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2 11:20:5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精选[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脚的样子、脚的形状、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2、找出爬的动作词;

  3、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⑴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⑵ 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⑶ 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⑷ 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需、歉、锯、爽、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

  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具CAI课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的增大分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描写的情景是怎样的?

  (3)大树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4)怎样去朗读?

  (5)大树、男孩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交流,推荐班内汇报。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次会面:少年、成年、成年、老年。

  (l)_(少年)男孩与大树的第一次会面:

  当“孤独”的大树看到小男孩时,他一定是快乐的。当男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后,大树感到很“幸福”,这种幸福源于大树对男孩无私的奉献与爱。只要心爱的朋友高兴了,他就会感到“幸福”。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注意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以及得知男孩面临困扰时的怜爱。

  (2).(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二次会面:

  当“悲伤”的大树见到男孩后,“高兴得颤抖起来”,由“颤抖”可见大树的激动。因为男孩已经“很久很久”没来过了,此时的他依然希望能让男孩“快活快活”,为此他舍弃了自己的树枝,只要心爱的朋友满意了,他就会感到“高兴”。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体会大树见到男孩时的激动,以及能奉献己的树枝,让男孩“满意”的高兴。

  (3).(成人)男孩与大树的第三次会面:

  这一次的会面离上一次“好久好久”,大树却仍很“兴奋”,这种兴奋源于大树对男孩深深的爱与思念。此时的他已经只剩下树干了,他不知自己还能带给男孩怎样的快乐,因而只是“轻轻地”发出邀请,他曾经被男孩拒绝过两次了,他内心深处害怕遭受男孩的再次拒绝。当他得知男孩的愿望后,为了让男孩“快乐”,又毫不犹豫地献己的树干。看到男孩的离开,大树既为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而感到“欣慰”,又为男孩只顾自己,不顾大树的孤独而“难过”。此时的大树,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话想跟男孩说,

  他会说些什么呢?这里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引导学生练笔。

  此时大树的语气已不如开始那样自信、愉悦,而男孩经历了生活中的坎坷也很伤感、失望,在朗读时要注意表现他们不同的心境。

  4.(老年)男孩与大树的第四次会面:

  这次的会面中大树总是在诉说“抱歉”,因为他已经一无所有了,再也不能为“男孩”带来“快乐”了,当“男孩”说己的想法后,他“爽快”地邀请男孩坐下休息,大树的'一片爱心在“爽快”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分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段:

  (1)“树说:‘我没有果子了。’……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进行理解,课文中始终把说话人放在句子的最前面。树说:“我没有……”,他说:“我……不……”。这样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六个句子连续说出来,既能全面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要意图,又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境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出大树因自己一无所有而担心不能再次“给予”的不安;“男孩”因年纪大了而身心疲惫。

  (2)“他坐在树墩上,……他仿佛……看见了树下一个快乐的孩子……”

  与文章开头“男孩爱这棵大树,树感到很快乐”相呼应。是男孩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从“轻轻地抚摸、仿佛看见”这些词,我们感受到此时年老的他心中生出丝丝悔意,在他的心目中,“很高很高”的不仅仅是大树本身,更是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最后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他仿佛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

  (四)升华,加深认识

  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棵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的大树。而长大后的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见面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要”字。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完成对课题的补充:一棵——的大树,或是另起一个标题,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懂得感恩图报。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这文章在奉献与索取、爱与被爱之间,留给读者很深远的遐想空间。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开展以下活动:

  1.讨论:在生活中,谁最像这棵“大树”?(当学生说到父母、大自然时,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人该如何相处。

  2.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人给过我们帮助?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表示感谢。(可以采取写、画、说、做等形式。)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情节摇摆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2、思考并领悟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给予物质帮助之外,还应给予精神关怀这一道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1985年逝世。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他的著作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血、残骸、废墟……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等。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 “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在桥边》。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

  (三)重点研习:赏析细节

  (1)乱数

  思考:怎样乱数?为什么乱数?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周国平)

  (2)不数: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

  思考:为什么此时会不数?

  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思考: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齐读这两段,感受我的心理。)

  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3)漏数: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

  思考: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

  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思考: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思考:姑娘是我的什么?

  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

  思考: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思考:漏数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四)重点研习:理解摇摆

  1、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第三次摇摆在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2、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1)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小说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2)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a)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

  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c)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小结: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呢?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师: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看清目标,我们一路携手同行。在目标的引领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出示预习检测)

  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确,读出感情。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够看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吗?你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把一个“这样”的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呢?接下来,大家进行自主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看看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怀特森是一个( )的老师。

  2. 在这些事件中,“我”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段。

  3. 时间:三分钟

  师:大家学习很投入,一定有很多的收获。让我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分享。(出示合作探究)

  1.怀特森先生是一个( )的老师?

