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习俗

时间:2023-12-05 07:06:12 七夕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华]七夕的习俗

七夕的习俗1

  供奉“磨喝乐”

[精华]七夕的习俗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的习俗2

  七夕习俗之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崇尚石青色的融水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

  在广西融水县周边的苗族多数自称为“dabmub”音译“搭姆”,这一类的苗族衣服以黑色为主调,故又别称“黑苗”。其实就是用蓝靛自己染 的石青色布来缝制衣裤,这种布大都是他们自己纺织的,它的色泽与一般的机织布印染有所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为讲究:将织好的白布先蒸一次,然后用蓝靛做染色,一般要五洗、五染、五晒,还要用生鸡蛋清来上两次光。布染好后,必须要把布放在青石板上用木椎把它椎平,一般一件衣服的布要锤打好几天。据说这样是为了让布匹更平整、更结实、更有光亮度。因此在苗家,这种布光泽透亮呈青黑色也称为“亮布”更倍受苗胞崇尚。

  男子平时所穿服饰与其他支系苗族大致相同。苗族服饰五花八门,但在构合上,依旧采取男扣女带的款式。节日盛会,男子穿自制的闪闪发亮的石青色、紫红色的唐装,下穿大裆长裤,束大腰带,头缠石青色长巾,未婚者头巾两头以绿丝线刺绣镶成锯齿形花边,寓意着苗山有常绿不败的茂密森林。衣扣(布扣)有9、13、17粒不等,单数表示还未成亲,偶数表明已有配偶。冬天小腿部裹绑腿。这种民族服饰穿戴起来也很绅士风度,不仅突出了本民族彪悍的特色,而且也十分引人注目。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女子身着无领、无扣,对襟、窄袖外衣,领边、衣襟、衣脚、袖口均镶有苗锦花边或丝线绣有花草鱼虫、蜂蝶禽兽各色花边。赏心悦目,显得熠熠生辉。两片衣襟可交叉系紧,也可放开不系。衣内帖身挂一块上宽下尖的菱形胸围兜,胸围上头胸部绣花以山水风光、鸳鸯、万字、福字、寿字、双喜字等为主题,其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下身穿黑色亮布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裙摆过膝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走起路来,闪闪发亮,分外耀眼夺目。小腿上套有脚套,腿套下端镶花边,在上端膝下6—7厘米处用一条一寸五宽的彩绸带打结系紧上端,绸带的两端平行垂于小腿外侧,十分漂亮。妇女一般不扎头巾,盘头挽髻于头左侧,插上一把木梳(有的在后脑也插簪)。它们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制作简单,朴素大方,着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盛装艳丽豪华,制作考究。盛装的服饰一般都要有各种挑花和刺绣,穿戴的时候还要配戴种种银饰:银角、银花、银簪、银发夹、银梳、银耳环、银坠子、银项圈、项链、胸牌以及各种银片、银扣、银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阳光照耀下银光摇曳,姑娘楚楚动人,显得全身珠光宝气,别有风韵。现如今要制作一套完整的华丽盛装,它的成本大概三、四千元左右。

  每逢节庆、赶坡会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苗族姑娘就会身着色彩艳丽的衣服聚集而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头上插各种银簪,戴银冠,银冠上有银雀、银蝶、银花、银针、银珠,佩带着各种各样银光闪闪亮丽的首饰,有的还将银子打制成牛角形戴在头上。有的妇女在头髻上插上各种山花,显得十分醒目和迷人。踏着悠扬美妙的芦笙曲翩翩起舞,宛若天仙……

  七夕的民间习俗

  七夕节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寸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姑娘们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七夕节的夜晚妇女们往往要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源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也称这一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七夕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只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以习之。”

  由于古时女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夕,她们都会向织女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一词的来源。

  七夕节的名称来源

  七夕节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七夕习俗之穿针乞巧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的习俗3

  巧人:

  据说我国有些地区的民间糕点铺,在七夕时常做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夫妻肺片: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四川省成都市,有一对摆小摊的郭氏夫妇,他们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供不应求。常来光顾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妇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这道闻名于世的四川凉菜就由此而来。

  老婆饼:

  传说,以前有对夫妇十分恩爱,但家中一贫如洗。由于老父病重,无钱医治,妻子不得已被卖入地主家,挣钱给家翁治病。丈夫苦心钻研,终于研制出一道味道奇好的饼,最终通过卖饼赚钱赎回了妻子,一家人重享天伦之乐。后来,人们便将这种饼称作“老婆饼”。

