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时间:2024-04-19 17:26:5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人的人物传记,写了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后,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会了阅读、说话,考上了大学。课文赞颂了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课文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海伦·凯勒面对失明失聪时的痛苦,学习阅读、说话时的艰难,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海伦“不幸”的命运以及“艰难”的成长过程,体会她那种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学生在家体验盲、聋、哑的生活,最好在家长的协助之下。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张老师带领学生读熟课文,了解海伦的几个学习经历,着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确:一场重病,使一岁半的小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布置学生一个体验作业: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张老师一开始与学生交流自己体验盲人生活的感受,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海伦的距离,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这时学生的感触颇多。然后以一个问题::“她又是怎样摆脱这种现状,打破这种隔绝的呢?”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第2-7自然段。正因为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对于探究小海伦学习的动力兴致就更浓。

  于是,学生很快地找出了表现海伦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语句,还能谈些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细细地读,认真地画:看看哪些词特别能表现海伦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师生交流:“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最能体现。

  3、着重理解“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透过这个比喻句理解海伦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4、指导学生读一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创设情境,换位读书。

  2、理解:“猛然醒悟”“前所未有的喜悦”。

  3、补充海伦自己对学习“水”这一段学习经历的描述。

  4、知识给了海伦新的生命,学生再读“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摸出了血。”

  4、拓展练习:情境说话。

  5、理解:用手指“说话”。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看插图想像:什么东西会让海伦发出如此会心的微笑?

  2、教师范读:感受海伦想象中的美好世界。

  3、学生再读,再次感受海伦心中“看”到的美好世界。

  4、对比设疑:脾气暴躁的海伦,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却是这样美好?再次学习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并进行关联词的训练。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自读第6自然段,比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伦说话特别难,用笔划出。

  2、面对困难海伦并没有放弃,又是怎样做的呢?读读海伦说的话,读出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学习第7自然段

  从“大声喊道”,你读出了什么?

  七、学习第8自然段

  1、学生自读,自由提问。

  2、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提醒:

  1、区分两个字:躁和燥

  2、区分一组词:倾诉和倾注

  3、识记几个成语: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不屈不挠。

  作业设计:

  1、推荐读一读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推荐看一看电影《海伦·凯勒》

  2、写一写:“做一个 人?”或是“我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海伦·凯勒》读后感)

  3、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让学生认为海伦·凯勒并不是一个神,只要付出了,我们就能成功。)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

  邰丽华:千手观音领舞,05年感动中国人物

  周婷婷: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已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体操运动员桑兰等。

  9、《二泉映月》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应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感受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等),进一步增加阅读积累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3、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图片 (演出图片、阿炳墓图)

  2、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

  1、音乐渲染激情。课始,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的琴声把学生的神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读题质疑,提出心中最想了解的问题或困惑,自主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来建立阅读期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自觉与文本进行对话。

  2、背景资料育情。课文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讲述了阿炳的身世。可抓住“师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叫“师父”而不叫“师傅”?补充材料:一百多年前,无锡雷尊殿的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后来就和观主好上了,还怀了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丢脸,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阿炳回雷尊殿后,铁手琵琶仔细教养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给了阿炳。让学生在这段文字中感受小阿炳的苦难身世,结合文本,生发对阿炳的同情之心,3、适度想象悟情。引导学生结合“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展开想象:他是怎样卖艺的?卖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心中会想些什么?进一步通过合理想象感受阿炳的穷困的生活和对生活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凭借材料,精读体会,感悟乐曲内在之情。

  1、寻求支点突破。“……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是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此为突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谁在叹息?为什么叹息?谁在哭泣?为什么哭泣?……领悟阿炳积淀已久的丰富的情怀,明白阿炳创作的动机和灵感。

  2、深情并茂导引。顺水推舟,过渡:阿炳听着淙淙的流水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心不由得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3、音乐欣赏入境。学生对课文语言所反映阿炳的'身世和内心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即时播放音乐,再次把学生置身于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以求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设计: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把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自由表述出来。

  4、精读段落感悟。披文入情,读文思考,圈圈划划哪些是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哪些是描写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旋律与文字对应,读中动情,悟中融情,使文本所隐含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心灵共振。进一步领会阿炳流露在乐曲中的悲与苦,恨与怒,以及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热爱的复杂情怀。

  5、配乐朗读升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反复朗读,配上音乐,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化入琅琅的书声中,走入阿炳内心,深入感悟语言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达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抒发学生心中之情。

  1、图片文字煽情。学生读完以后,立即出示相关图片,归纳:一首不朽的乐曲就这样诞生了,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出示演出图片);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出示阿炳墓图片)。 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2、学生自由抒情。图文资料,是对课文的拓展与延伸,看了图片资料,学生的感悟和思考会更多,内心会自觉涌动情思,此时,水到渠成地提问: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学生由衷地抒怀,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无痕的教育境界。

  提醒:

  1、区分三个字:挠、饶和绕

  2、识记几个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饱经风霜等。

  作业设计:

  1、练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注意选用以下的词语。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2、音乐赏析会。(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学习完15课《音乐之都维也纳》后,进行一次中外音乐大荟萃。)

  10《郑和远航》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课文篇幅较长,但是层次非常清楚,围绕“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把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在教学中我打算紧扣“远航”二字进行层层剖析,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郑和的远航第一次是怎样的航行呢?把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朗读、自学、引导说话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新补充阅读》和学生自由买的《拓展阅读》、部分有条件的学生上网等形式对郑和进行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郑和的形象。

  带领学生读好课文,读熟课文,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三解“远航”。

  一解“远航”——由表及里。

  1、600多年前,郑和出使亚非各国,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郑和远航究竟第一次是怎样的远航呢?

