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2 08:37:1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4篇(精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4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语文教案 篇2

  一、揭示课题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如果你的家乡在江南(出示媒体),那人们便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小桥、流水、人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一景——齐读课题(媒)

  3、江南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媒)在大地母亲身上。水在桥下流,桥在水下连,人在小桥流水之间,那跃然纸上的便是令人神往的江南,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媒)

  4、读好句子,比较“长、常”长—长久,长远,刻骨铭心,连绵不断。(师小结:如果延长语音,就能强调“长”字,如果加重语气,就能读好最字。)

  二、感悟课文内容

  (一)桥多(学习第1、2节)

  1、家乡的桥又多又美,指板书——多到什么程度呢?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桥多是因为小河多。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的身上。)小河长,小桥多。桥不但连接着——(一个……村庄),还连接着——(一户……人家),步行从桥上过,举个例子,如果——(提个……才怪哩!)小船从桥下过,打个比方,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相当于绕学校操场一周就有一座桥。怪不得外婆的故事——(足足……船)

  2、家乡的桥这么多,怪不得作者要——(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二)桥美

  过渡:家乡的桥不但多,而且还很美呢!

  1、自读第4、5节,完成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的填空。

  2、作者写桥的造型美,用哪一个词语概括?——千姿百态。

  3、引读:课文中一详一略介绍了两种桥,分别是——(过户桥和单拱桥)。对!过户桥简单到什么程度——(一块……连起来)。这就是简约美!作者详写的是——(最漂亮……石柱上)

  4、练习说话:这句话再读两遍,用“我觉得单拱桥气派是因为()”的句式来说说。

  5、读出这句句子的气派美。(两人读,男生读)注意:读出“雄赳赳”“缀”。

  6、晚上的单拱桥又是一番滋味。女生读(夜里……家呢!)

  7、老师的故乡也在江南,我最喜欢的就是桥洞及其倒影了!看看,像什么?(指媒体)——(一轮圆月)

  8、(音乐)师读后生读: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

  9、引读第三节: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一轮圆月,桥负上弦月,水怀下弦月。天上一月,一半是江南的桥,一半是江南的水。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感情朗读,师注意手势引导)

  10、(师可与生一起读)桥身是静的,桥上的石狮是静的;而桥的倒影却在水波中荡漾,加上穿梭的小船,这一静一动,便使凝固的桥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师:我们都陶醉了,难怪作者——(3、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三)名称美

  1、家乡的小桥,不但造型美,名称也美极了!出示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永宁桥……

  (1)(问省略了什么——其它桥的名称。请学生说说桥名)

  (2)跟着老师有节奏的读(师拍手),问从读中你了解了什么?

  (桥多)

  (3)师小结:是啊,用顿号连接并列词语的句式往往能说说事物多的特点。

  (4)桥的名称多,名称的来源也各不相同。指板书读,有的来源于——小组读出示的话,问有几个分句(三),用什么符号隔开?(分号)分好的.用法:(媒体)老师在这了把千岁桥的名称来源也写进去了。千万注意的是:改标点,句号改成分号。这是课后作业,根据永宁桥的资料,补写一句。

  (5)分小组读好这一长句,一组读一个分号,读出句子的韵味。

  (6)读王维的诗。

  2、字体

  家乡小桥桥名来源不一,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媒体)或篆或隶或楷或草,篆书刚劲雄健,隶书沉稳大方,楷书飘逸潇洒,草书狂野豪放,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几分情趣。

  (1)出示媒体不同字体

  (2)读好四个词语,句子。

  (3)读媒体江南的桥与中国书法文化相衬相印,于是——桥不仅是沟通彼此的交通,骨子里似乎更传承了江南的文化。

  (4)怪不得作者发出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作者对家乡的桥长相忆,不仅忆它的造型美,名称美,而且家乡的桥盛满了作者童年的回忆。

  (1)完成填空2

  (2)老师给大家一个词语:小憩

  (3)这节也是采用分号的句式,大家分组读。音乐响起

  (4)作了什么梦呢?虽然没有告诉我们,把梦补充完整,填空3

  4、江南的桥在不同季节不同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美。(男女生读)19、自古到今,人们对24桥谈论不一,有人说它是虚构的,有人说确实存在,也有人认为,24本身是桥的名称。但无论怎样,说起江南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跟着老师,轻声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tiáo),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江南,桥为骨,水为肤,荡尽水乡万般柔情,怎不叫人热爱?怎不叫人神往?更何况江南是我的家乡……

  师: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呢!怪不得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的:1、认清这篇“记”的特点,理清这篇“记”的思路。

  2、探究文章的主旨: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为什么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2、作者为何对任君治园植竹之事只用寥寥数语,而对任君的一番话却记之甚详? 小组讨论、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三、拓展迁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比较阅读:龚自珍《病梅馆记》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10课时 口语交际 (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学习过程: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在课代表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第11、12、13课时 写作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1、“形散而神不散”2、写景状物的顺序。 回顾、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准备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可把前面布置的观察笔记整理出来)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成语故事。理解寓言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看书,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掌握两个成语。

  教学难点: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滥竽充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练习朗读

  二、学习《滥竽充数》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试说意思。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语言讲听吗?

  5、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带了什么?

  6、生活中你看过滥竽充数的事例吗?

  7、试背寓言。

  质疑。

  作业:背诵《滥竽充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注释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内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学过程:

  读《狐假虎威》。

  1、默读根据注释理解古文。

  2、小组交流。提出不懂问题

  3、看课件帮助理解内容

  4、指名试说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则寓言讲听吗?

  6、从这则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生活中你看过狐假虎威的事例吗?

  8、试背寓言

  9、想象故事的发展情况,续写

  作业:背诵《狐假虎威》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狐假虎威

  (冒充)(借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