  巧果和花瓜:

  七夕应节美食中,以巧果和花瓜最为常见,其中又以巧果最为有名。据说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大致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晾凉,再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可。据说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而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雕刻图案,即称为“花瓜”。

  七夕的主要活动

  山东。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陈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东。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七夕的习俗4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生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民间如何过七夕?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男生乞文,女生乞巧

  有一种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现在也有人玩,他说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还有一种下雨了,是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七夕的习俗5

  1、拜月:

  七夕兰夜,拜月前先沐浴。树液洗发恐怕现在不大容易,毕竟切树皮萃树液要被视为环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采几片树叶放入浴汤中就可以了。沐浴毕,换上轻盈的夏季盛装,推荐民族传统服装汉服,轻盈的纱质裙衫比较符合祭月的气氛。最好姐妹几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时令水果、七夕巧果等,焚香袅袅,轻衫飘飞,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2、乞巧会:

  穿针应巧最传统的乞巧活动是穿巧针。古时的巧针一般是多孔针,而现在还有待商业开发。现在可将七枚针合并在一起,一次穿过就算胜利。

  喜蛛验巧各人将自己准备的小蜘蛛一只(鉴于晚上抓不太容易,建议事先准备)放在盒子里,一边盖上盖,一边念: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等第二天观看织网情形。如果又圆又密就是巧兆啦。注意:记得将可怜的小蜘蛛及时放生。

  3 、七夕娱俗:

  染指甲:对于女孩子,可以动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凤仙花染出的丹蔻不仅环保,也要比有机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方法很简单:准备一些明矾,细细研磨成粉末,与捣碎成泥的凤仙花瓣和在一起,敷在指甲上,用布条固定裹好,2天左右就可以了,其间可换敷几次,也让指头透透气。

  做泥塑:作为对先人风俗的'承袭,做磨喝乐泥偶自然是经典的七夕节物手工。节日的休闲不必总是寄托于商业购买,自己动手学泥塑工艺,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娱乐活动。磨喝乐是佛教护法神的一种,查其貌塑其形,顺带还学习了佛教知识,何乐而不为?自然,泥塑人偶皆为七夕玩具,造型空间本就没有边缘,自己做,和爱人一起做,手把手带小孩子做,泥巴弄到了脸上,快乐留在了心里。商业者也可以开发,让更多更丰富的七夕节日人偶玩具回到我们的街市,回到我们的心中。

  4 、姐妹盟:

  古时流传有凑齐七位姐妹在月下义结金兰的习俗。据说这天夜里结盟的姐妹会友谊长久。

  5 、情人节: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上元的灯海,七夕的星夜,都是女孩子难释的情怀和记忆。柳永词,七夕景。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七夕是天下有情人的节日,GGMM们,该怎么过节还用说吗?嗯,不过,我还是多嘴推荐一番:树液洗发、花草染甲,自然更加浪漫温馨。

七夕的习俗6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

  1、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穿针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3、投针验巧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为“鸳鸯水”是“阴阳水”)。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4、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夕节的其他叫法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种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着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七夕不同类型的女生送花攻略

  热情、朝气、奔放型——红玫瑰

  如果你的女友充满朝气,热情大方,活力自信,因此在选择玫瑰时,应选择同样代表着热情似火的红玫瑰,无需更多甜言蜜语,相信你的女友在收到礼物的时候,一定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你们的爱情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客观、理智型——香槟玫瑰、白玫瑰

  如果你的女友性格沉稳,七夕节送什么花好?代表沉稳的香槟玫瑰和代表庄重的白玫瑰是送给这类女孩最好的礼物,香槟色是素雅的颜色,象征着深沉与包容,同时还具有一种神秘的气息,白色是云朵的颜色,象征纯洁与端庄,二者的结合组成玫瑰花束,一定会让你的她更加坚信对你的爱!

  腼腆、内秀型——粉色玫瑰

  这类女孩往往温柔、体贴、但有些腼腆害羞。有些比较敏感,容易情绪化。因此,代表温柔纯洁的粉色玫瑰,自然成了赠送这类女孩最佳选择。粉色的淡雅能够比较好的突显女性的温柔与妩媚,也能彰显你对他的爱护关怀,不用犹豫,当这束粉色玫瑰出现在她的面前,再腼腆的她也会投入到你的怀抱。

  唯美主义型——紫色玫瑰

  这类女孩比较爱挑剔,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她都会不安心。七夕节送什么花好?面对这样的心上人,你是不是有点惶恐呢?那么,送给她很独特的玫瑰吧!紫色代表了高贵与典雅,尊贵而又独特的个性,幽然的紫色并不是暗淡的表现,紫色的玫瑰能让你得心上人感到满足和宽慰!还等什么,赶紧满足挑剔的她吧!