  2、学生找出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仔细读课文,想想从哪儿可以感觉到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4、学生讨论、交流:

  ①从1、2小节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②郑和的船队前后到达过30多个国家,可看出“范围之广”。

  ③郑和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可以看出时间之长。

  ④学生自由读1、2小节,圈画出一些含有数字的词语,从中品读宝船的雄伟壮观。“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乘坐一千多人”……

  ⑤边读边想宝船的雄伟壮观。

  二解“远航”——层层楔入。

  1、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读课文的4、5小节,想想郑和的远航还是怎么样地远航呢!(教师预设:一次友好的远航、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2、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友好交往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1)郑和向各国国王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说明他们信任郑和的船队,他们还与船队换取土特产品呢!相机理解“惊叹不已”的“已”。

  (3)商人与他们做生意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友好的远航。

  (4)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郑和都对他们表现出了自己的友好。

  3、练习写话:

  看到郑和的船队,老百姓们个个惊叹不已。他们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

  4、郑和为什么要对这些国家这么友好呢?(保持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5、郑和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学生自学,体会凶险:“海浪之险”和“海盗之险”。

  (1)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同时出现海浪翻滚的画面。体会“扑”这个字的含义。

  (2)想象说话:此时,你就站在颠簸的船上,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你会有什么表现呢?

  (3)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抓住“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这些关键词语体会郑和的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有成竹。

  指导朗读: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来感悟一下吧!

  三解“远航”——穿云揽月。

  1、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教师板书:       的远航]

  (预设①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②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③我认为郑和远航时一次生命的远航,因为郑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④它还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是扬国威,树形象的航行。

  ⑤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⑥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强大才能自信。)

  2、自信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一下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提醒:

  1、区分两组字:谴和遗、器和嚣

  2、识记几个成语: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

  3、练习2中的成语提前学习,便于学生复述这篇课文。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作业设计

  2、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材分析:

  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设计思路:

  “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全课设计力求环坏紧扣,层层递进。

  教学设想:

  一、佳语导入——引出“发愤”

  1、人们都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听着这些话,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

  2、今天学习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

  二、通览课文——感受“发愤”

  出示词语:呼啸而去、古代英雄、父亲的影响、临终之时、嘱托、飞来横祸、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生命写成

  选择部分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司马迁克服种种困难,刻苦写作,终于写成了辉煌的巨著《史记》,他是真正的英雄,生活的强者。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年少时的司马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是什么铸就了他不屈的灵魂,又是什么使他从小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2)交流:

  英雄的影响——英雄情结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成龙成才,便是司马迁的追求。

  同时,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心潮澎湃,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

  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

  又是什么使他从小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司马迁不光努力读书,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还---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牢记父亲的嘱托)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托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你读出什么?(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

  看着泪流满面、奄奄一息的父亲,握着他那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此时此刻的司马迁会怎样说-------

  于是他——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 忙着 忙着 ,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不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文中指的是什么?

  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悲的是 ,愤的是 。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面前,他该如何选择?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也是这么想的:“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也就是

  “这样死”究竟指怎样的死?——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在司马迁看来这比鸿毛还轻。

  那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呢?——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

  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像这样的夜以继日,克服种种困难埋头苦干就是“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什么叫前无古人?

  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

  四、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出示: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提醒:

  1、区分两个字:刑和邢

  2、识记几个词语: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等。

  作业设计:

  1、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2、背一背出自《史记》的成语

  网开一面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先发制人 破釜沉舟 鸿门宴 毛遂自荐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败涂地

  围魏救赵 约法三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运筹帷幄 卧薪尝胆确 鸿鹄之脱颖而出 一言九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背水一战 肝脑涂地 多多益善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论功行赏

  出自《史记》的明言、警句: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如何选择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自读提示:

  1、什么是“精读”?什么是“略读”? “精读” 与“略读”有什么区别?

  2、平时读书,什么时候要“精读” ?什么时候要“略读”?

