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19 10:03:4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集合]大班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集合]大班科学教案7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课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现象—在一个容器里加水水位会升高,但是幼儿虽一直能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现象但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经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明白这一物理现象。活动从实际出发加强趣味性,有效刺激每一位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探索、了解事物的欲望和让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这也是针对幼儿这方面知识比较贫乏所提出的。

  思维拓展,通过观察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并对现象展开联想,拓展思维,渗透生活的实际理念,增加幼儿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起合作,激发潜能。本次活动通过幼儿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

  2、通过幼儿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增加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玻璃弹珠、笔、记录卡、水桶等

  活动过程:

  (一)课件引题

  1课件前半段(乌鸦口渴,找到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并讨论怎样喝到水?

  2课件后半段(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3验证并让幼儿认识水位:真的用这样的办法能喝到水吗?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师:有没有发现这个瓶子上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4师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二)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首先引出实验:出示两瓶水(提示幼儿瓶内装水的'多少作比较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两瓶水,请你们看看这两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然后再让幼儿探索。

  1幼儿讨论:它们都想和水桶里的水做朋友,都说:“我跳进水桶里,水位升的肯定比你高!”请小朋友来猜猜看到底谁会赢?

  2教师出示记录表

  (说明实验记录的方法: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的方法,比如说……)

  3幼儿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4教师小结:统计记录表(原来它们俩谁也没赢谁也没输,因为它们水位升到了同种颜色的线上……”)

  (三)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桶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引出实验:出示两瓶水(提示幼儿玻璃瓶的体积大小作比较)然后再让幼儿探索。

  1.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2.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先后依次放入水桶中,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3.小结:统计记录表(大瓶子放人水桶中,水面上升得高)

  (四)活动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钱币,知道人民币元、角的不同计量。

  2、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纸袋分别装有1元、5角、1角,面额可以不同,总数为3元。

  活动过程:

  1、小鬼探宝:

  猜一猜纸袋里装着什么?打开纸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说说钱有什麽用?哪些地方要用钱?”

  2、小鬼当家:

  打开钱袋,数数里面有多少钱?

  同伴之间互相比一比谁的`钱多?纸币与硬币有何不同?(花纹、面值、数量、形状不同)

  3、小鬼购物: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标价为一元;一只萝卜,标价为五角;“如果我要买这两样东西,要付多少钱呢?”

  幼儿从自己的钱币中找出与标价相同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若干张卡片,反复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鸡蛋壳冒泡泡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科的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鸡蛋壳一个,瓷碗一个,筷子一双,白醋一瓶、火柴等。

  三、活动过程。

  1、师:展示一个鸡蛋壳。问小朋友都认识吗?在哪里见的?

  幼:认识,厨房里见的。因为妈妈经常用鸡蛋炒菜。

  2、师:鸡蛋壳有什么用呢?鸡蛋壳放上白醋有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好吗?

  幼:好!大家都在等看下面的现象到底多么神奇呢。

  3、师:先把鸡蛋壳放在碗里,用筷子轻轻捣碎,然后放上少量的`白醋,通性小朋友仔细观察。

  幼:看到有泡泡,越来越多,太好了,天大的的新闻。

  4、师:小朋友想亲自做这个实验吗?

  指导小朋友独立完成。注意安全,由老师用燃着的火柴(http://www。300168。com/)检验。

  5、师:启发小朋友,泡泡就是一种气体。然后划一根火柴,靠近泡泡。让小朋友回答,看到了什么?

  幼:火柴熄灭了。

  6、师:这个实验好玩吗?你获得了那些?