  花的浪漫芬芳,是每一个情人节都不能少的表白。就算手握珍贵钻戒,也万不能缺一束爱之花束,七夕节送什么花好?一束花一束玫瑰就能让手握钻戒的爱,效果增倍,情意增倍。所以准备好你的七夕情人节~

七夕的习俗7

  日本七夕节的习俗

  1、七夕人偶

  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新泻、山梨等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就会做一些人偶挂在自己的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漂亮的和服”、“能够将孩子顺利的抚养成人”,有的地方还有代表“将和服借给牛郎和织女”的意义。

  2、吃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3、吃挂面

  平安时代的书籍中记载“七夕吃挂面大病不生”,从很久以前开始,皇宫里就有七夕吃挂面的风俗。之后这个风俗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热的夏天,挂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对预防食欲不振和夏日厌倦症很有功效。

  4、七夕纸衣

  在仙台、京都等很多地方,七夕纸衣被当作驱除不详的方法。继承古代人,为了能够避免在7月,这个马上就要迎来丰收的季节,碰到一些大自然所带来的灾难,人们一直延续着用纸衣来乞求风调雨顺。

  5、挂竹子

  在民间,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小竹子上,然后把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里,并将供品一起摆上,以许愿少女的手工艺技术能提高得像织女一样好。七夕时的小竹子装饰得像夏季的圣诞树。七夕结束后,把这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到河里,意味着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6、纸笺挂桥上

  有些地方的居民习惯把纸笺挂在桥上。在靠海的地方,人们通常在7月7日天未亮时,把写有心愿的纸笺扔到海里。日本各地在七夕节期间还要悬挂彩球等饰品,一些地方还将祈雨、驱虫等仪式融入七夕节活动,北海道地区每年公历8月7日例行的“讨蜡烛”活动更是别具特色。这一天,孩子们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嘴里唱着“蜡烛拿出来,拿出来,不拿出来就挠你痒痒,咬住不松口”之类的歌谣,到附近人家讨蜡烛或者糕点。

  7、七夕许愿

  七夕这天,很多年轻男女结伴来到寺庙游玩,顺便在寺内的七夕许愿树上许下自己的“七夕愿望”。为了营造七夕气氛,寺庙方特意用无数盏小白灯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许愿树旁的棚架上,营造出一种“天河”的感觉。有情男女到此许愿,犹如牛郎织女在银河中相会,此情此景十分浪漫。仔细查看许愿纸上的各式“愿望”,大部分是“世界和平”、“健康长寿”、“与某君永不分离”之类的美好愿望。

  8、粘米点心

  日本的七夕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人们会购买粘米做成小点心来吃。可能是希望通过粘的东西,让鹊桥结实些,为了避免影响安定团结,也要粘住鸟们的嘴巴。

  9、庆祝收获的活动

  在日本,七夕还含有“耕种的收获节”的意味,据说那天会举办一些庆祝黄瓜、茄子、茗荷等农作物平安结果、感谢上苍恩赐顺利收获的活动。

  10、七夕祭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日本七夕节的来历

  日本的七夕节起源于奈良时代。在古时候的日本,七夕节的活动与中国大致相同,基本上做些跟织造物有关什么的活动。现在日本七夕节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在长条纸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扎在竹叶上。这个有日本特色的七夕节庆祝活动起源于江户时代。通常,传统的长纸条有五种颜色,分别是,红绿黄白黑。现在其他的颜色也参与了进来,也出现了粉红色啊,蓝色之类的。

  但是,明治时代以后,日本就不再使用旧历了。所以现在的七夕,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都采用公历的7月7日,特别的地方还是能看到用农历的7月初7作为七夕之日的。这其中当属仙台的'七夕节庆典活动最有名。装饰物很大,也有大型的公众表演。他所采用的农历的7月初7的庆祝方式与其他地区不同。来自日本各地的大量的观光客都会去仙台。

