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4 09:56:4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分析朗丹夫妇形象,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3.体会心理分析的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理解作品构思的精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分析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珠宝(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导入示例。前几天我们刚刚学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今天我们要学莫泊桑的另外一个短篇《珠宝》,几乎是一样的题目,能否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是如何编写这个故事的。

  2.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

  3.讨论主人公性格特点。提问(1)你觉得朗丹夫人是一个怎样的女人?画出文中描写评价朗丹夫人的句子。

  (2)在学生对朗丹夫人进行评价后,教师再提问:这些珠宝为什么会变成真的?这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那么,她的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分析清楚。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之后,让学生详细研读朗丹先生确定珠宝是真的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画出能够表现他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句子。通过分析心理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

  (3)作者对朗丹夫妇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4)这篇文章中,哪个人物是作者主要的批判对象?

  (5)朗丹夫人的不忠在前文也隐约透露出,文章中可以找得到吗?

  4.讨论。《珠宝》的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为什么?

  珠宝(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请同学简述《项链》和《珠宝》的情节。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述感受到两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异同点。)

  2.比较探究。

  (1)莫泊桑的这两篇小说,哪一篇的情节构思你更喜欢?哪一篇的人物心理刻画你更欣赏?

  (2)看完这两篇文章,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3)在这两个故事中,一个是失去了钱财,一个是得到了钱财,你觉得谁内心更幸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计这一题,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涉及的图片:比如朗丹夫妇的图像、珠宝的图片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故事的内容,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播放有关的音频、视频。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进入小说情景,从中生发出自己的感受。

  3.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探究及训练任务。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有关的音频、视频。

  2.评析资料

  客观真实的描写,意味深长的讽刺(阮航)

  一

  笔者对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理解,是从著名的《项链》开始的。一般的读者大概亦然。一个贪慕虚荣的少妇为了参加一个豪华宴会,从其朋友贵妇人处借得一条钻石项链赴会,结果却于宴会后丢失,为了赔偿,夫妇两人到处借贷筹款,买回一串酷似原来的项链归还友人,然后节衣缩食,吃尽千辛万苦还债务。十年后,债务居然还清。一天,少妇快乐地走在公园里,碰到当年借首饰的友人,才得知原来她借的项链是假造的人造金钻!如此的结局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而亦有一定可信度,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然而,笔者认为,《项链》并非作者的最上乘之作,而《珠宝》(或译《首饰》)当置于莫泊桑“最好的短篇”之列。这篇和《项链》甚为酷似的故事也与首饰有关。

  中产阶级贤淑的朗丹太太有两种嗜好为丈夫所不满,一是爱看戏,二是爱假珠宝。一个冬天的晚上她看戏回来受了冻,害了肺炎,一个星期后便去世了。拙于理财的朗丹先生“捉襟见肘,陷于窘困之中,情急之余,打定主意变卖东西,换点法郎来过日子。他首先想的是妻子的那些叫他生气的假首饰,决定卖掉她似乎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那假东西做工还考究,估计可以值七八个法郎。怎知假首饰拿到珠宝店估价,竟发现是真首饰,朗丹惊得愣住了。当他把首饰拿到另一家店时,店主认出这首饰是他们店里卖出去的。经过询问,查账簿,这是件真首饰确凿无疑。朗丹先生惊讶得简真要发疯,以至于回家时几次走错路,最后竟昏倒在地。幸有过路人把他抬进药房里,醒后送他回家,伤心、疲乏似一击击重锤,使他昏睡至第二天。他无法再工作,权衡再三,再度走入首饰店,卖了那串大项链,并将妻子留下的珠宝(几乎全都是这店卖出的)全部卖给这家店;辞了职并告诉科长。说他继承了一笔五十万法郎的遗产,同时向同事宣布他未来的计划,晚上和几个妓女混了一夜。半年后他再婚,继室是个淑德女人,但臭脾气让他苦不堪言。

  表面看来,这是一篇乏味而平铺直叙的小说(除了假首饰变成真珠宝的惊奇之外,其他便见惯不怪)。但是,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细细阅读的话,读者可以发现所谓简单的事件不尽如此单纯。

  正如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所说的:“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在作品中,莫泊桑为主人公的生活和行为,留下了最多的空隙与空白,可以让读者用联想来补充,用思索来完成创作,并使读者仔细地玩味其中的丰富底蕴,去思索复杂的人生。

  【教学总结】

  《珠宝》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它在内容上属于“人生况味”的主题,但在形式上是属于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本单元第二篇莫泊桑小说,在一册书中一个单元中这么密集的选编莫泊桑小说,主编的意图是不难揣摩,《珠宝》所承载教学价值是用来与《项链》作比较,从而进一步理解《项链》所表演“人生况味”的主题,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一主题内容,形式,具体说就是《珠宝》的艺术手法,所以,我通过反复思考,把目标有传统意义上解读小说情节,任务,环境而改为解读小说的艺术手法。这篇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人物形象学生也会读而自明,而作者借以表现人物形象艺术手法都是值得咀嚼品位的,那就是莫泊桑小说讽刺,批评的艺术.再者,如果本篇小说仅反停留在对故事本身的理解上.那就失去了语文课所承载的任务了,我所理解的语文学习,是学习经典文本承载或表现内容形式或者说是技巧.然后用以学生自己表达,课堂上带领学生去探究形式远远比局限于对内容理解更有意义,这样才具有“语文味”.