  2.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每组按照4、3、2的顺序进行交流,1号补充并做好记录。

  2、要善于倾听同学发言,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3、时间:3分钟。

  展示汇报:(5分钟)

  (一)、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师:狡黠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老师的本意不是去捉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过吗?既然是‘绝迹’了,那就什么也没留下。我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1)怀特森老师认为我们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没有对老师说的话做认真的考虑,发现其中的疑点。)

  (2)我们再看看怀特森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斯,看看我们该不该起疑心?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

  (引导学生把冰川期绝迹和动物头骨结合起来考虑,体会到在冰川期绝迹的动物留下来的应该是化石而绝不是头骨。)

  师:在这次“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我”眼中的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找到相关语句。(相机出示)

  ……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可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师:读读这些句子,结合上下文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态度的变化:喜欢——吃惊——不满——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会怀疑,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怀疑主义。这也是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小结:一个莫须有的凯蒂旺普斯,让我们懂得了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说的。此时此刻,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出示填空)学生练习填,指名填空。

  看来,大家对这位老师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那么他仅仅是这一节课这样上吗?(出示自主学习)

  1.怀特森老师仅仅这节课这样上吗?还能从哪感受到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他的教育方式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2. 时间:三分钟。

  师:请同桌之间交流你的学习成果。试着练习填空。(出示填空题)

  请大家看看该怎么填。指名说一说。

  相机出示:

  逐渐的,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读出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

  师:你们觉的什么是“新怀疑主义”?

  (引导学生从这一段中感受到怀特森老师教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了我们坚持真理的毅力。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结合下文来谈怀特森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师: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这后三个段落看似多余,能否删去呢?

  生:不能,它是对怀特森老师教育结果的.深入描写。

  师:是呀,这正是文章写作的一大特点,这叫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不从正面描写人物,而是通过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烘云托月的效果,尤其在难于正面描写人物时,侧面描写更有其特殊的功用。(出示金钥匙)

  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怀特森老师,作者不仅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的前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这种通过对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述,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叫侧面描写。希望大家今后在写作中,也学会运用这种写作的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传神。

  二、拓展延伸。

  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在重庆市的一个学校里,也有一位很怪的老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怪老师。(出示拓展阅读)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文后问题。

  三.小结

  孩子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最好年华,要会学习,会质疑,勇于探索,才能成为适应新形势的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这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把两句名言送给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一个这样的老师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词语。

  3.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赞扬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路旁的橡树。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棵橡树什么样?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写这棵橡树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等等。)

  2.听老师简单介绍作者的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四十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五岁起担任一个农村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逝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改革教育,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

  过渡: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写了《路旁的橡树》,内容是什么呢?

  二、打开书,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义查字典。

  理解词语仅供参考。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势)。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未来:现在以后的时间;将来的光景。

  延伸:延长;伸展。

  哨兵:执行警戒任务的士兵的统称。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楔子:插在木器缝里的木片,这里指可以打进地里的木片。

  责备:批评指责。

  沥青: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成胶状,有天然产物,也有分馏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来铺路面,也用做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称柏油。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三、默读课文,思考。

  1.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人们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把不明白的句子用“--”画下来。

  四、小组学习,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同学间互相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五、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1、因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看到了路旁那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都产生了怜爱之心,他们认为这棵橡树非同一般,应该受到保护。于是他们修改了筑路计划,既要修路,又要保住这棵可爱的橡树,因此本应该是一条笔直阔阔的大路,中间却出现了一个马蹄形。从这点可以看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2、坐车过往这里的人根据弯曲的路及路边的树,都能判断出筑路人为了保护这棵树而使道路弯曲,他们体会到了筑路人为树让路的一颗高尚的心。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及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研究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而这篇课文又是写“水”的什么?

  2、浏览课文,交流:本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

  2.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或者是说水缺乏)的句子。

  (2)交流、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感受水的缺乏,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该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哪些句子描写出那里因缺水而过得很苦。

  (2)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着重理解:

  ①“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②“只有在下雨日子里……洗上一回澡。”

  ③“在雨中奔跑踊跃……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呢?)

  (4)学习“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5)朗读体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从哪里地方感受到这儿的“苦”?

  2、交流。重点研究:“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①齐读这句子。②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2、用“▲”标出第四自然段中妈妈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

  3、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是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缺水,而“饿”表现出极度的缺水。)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拓展延伸。

  1、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

  2、简介、交流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3、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珍惜水资源?

  【作业设计】

  1、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7、水

  雨中洗澡 痛快

  水 最珍贵的东西

  一勺水洗澡 舒服

  习作7

  【教学目标】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难点】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关于月夜的插图,布置学生观察月夜景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其中一课时给学生习作)

  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在晴朗的夜空你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小组内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五、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写。

  练习7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4、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部分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安排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句子,看看莹莹写给姑妈的信用词得体吗?问题出在哪?