  日本七夕节活动

  日本大多数七夕祭都会在阳历7月7日前后举行,然而京都则很好地保留了中国农历七夕的传统,七夕祭活动大抵都是在农历7月初7前后,很好地避过了绵绵不断的梅雨期。

  京都七夕祭分为两大会场——鸭川会场与堀川会场,除了各种传统老店的表演与舞台展示,最具看点的是晚上7点-9点半之间的各种点灯与灯光演出。

  鸭川会场

  日期8月6日~12日

  点灯时间19点~21点30分

  地点鸭川河滩(佛光寺通~御池通)周边

  鸭川是穿行京都市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中“五条-祗园(四条)-三条”这一区域更是京都老城区观光的精华。而七夕祭的鸭川会场就坐落在从四条大桥沿鸭川左岸北上过三条大桥再到御池大桥的这一段,全长约八百米。

七夕的习俗8

  今天8月25日,是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为七巧节、女儿节,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晚上,晚上古称:“夕”,七夕节得名由此而来。

  古代天帝的孙女叫织女,她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日复一日,时间一长织女就厌烦了这枯燥的生活,于是瞒过天兵天将来到人间游玩,过程中她发现河西的.牛郎为人正直乃正人君子,于是便嫁给了他,从此他们你耕田我织布,我挑水你浇园,一起耕田种地,盖造房屋,还生了两个孩子,生活非常温馨。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发现了织女私自下凡种种不是,成何体统?于是派人把织女捉了回来,牛郎也追了上来,眼看就要追上了时,王母娘娘立马画了一条天河,牛郎便不停向外舀水,王母娘娘只好让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见一次面,这时一群喜鹊飞了过来搭成一座桥让他们通行。这条河就是银河,这座桥就是鹊桥,这个故事也就变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起源于远古,普及于西汉,流行于明朝,也有许多关于它的诗,如刘威的《七夕》:“鸟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七夕节有许多特色习俗,如: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中用水侵泡,使其发芽,待到芽长两寸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采”。

  在七夕这一天,我不但看书了解更多七夕习俗,还顺利通过滑板初级考试,天上的牛郎、织女也应该像我一样开心吧!

七夕的习俗9

  七夕的习俗:投针验巧介绍

  “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直到明清时期,女孩仍都爱用针乞巧。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如何“投针验巧”:

  就是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水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状物质。这时候拿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浮在膜状物质上,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针影如果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南朝七夕穿针系在月下行之,后代的浮针、投针也有在月光下进行的,但似乎有演变为日午行之,就太阳光的投影观察的趋势。早先的月下穿针,尚有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可说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因此而得“巧”,颇为“实至名归”。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近似占卜的`行为,完全靠运气来判定是否得“巧”,游戏的意味更浓厚,也难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会因此而患得患失。

  “丢巧针”风俗:

  “丢巧针”的风俗各地都有,尽管玩法有异,但所要实现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即乞到巧,这种“针游戏”也称“卜巧”。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龄女孩更是乐此不疲。为何?其实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七夕的习俗10

  20xx七夕是20xx年8月28日,七夕是中国的浪漫情人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1.乞巧活动。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拜织女。

  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在瓶子里插上鲜花和束红纸,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就可以向织女星默祷,默念自己的心事。拜织女的少女们都要斋戒一天,沐浴停当。

  3.染指甲。

  说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而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4.妇女洗发。

  平时洗头发是很平凡的事情,那么在七夕这天妇女洗发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呢?传说在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的习俗11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民间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应节食品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62]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七夕的习俗12

  龙湾舅舅给外甥送巧食

  七夕节,当地一般是舅舅给外甥送礼,包括米饼、九层糕、巧食等物品。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在七夕前几天就开始忙开了,磨米粉,制作这些送礼的点心,一些大户人家也会从糕饼店直接购买。

  不过,在龙湾一带,当地人将巧食改称为“巧舌”(如市区称鸭舌),因为“食”字的本地话谐音折本的“折”(舌),反倒是“舌”字在本地话中和“赚”是同音。这和当地人重商的文化有密切关系,尤其在永嘉场一带(永强旧称)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人家还会将脸盆里装满水,放在瓦背上,第二天早上拿下来洗手洗眼睛,表示洗了以后会眼明手快。

  孩子们则会在天井铺上竹板床,一边听长辈给他们指认天河、牛郎星、织女星,一边等着看牛郎织女相会,不过常常等着等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就十分懊恼,互相发誓明年一定得坚持不睡觉,观赏这一奇景,十分有意思。