  幼:现象太神奇了,泡泡还能灭火。

  6、师: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具体知识等你们上了初中要详细学习。谁能把这个有趣的实验过程画出来了。也可以让家长在家里作完成这个小实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卡,初步了解卡的用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观察、区别卡的异同点,提高幼儿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点:

  能大胆表述卡的名称、用途

  活动难点:

  比较、区别卡的异同点并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幼儿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卡,了解他们对卡的认识度并根据卡的性能有选择地将收集的卡进行筛选

  材料准备:不同种类的卡(散放在两张长桌上,可供幼儿自由参观)、 做过汉字标记的卡(如:贵宾卡、门卡等,可以粘贴在黑板上)、生活中使用银行卡的一段视频(分别在银行、百货店、超市、药房、书店刷卡购物情景)、5个场景的图片展示板(医院、卡拉ok、小区高楼、飞机场、美容院)2人一只彩笔、一张记录表(一栏记录卡的相同点、一栏记录卡的不同点)

  活动过程:

  一、 我认识的卡--激发对卡的兴趣

  (一)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我们从家里带来的卡,和你的朋友说说你认识的卡?

  (孩子们参观自己带来的卡都很兴奋,在和同伴自由交流中,能主动向同伴介绍并一起辨别卡的名称,如:交通卡、纪念卡、书卡、航空卡。。。。。。)

  (二)重点提问:

  1、生活中的卡可真不少,哪一张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呢?(幼儿:接送卡)

  2、我们每天都有人来接送,那还要接送卡有什么用?(和幼儿共同回忆门卫伯伯检查接送卡的情景,知道接送卡对小朋友的重要性。)

  3、怎么让别人知道你今天用过接受卡?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验证机器上的绿灯是否亮了?一起数数亮灯的人数。

  --小结:是啊,有了接收卡,不认识的人就不能随便进来,还能知道今天一共来了几个人。接送卡可以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可别丢失哦。

  二、我喜欢的卡--了解卡的不同作用

  (一)除了接送卡,生活中还有许多卡我们也经常在用。(出示做过汉字标记的各种卡)

  (二)重点提问:

  1、哪一张你也很喜欢的,为什么?

  --在幼儿说自己喜欢的卡的同时,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讲述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并适时地追问,如:有孩子说:我喜欢贵宾卡,它可以打折。有孩子问:什么是打折?老师追问:打折是什么意思?在幼儿讨论后,让大家知道有了打折卡,付的钱就比原来少。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答疑。

  2、 配对游戏:出示5个场景图片:医院、卡拉ok、小区高楼、飞机场、美容院,请把这5个地方可以用的卡找出来,放到图片中,看看找得对吗?(在模拟场景的运用中,幼儿共同寻找和验证,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卡的作用。)

  3、幼儿操作,说说理由。

  --小结:原来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卡:银行卡、交通卡、会员卡、就诊卡、手机充值卡、游戏卡……这些卡会带给我们方便、带给我们优惠、带给我们安全,还能节约我们的时间。

  三、 观看视频--比较卡的异同

  (一) 重点提问:

  1、 录像里的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卡?(银行卡)她到哪些地方用过这张银行卡,(假日百货、新华书店、华氏大药房、可的超市、银行自动取款机)

  --小结:原来有的卡除了在一个地方用,还可以在许多的地方使用,使用的地点越多说明这张卡的作用就越大)

  2、录像里的老师是怎么用卡的?(在刷卡机上刷一下)所有的卡都是这样用的吗?(幼儿:有的是插进机器里、有的是对着机器照一下用的、有的要输入密码。)

  --小结:原来卡使用的方法不都是一样的。

  (二)重点提问:

  1、找个朋友一起去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这些卡还有哪些是不一样的,又有哪些是相似的?用你能看懂的标记把你们找到的秘密记录在表上。

  2、 幼儿两两结伴组合,观察比较,尝试记录。

  3、 幼儿交流,老师将幼儿发现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不一样的地方:颜色、标记、磁条、签名、数字、装饰。。 相似的地方:都有文字、一样小、硬硬的、数字,在归纳的同时要鼓励会用语言把自己的记录完整表达的幼儿)

  --小结:是啊!发明这些卡的'叔叔阿姨真了不起!小小一张卡就有那么多的学问,只要我们经常多看看,多想想,多比比,就会发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秘密。

  四、设计卡(延伸:大胆想象)

  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卡呢?