  (2)通过“一读二思三议四改”的步骤,指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词得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词得体,体现文明与礼貌。读下面的词,你知道它们用在什么场合吗?

  (2)学生读词。

  (3)交流。

  (4)出示《常用客套话》,让学生诵读。

  3.教学第三部分。

  (1)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括号里。

  (2)集体交流,评议。

  (3)总结。

  二、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准韵文”。

  2.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所理解词语的意思。

  4.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三、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大江保卫战》。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此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军旗、军徽”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四、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

  1.审题。

  (1)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略加讲解:为环境保护提建议是用来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维护公共的利益,提建议时应全面考虑。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着提出各自的建议。

  (4)学生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建议。(想一想为什么提这样的建议)

  3.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太阳》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中的一篇常识性文章,介绍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和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由于运用了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因此文章通俗易懂,有较强的说服力.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13个生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认真阅读,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有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启发.

  [教具准备]:

  考虑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因此开课伊始用一段动画片设疑激趣.

  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有关太阳的录像,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一起看一看吧.(播放课件——后羿射日.)

  教师解说: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才不那么热了.

  2,这个故事叫——后羿射日(学生齐答).

  日就是太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后羿射日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想一想,后羿能不能射下太阳 (学生简单回答不能)

  5,小结:要想把原因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得好好读读课文.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质疑:词语光会读不行,还应该读懂意思,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质疑,互相解答,教师注意总结理解词义的方法.

  红色的字是这一课的生字,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哪个字你想给大家提个醒

  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1,小结:生字学得不错,大家一读课文有收获.(指黑板)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呢——后羿为什么射不下太阳.请大家默读课文,拿起笔,找到有关答案随手画下来,为了便于大家随手圈画,我建议你们把书平放在桌子上.(教师巡视)

  2,(几分钟之后)我发现这一会儿功夫,同学们的书上就出现了不少的直线,曲线,看来大家再读书很有收获.说一说你找到的理由吧.

  (此环节让实际是让学生说太阳的三个特点,如果学生一下子说出三个理由,可以直接板书大,热,远,再一个个原因结合课文说具体.)

  学生交流:

  远——(如果学生只说太阳离地球很远,所以射不下太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清楚.)

  (1)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2)指名朗读,评一评,他哪儿读得好 (突出表示数字的词语.)

  (3) 你教大家一招: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字进行说明的好处.)

  (4)小结:这位同学真会读书,他抓住了一亿五千万两千五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读懂了太阳的远,而作者也正是用这些具体的数字,把太阳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说得清清楚楚.用上他教的方法,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指名读.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词语,能读拼写汉字,解释带点字在词中的意思

  2、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定音,给多义字定意

  3、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读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1、 指导书写

  春意盎然 跋山涉水 震耳欲聋 心急如焚

  奋不顾身 身患绝症 迫不及待 赞叹不已

  2、 说说词义

  3、 齐读

  二、 多音字,据词定音

  假jiaˇ(假货) 干gan (饼干)

  jia (假期) gan (干活)凡表事物的主体,能干或做的意思

  调tiao (调皮) 散san (散会)表动作

  diao (调查)表调动分派音调等意 san (松散)表名物状

  三、 一词多意

  1、 出示多意词概念:一词或一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2、 指名读“身”的五种解释,根据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四、 比较句子异同,能按样子写句子

  1、 出示例句,指名读思考:两句话有何不同

  用比喻句更形象、具体、生动

  2、 指导朗读:用上比喻可适当地读快一点、重一些

  3、 尝试练习第一句,独立完成2、3句

  五、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1—4题

  课后小结:习作中的一字多意是比较简单的,可多几个字的练习,提高据词定义的.能力;比喻句要写得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一段话中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能修改病句

  2、复习巩固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能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在一段话中,能正确使用关联词

  1、 关联词的意义及常见的类型

  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表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表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表条件关系:只要……就……如果……就……

  只有……才……无论……都……

  2、 自由读这段话,思考: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意思?一共几句话?

  每句话中前后之间的关系怎样?

  3、 交流,选择

  4、 朗读指导

  二、 修改句子

  1、 复习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符号方法

  病句类型 修改方法 修改符号

  句意不完整 补 └│┘

  意思重复 删

  意思前后矛盾 删 改

  词序颠倒 换

  2、 修改病句

  三、 阅读短文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独立完成问后练习

  四、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5—7题

  课后小结:关联词运用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只有……才……,只要……就……

  修改符号需要好好强调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经典】09-10

【经典】语文教案10-19

语文教案【精选】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