  乐清

  七月七,送巧人儿

  乐清有“七月七,送巧人儿”的习俗,也是一个长辈给晚辈送礼的节日。

  以前,我曾经听说清末时期,乐清本地有很多大户人家的'小姐到了七夕晚上,会用彩线穿针乞巧的。不过,普通人家一般就是在七夕晚上,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道坦里,教孩子念一些和七夕相关的儿歌,如“天上星、亮晶晶;七月七,巧人(方言音‘能’)大家分。巧人分成双。园里种株瓜;糍麻少,分阿嫂,糍麻多,分阿大(音‘豆’)。园里种株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泰顺

  七夕拜马仙

  每年七月初七,泰顺家家户户都会组织年轻人祭祀马仙。马仙是从丽水一带传来的,也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氏三显真仙娘娘等。据民间传说和《景宁县志》记载,马仙原本是丽水市(古称处州)景宁县鸬鹚乡人,因其孝顺父母,受到朝廷(唐代)敕封,为“唐孝妇”,人们于此建马天仙殿,作为求子的地方。

  七夕清晨五六点,祭祀的人就带着祭品去马仙宫,除了传统的香烛外,还要带上时令水果、鱼鲞、鸡蛋、肉、茶叶、酒等物品,最重要的是要带上一种叫“明尖”的年糕制品,这种用米粉制成的糕点原来是做成小人状的,现在会做成圆锥体、鹤形等各种形状,一般会带上三五个,但也有人家特意做个特大的年糕,这种年糕制作不易,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开裂,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七夕求巧的寓意。

  马仙宫还会有社戏表演,意思是“请神看戏”,通常会演一个早上。中午,祭祀结束后,大家将祭品带回家分给孩子们吃,求个吉祥如意,女孩子们还会求心灵手巧。有去祭祀的人家还会请客人到家里来吃祭品。

  泰顺的孩子对周时,还会在孩子的手上系上红绳,男孩系左手,女孩系右手,当地称为“绑蹄”,到第二年七夕节当天,再将红绳取下,主要就是希望小孩子的手以后能拿笔稳一点,做事手巧一点。

  瑞安、文成等地

  另外,瑞安、文成等地,会吃一种形状、大小和手指类似的面点。瑞安当地一般用米粉拌上红豆,制作成手指般大小,蒸熟食用,以求“手巧”;而文成则是在面点里加上薄荷等,夏天吃起来,有种凉凉的感觉。当地也把这些面点称为“巧食”。

七夕的习俗13

  七夕为什么要染指甲?

  七夕染指甲的这个习俗,是在我国西南一带流传的,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这个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传说蛇见了凤仙花害怕,以之染指甲可辟邪。

  用花草染指甲的这个传统风俗,是这些地方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当然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民间传闻在七夕这天染红指甲,干活时就会更利落,于是女人们就将凤仙花捣成汁,染红指甲。

  七夕当日,未出嫁的女孩用凤仙花、月季花染红指甲,互相比美,并十分珍惜染好的指甲。有老人认为,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可使手指不缩筋。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在做女红时,双手更美观、更健康。

  凤仙花是女人花。有诗赞道:“此花已有神仙福,愿在佳人指上香。”“金凤花开最鲜艳,佳人染得指头丹。”凤仙花是一种极易种植的花卉,有红、白两色。初夏至深秋,次第开放。这种不怎么起眼的草本小花,却受到历朝历代年轻女子的喜爱。因为用它来染指甲,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妩媚靓丽。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传:取凤仙花瓣和明矾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取少量覆于指甲盖,先用透气的树叶包裹,再以棉线包扎。翌日拆开,指甲便是红色。

  凤仙花是一种中草药,对手足指甲有着治疗和保健的奇效。花汁有杀霉菌、癣菌的功能,可治疗顽固的甲癣、灰指甲等病症。

  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

  材料准备:凤仙花瓣(大红色、紫红的最好;粉红、白色的颜色浅,不建议使用),茼麻叶子(也可用其它叶子,如心形的豆角叶等,宽大柔软坚韧即可;塑料袋也行,不过不太透气),线绳,明矾或盐(不建议用明矾,对身体有害)。

  做法:

  1、在凤仙花瓣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可以根据需要放入少量的明矾,过多明矾会让染出来的颜色过深,不好看,把上述材料捣烂然后放置半天,蒸发掉一部分的水分。