  教学目标可以单纯些、再单纯些。文本教学价值肯定不是单一的,及即使们选择好了“教什么”,它的意义也并不是单一的,面对“丰富”“选择”的价值式意义,我们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或者说更拿什么重点奉献给学生,这是我们面对文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有一段话说的好:“语文教育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育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课上得单纯一些.其实就是头绪简化,目标单纯。越单纯越容易走的深入,解得深刻,所以,我把教学《珠宝》的目标单纯的定位:“探讨《珠宝》中讽刺与批评的艺术,”就是想内容集中一些。重点突出一些,而不是你花了半天说来说去,我其实早懂了,我真正需要你帮助的,反而得不到。

  教学设计要深入浅出,别吓着学生。教学设计可以以活动或问题,形式出现,但是学生可以轻松走进文本,通过对文本揣摩,师生交流达到深刻解读,用《珠宝》的文图设计是简单的,比如,在探讨讽刺艺术的时候,我仅仅问学生:“朗丹为什么娶了朗丹夫人.你是朗丹。你会说什么?”“你们婚后生活幸福么?”这样的问题,是简单,拿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走进文本寻找答案,而且可以轻松找到,在他们取得成功而沾沾自喜时,一定是自然养成了,这样就不会有学生面对问题时愁眉苦脸的思考或者不知所以的茫然或者害怕被提起表达思考的恐惧了,这样,课堂上也许就不会有绷紧神经了吧?久而久之,语文的学习也不再那么难了吧?

  经典文本,语言朗读,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体现语文味,重要合作,这就告诉我们,内容和形式有时是不分家的,也是分不开的,但因为备课还欠充足,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太差,所以对语言品位尚且不够,留下了许多以遗憾。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能力目标

  1、能感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能感受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情感目标

  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特色,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听课文朗读。

  三、分析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

  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浪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雷锋精神,做诚实、勤劳、关心别人的孩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颂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全诗共五小节,以问答的形式回忆雷锋做好事及孩子们学习雷锋的表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听歌曲吗?(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生说说为什么把雷锋当成学习的榜样?

  2、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可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你能找到他吗?(出示课题)

  3、认识生字:“雷”“锋”。

  二、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1、课件出示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能准确认读

  (2)、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词后向组员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能顺利的朗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评选出本节课的“小博士”

  (1)、闯关大比拼:课件逐个出示要掌握的字或词,让学生认读。

  (2)、找朋友,

  针对“我会写”中的字,让学生说说怎样记住他们,并分别组词,替他们找朋友。优胜者被评为“识字小博士”。

  (3)、有难大家帮

  学生质疑,大家共同讨论、交流、解疑。

  4、生字已掌握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课文读地怎样。自己再认真读读。

  (1)、提出要求

  声音宏亮

  认字准确,能读准带生字的句子。

  (2)、指名读

  (3)、老师也来读读,大家帮老师提意见。

  (4)、组内练习,试读课文。

  (5)、以组评比,选出“朗读小博士”。

  5、我们再来学写几个字

  多媒体出示:冒、迹、滴、锋、泥泞

  (1)、自愿当小老师

  选小老师教大家写字。愿意选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2)、巩固练习:教师指导,选出“写字小博士”

  三、鼓励

  给评为“识字、朗读、写字”博士的小朋友戴上“博士帽”。

  四、延伸

  收集雷锋的故事和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二、摆出难题

  读完课文,有个小朋友问:“老师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帮他解答吗?

  学生答。

  三、细读课文,大胆解答。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在哪里找到雷锋叔叔。

  小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课文检查

  2、详读课文1、2小节

  (1)、课件出示1、2节课文,男女对读并填空。

  哪里需要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锋叔叔怎么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为什么这样做?

  (3)、那我们就好好读读(自由读、对读、指名读)

  3、小组内自学课文3、4小节

  4、出示第5小节,说说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课文,得出结论。

  五、朗读背诵

  六、小记者行动

  1、我们也去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2、小记者报道活雷锋的事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会写“夸、奖”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结合词句体会妈妈当时情况的危急。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学习一、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体会妈妈当时情况的危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说说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

  2、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感悟。

  1、自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自主感悟。

  2、学习第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妈妈病情严重,情况紧急,并指导感情朗读,进行句式训练。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夸奖”,指导学生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中区分同音字的含义。

  2、诵读与积累中赏析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明确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写好钢笔字。

  4、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注意采访的注意点,以及采访的具体要求。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及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语文与生活

  目的:同音词的辨析

  1、 读题目要求

  2、 回忆“开心辞典”节目,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思考为什么选择此答案,同桌交流。

  4、 自己独立完成第二题的内容,将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中进行朗读,分析句子的意思。

  5、 同学互相订正答案

  6、 学生朗读完成的题目。

  7、 学生互相出题,在互动中完成思维训练。

  诵读与感悟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反复诵读。

  3、 讨论理解。第一节讲“我”给予后不期望回报;第二节讲“我”乐意作装点湖水的堤岸和山岭的青草;第三节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4、教师总结:

  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5、写好钢笔字。

  提醒学生:字应写在每行的中间,标点符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6、写好毛笔字。

  学生观察字的共同点

  7、总结书写要点:

  右边的部首写得略小些,左边的`部分可以写得大点,但右边的部首却可以写得长些。

  8、教师示范。

  9、学生模仿书写。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 读题

  2、 播放电视采访录像,学生讨论采访时的注意点

  3、 总结概括采访的注意点:

  (1) 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2)确定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4、 作好采访的准备,在班级开展一次采访活动。

  5、 请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互相指出优缺点,评出“最佳采访者”。

  6、 课后可进行拓展,采访各行各业的人。

  7、 写出采访记录。

  总结:

  布置作业

  课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高效教案04-21

[精选]语文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10-10

语文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