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4 10:37: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

  2.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爱情的深意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教学重、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谨慎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由、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 简介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7岁当小学教师,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他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 学习字词

  繁衍 ( ) 刹那间( ) 忐忑( )( ) 一抔( ) 伫立( )

  勃然大怒( ) 迷惑不解( ) 怒不可遏( )

  四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指导学生读课文,引导他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就课文整体或某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2.老师就学生的感受出示问题:

  大家差不多都有14岁了,有谁问过自己的父母什么是爱情呢?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他们会怎么说呢?

  3.通过学生回答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出自己的家长在做这方面的解释时和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解释的不同,再次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这样解释的好处

  学生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发言

  4.引导学生品读神话故事,深入探讨下边的问题(投影显示)

  (1)上帝来到人间几次?每次来到人间都看到了什么?

  (2)上帝每次的态度都怎么样?

  (3)上帝为什么不能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

  (4)为什么上帝最后一次态度会有不同?你能想想上帝当时在想什么吗?

  (5)“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者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巡回并参与。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5.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下发给学生关于爱情的名言、诗句和一篇关于爱情故事的文章。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教师小结。

  6.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我们正处于青春的花季,而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的责任。所以,还是让我们把青春的情愫暂时藏在心里酝酿,到适当的时候,再来品尝爱情的甘甜吧。

  六.作业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结合课后练习三,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段随笔,也可以是一篇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课前准备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吗?他上夜校学习时,老师曾教他一句话:──谁还记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心里都揣着一颗中国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敏明唱过一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梅花魂》。关于梅花同学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梅花有一种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它也有魂呢?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读14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大像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3、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难点: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2、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总结)

  把问题归类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认读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通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之际理解意思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景色怡人:景色、景致适合人的心意。

  酩酊大醉:形容大醉。

  不虚此行:没有白来;没有白白得来这一次。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指名读。

  三、关于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小组交流、解疑。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3、集体梳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大象醉酒后什么样?画出有关的句子。

  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醉酒的大象有时会乖乖地躲起来睡大觉,有时却会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地四处游荡,甚至会大发 “酒疯”,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体会到:睡大觉、四处游荡是一般情况,到处破坏,惊扰游客是较严重了,所以用甚至。这样表达,清楚明白而且有层次。

  有语气的读读,让大家感受到大象的“醉”

  2、 讨论:大像醉酒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原因说出来

  3、 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说一说。

  五、小结

  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开始心中产生的疑问解决了么?

  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6、大象“醉酒”

  有时睡大觉 有时四处游荡

  甚至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14个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14个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感悟爱护花木,遵守制度。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谈话:美丽的春天到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吧!如果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板书“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找春天,并且要把找到的春天带回教室里,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作业?

  这个问题从学生身边谈起,能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的回答我不会从思想层面评价,只会从句子表达通顺上进行指导。

  2、过渡走进故事:今天我们读的故事中的于老师也给他的学生布置了到大自然去找春天的作业,孩子们他们的作业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穿插 进行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自己拼读音节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学习效果。

  通过小组交流、同桌互相检测学习效果、教师提问,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课文,体会课文隐藏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隐藏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感。

  三、达标训练升华主题

  1、开火车读生字,同桌比赛读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深化重难点的学习。

  2、思考:学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受到文本的启发,懂得爱护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

  四、堂清检测

  设计了给生字注音、造句、思考题,紧扣课堂教学重难点,检测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 删减比较、对比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二、 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 自读全文:

  2、 查生字掌握情况:

  3、 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 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2、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对词语的理解。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1、 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 指名逐段读,想: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3、 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4、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

  2、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提出不懂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针对学生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表达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学习课文的第3、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教师引读、对比朗读等方法,直观感受课文叙述的条理性,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恐龙演化的过程说一说,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讲述的时候,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 1、读一读,填一填:

  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 亿万年前,一种()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⑶ 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⑷ 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⑴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⑵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⑴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⑵ 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绿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