  2、使用刷子或者其他辅助工具蘸取适量步骤1的材料,把它均匀地涂抹在指甲上,把指甲盖住就好。

  3、覆盖好“指甲油”后,用叶子把指尖包裹起来,像包粽子那样用绳子缠好,等待五个小时就可以基本上色了。当然如果你想效果更好可以包久一点。

  指甲花染指甲小TIPS:觉得一次效果不好的话可以重复染指甲一边,另外捣好的花瓣是可以放到冰箱中保存的。在染指甲的过程中,难免会让指甲的周围也染上颜色,大家也不需要担心,只要多系几次手,过几天就能够恢复正常的颜色了。

  对于女孩子,可以动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凤仙花染出的丹蔻不仅环保,也要比有机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

七夕的习俗14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七夕的习俗15

  一、2023年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

  民俗专家表示,传说中牛郎织女最初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但“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是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以后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娘娘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

  “七夕”还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民俗专家介绍说,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七夕节在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称之谓女节。现时年轻人,一提到妇女节,只知近代的三月八日妇女节。其实我国早就有专属于妇女的节日,这便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三、七夕节的寓意

  七夕节的寓意是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智慧、勇于创造、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七夕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七夕节意味着男孩女孩可以祈求未知的爱情,恋人可以聚在一起过节,情侣可以在这一天纪念牛郎织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的感情。

  七夕文化中有乞巧、祈福等活动,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等,女孩们乞求天上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四、有关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生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五、七夕节的民间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七夕节最常见的习俗之一,也是女孩子们展示自己手艺的机会。

  穿针乞巧就是在七夕晚上,女孩子们用针线在月光下穿针引线,或者用针线做一些刺绣、编织等工艺品,以示自己的灵巧和巧妙。据说,如果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穿好针线,或者做出漂亮的工艺品,就能得到织女的赐福,成为心目中的`巧女。

  2,喜蛛应巧: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习俗,也是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喜蛛应巧就是在七夕晚上,女孩子们会在屋里放一些小蜘蛛,然后用针线做一些小网状的物品,放在蜘蛛旁边。如果蜘蛛能在网状物品上结网,就说明女孩子很有才华和智慧。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牛郎织女相会时,有一只小蜘蛛为他们结了一张彩虹桥。

  3,投针验巧:这是一个测试女孩子是否灵巧的方法。

  投针验巧就是在七夕晚上,女孩子们会在一盆清水里放一根小草棒或者一根银针,然后看它们是否能浮起来或者沉下去。如果能浮起来或者沉下去,就说明女孩子很灵巧;如果不能,就说明女孩子不够灵巧。

  4,种生求子:这是一个祈求后代的习俗。

  种生求子就是在七夕晚上,已婚的妇女会在院子里种一些小麦、豆类等作物,然后祈祷能生育健康的儿女。这个习俗的寓意是希望后代能像作物一样茁壮成长。

  六、七夕节应该送什么礼物?

  1、口红

  如果你的女朋友平时比较喜欢购买口红,那么在七夕情人节的时候,口红就是理想的选择。女生总是缺一个色号的口红,选择最火的牌子、最火的色号送给最美的她。

  2、香水

  很多女生喜欢香水,如果你的女朋友恰好也喜欢,那就没问题了,选择一款她经常用的或者很喜欢的牌子的香水准没错。

  3、化妆品

  化妆品可以说是每个女生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了,可以买一套,也可以买一套,也可以买几件你认为她需要的送给她,这种刚需的东西,送多少都不会嫌多的。

  4、包包

  俗话说的好,包治百病,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包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个,选一款女朋友喜欢的款式,或者流行的款式都可以。

  5、烛光晚餐+鲜花

  浪漫的情人节怎么能少了烛光晚餐,和爱人一起烛光晚餐是很浪漫的一件事,当然也少不了一束鲜花,相信没有哪个女生能抵挡得住这两种。

  6、项链等首饰

  女生比较爱首饰,不同风格的衣服也会搭配不同的首饰,可以选择一款项链、手链、戒指等等,都是很棒的七夕礼物。

【七夕的习俗】相关文章:

七夕的习俗03-30

广东七夕的习俗04-06

七夕节的习俗08-17

七夕节习俗02-17

七夕节习俗08-22

七夕的习俗15篇03-30

七夕的习俗(15篇)03-30

七夕的习俗精选15篇03-30

七夕有什么习俗04-06

七夕节习俗大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