

  (评: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

  三、小朋友互评作品,谈谈玩沙的感受,教师表扬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创造性玩沙的幼儿,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带领幼儿观看建筑工人如何利用沙、石子、水泥搅拌成混凝土,知道沙的巨大作用,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2.实验:向装满干沙的玻璃杯内倒水,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制作飞行玩具,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作品。

  2.探究不同纸质和折叠方法对自制飞机飞行的影响,初步尝试探究解决建构、制作和试飞的问题。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2-3中不同纸质的、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活动指导:

  (一)猜谜导入一只大鸟真稀奇,只喝油来不吃米。银光闪闪飞上天,展翅能飞千万里。--飞机(二)探索活动1.教师师范折叠飞机的关键步骤,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2.提出折叠飞机的要求。

  先学习第一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学习第二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用同一种质地的长方形纸按不同折法进行折叠,比较哪种折的飞机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3.幼儿折叠飞机后,自由试飞,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探究,做好观察记录。

  4.幼儿试飞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试飞中的问题,鼓励幼儿通过调整纸张摸出的折叠来解决问题,使飞机飞得更平稳、更远。

  (三)小结1.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制小飞机风飞行比赛。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有趣的根

  一、设计意图:

  幼儿以前见过根,但是幼儿对根的认识不是很全面。本次活动让幼儿自由的探索过程中,寻得快乐,习得知识。非常适合大班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

  二、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杆物的根基本上可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跟有储水、吸水等作用,知道跟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杆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跟)、多种杆物跟若干、各类根雕根制品。

  四、过程:

  (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形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形特征。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对树根的外形特征。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的根长在哪里?

  小结:

  (二)通过尝试,让幼儿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3、&n

  bsp;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储水、吸水、固土)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

  活动延伸:

  制作根制工艺品。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探索获得成功的要领:重心、小心、积木摆放、高矮等

  2、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重点

  幼儿自由探索制作纸桌的方法和使纸桌变稳的方法。

  难点:

  幼儿探索纸桌"稳"的方法,并能用较完成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份A4纸,一份积木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主题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一起来聊一聊桌子,一张桌子有哪两部分组成?

  师:一张桌子由四条桌腿和一个桌面组成!那如果缺一条桌腿会怎样呢?三条腿的桌子你见过吗?它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

  二。幼儿探索,一条腿的纸桌

  (一)(PPT)题目:一条腿的桌子师: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PPT(一条腿的纸桌)。

  这张桌子不是4条腿,也不是3条腿,而是1条腿。(出示两张纸)有难度才需要我们去挑战!让我们的脑筋转一转,只有小手去动动、去试试,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师:请你想一想,这张纸怎样才能做成桌腿呢?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教师提要求,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师:两人一组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你们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参考别人的。请大家轻轻的选一个位子坐下来。(教师个别指导"你用什么方法做成的桌腿")2。教师讲解做纸桌的方法并做记录。

  师:我们继续来聊聊,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成这一条腿的纸桌?注意说方法。

  幼:卷——圆柱体出示PPT幼:折——三棱体、长方体出示PPT师:先折再折——讲解"双层"纸桌的"稳"。出示PPT"稳"

  (三)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接下来我们再一次探索,用积木来做测验,把积木一块块的`放在纸桌上,全部放上去,纸桌不倒,你就成功了。积木倒了,我们重来。这一次要让你的桌腿变的稳,想想有什么方法。

  (四)教师讲解获得成功的要领1、师:你觉得要让纸桌变得稳,可能跟什么有关系?——积木的摆放(交叉摆更集中,找到重心)、积木摆放的数量、纸桌高矮、粗细、小心等等。

  2、师讲解"插"的方法要领。

  三、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在玩的时候要思考、探索,怎样让桌腿更稳。老师昨天在午睡的时候也在思考,后来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你来看一看。(师示范折纸桌)请大家将所有积木都放在老师的积木框里,观察老师所用的方法带着思考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师: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