  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能结合幼儿的生活、针对幼儿的兴趣特点来设计生成,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城市中卡的兴趣和对卡的探究精神,幼儿也能完整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卡的不同用途。

  活动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开展,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活动的取材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老师能跟随他们的兴趣、跟随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活动,所以师幼互动、生生互动能得以良好体现。既能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畅所欲言,又能把握将个性化的热点问题辐射到全体。

  活动中运用了分辨验证、配对游戏、观看录像、记录异同等多种形式,积极调动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在卡与场景配对过程中,不仅帮助孩子学会用生活经验看懂生活中的标记,并且提升了卡的不同作用。录像中的情景再现,丰富了孩子的视野,生动地表现了"一卡多用"的先进性。通过活动设计,一方面培养幼儿在生活中有求异的精神,另一方面提高了大班幼儿学会观察-归纳-求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感受物体的弹性。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力。

  3、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活动资源:

  1、蹦床、羊角球、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袜子等弹性物品。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饮料瓶等。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待会儿来介绍给大家。

  幼儿操作:播放轻音乐,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请部分幼儿把玩到的玩具介绍给大家)。

  归纳:像气球、皮球、牛皮筋、弹簧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通过录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生活环境中物体的弹性——请幼儿讨论生活中看到过的弹性物品。

  提问:小朋友,除了刚才我们玩过的这些弹性物品,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弹性物品呢?(请幼儿讨论交流)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袜子、弹性纤维、皮肤、头发等。

  幼儿观看录像。

  归纳:弹性物品可有用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它了。

  三、幼儿利用物体的弹性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

  1、提出要求:今天小朋友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2、核心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饮料瓶、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开动脑筋,用弹簧让小动物和饮料瓶跳起来,好吗?(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请幼儿交流自制的玩具的玩法,互相欣赏。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蔬菜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构成。

  2.探索操作让同一蔬菜叶片在不同条件产生的不同现象和不同叶片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叶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3.乐于投入科学活动,体验参与科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棍、一次性纸杯、各种新鲜蔬菜的叶子、萎焉的蔬菜叶若干。大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蔬菜叶片的结构

  1.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青菜叶片,请你们每人选一片菜叶,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叶片上面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2.师提问:你发现叶片摸上去是怎样的?

  3.一看叶片上有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大的叶片,并告诉幼儿菜叶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

  二、探索叶片里面的秘密

  (一)第一次操作同一种菜叶,发现叶汁。

  1.们刚才通过观察发现叶片有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组成的,那你们来猜猜看,叶片里面还会有些什么呢?

  2.回答。

  3.请幼儿操作实验,将新鲜的菜叶放在一次性杯子里用小棒捣碎,发现了什么?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师小结。原来新鲜的蔬菜叶片里藏着许多绿绿的蔬菜汁。

  (二)第二次操作,发现同种菜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1.示萎焉的菜叶,请幼儿说一说,和刚才的叶片和什么不一样?

  2.幼儿再次操作,发现了什么?

  3.幼儿说一说。

  4.师小结。原来萎焉的'蔬菜叶片里没有蔬菜汁,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水分,干枯了。

  (三)第三次操作,发现不同的蔬菜叶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

  1.示各种新鲜的蔬菜的叶片,芹菜、菠菜、青莴笋、紫莴笋、蚕豆,豌豆、白包菜、紫甘蓝等,让幼儿看看、说说、闻闻有什么不一样。

  2.交代操作要求,每人选2种。

  3.儿再次操作,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可以跟同伴进行交流。

  4.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5.示记录纸,把幼儿的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

  6.师进行小结。不同的蔬菜叶片在同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叶汁不同的,因为蔬菜的味道、颜色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叶汁也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的延伸,对蔬菜的叶子产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兴趣

  我们的开心农场里还种植了许多蔬菜,下次我们去收集更多的蔬菜叶片去探究,去发现,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活动点评】

  “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