  3、怎样进行略读?略读采用什么方式最多?你采用略读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4、理解:“一目十行”什么意思?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我读书 我快乐

  ——阅读《上下五千年》

  读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上下五千年》及其作者。

  2、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与享受读书的快乐。

  读书准备:学生购买《上下五千年》。(现在书的版本很多,最好建议学生统一版本,也便于我们帮助指导。)

  读书设计:

  我个人认为,阅读《上下五千年》不是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对于咱们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高兴的事情。因为上学期带领学生阅读《水浒传》,就有多数学生没能完成。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方面,时间是一个方面,坚持应该是最主要的吧。于是这学期的阅读《上下五千年》,我打算这样来实施:

  一、多准备,多激发。

  1、开学第一周,我就建议班上的学生购买《上下五千年》,让学生先有个意识,为阅读这本书做准备。

  2、在班上学生陆续购买《上下五千年》时,就利用一些可利用的时间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自己阅读《上下五千年》的欲望。

  3、推选能说历史故事的学生进行全班讲述,进一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多引导,多鼓励。

  1、引领学生走进《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阅读其中一个个历史故事,就能使我们具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祖国的文化是多么璀璨。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裁剪,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以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上下五千年》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从远古到清朝的鸦片战争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汉达教授,他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在写历史故事方面,是下过一番工夫的。他把历史故事作为对:“新语文的尝试和对旧故事的整理。”他所写的历史故事“风格独特、脍炙人口”。

  2、学习第10课《郑和远航》和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让学生再去读读《上下五千年》中这两个故事,让学生的知识形成冲突,相信学生会对《上下五千年》中翔实具体的故事产生兴趣。

  3、从《上下五千年》中,你还能找到哪些我们学习过的历史故事?

  三、多陪伴,多请教。

  1、师生阅读,这是最好激励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两个星期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或是一个中午的时间,与学生坐在一起,静静地读读,这比老师的说要有实效地多。

  2、亲子阅读。家长这个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浪费,熟知历史的家长可能比我们知识丰富,建议学生回家请教家长或考考家长,既让学生阅读了书,还能融和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四、多汇报,多交流。

  1、可以全班交流阅读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与学生个别交流历史故事;可以是就故事而说故事,还可能评论故事中的人物等,这就能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历史。

  2、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我讲历史故事”“看成语说故事”等。让活动促使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

  我们班现在才进行到第一步,最后能不能按我的设想进行落实,还要我们全班师生共同努力,毕竟阅读《上下五千年》不是一节二节课的事情,应该是一个长期地阅读,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经常提醒,经常鼓励,这样才能让我们学生坚持到底。

  练习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与生活

  1、读短文回答问题

  (1)理解:一下子明白了。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2)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3)得出结论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 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2) 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3) 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小结: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书法可以陶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而且,写字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师也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欧阳修、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

  诵读与积累:学习完第10课时,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

  写好钢笔字

  注意: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

  归纳话题:1、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4、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5、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代表心里“编”写提纲,试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6、教师及时指导:

  (1)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3)鼓励不善发言的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学写毛笔字

  1、出示:土、牛

  2、教师示范:

  土:第一笔横要短而轻柔,长度约为第三笔横的二分之一。第二笔竖要正直有力,敢于冒尖。第三笔横要舒展稳健。整个字的造型犹如一个“正三角形”。

  牛:撇要粗短如牛角,竖要中直如“牛脊”,字的重心在横中线之上。长横和直竖犹如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

  3、学生欣赏中国方块字的几何造型美。

  4、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

  2、能生动形象地把物品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等介绍清楚。

  3、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习作重点

  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把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生活习性等介绍清楚。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如果有产品说

  明书也可以带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我们这单元学习的是什么体裁的课文啊?

  生:说明文!

  师: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呢?

  师:说明文是一种说明性很强的文章,比如我们刚学习的《鲸》、《松鼠》等等,想我们说明、介绍某种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怎么写说明文。

  二、指导观察

  1、师:首先你要向别人说明你要介绍的是什么事物,它可以是?

  生自由回答:家用电器、玩具、水果、蔬菜等等的东西。

  2、师:首先不管你介绍什么,要把他们的特点介绍出来,比如文具有什么?玩具呢?男生喜欢的玩具有变形金刚,女生喜欢的有什么?布娃娃?

  师:讲到玩具每个人都很兴奋。确定了我们要写的东西后,然后用到我们学过的`方法,有哪些?

  (生答: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3、师:如果你选择的是文具,那你要怎么写?例如铅笔盒,它看起来不起眼,确实文具中最有内涵的。(教师拿起一个铅笔盒向大家展示)

  4、我们可以从他的外形特点,使用方法来写。

  长有多长?高有多高?宽有多宽?然后介绍它的颜色,打开来,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功能。

  5、师:假如是家用电器的话,我们经常接触的又有什么?

  (学生回答:洗衣机、冰箱……)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它的外形,比如微波炉,“妈妈给我家买了一个格兰仕的微波炉,它……”(教师读范文。)这一段介绍的是它的外形。

  紧接着我们可以写它的内部构造,……(读范文)

  作用,对人类的贡献,……(读范文)

  举个小事例,“有一次……”(读范文)

  6、(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分别介绍玩具、水果、蔬菜的写法)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头、结尾、精彩片断、说明方法)。例文

  2、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方、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特点。)

  3、说说自己文章的开头、结尾及写作思路

  四、确定习作内容

  1、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2、确定习作内容列提纲

  五、起草

  六、板书

  写一物品

  1确定物品名称,总印象。

  2按一定顺序写。

  3表达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3

  一、确立辩论双方

  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认识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学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参考教学教案01-06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3-15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5-25

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的教案03-08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案04-12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03-19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18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03-10

第三单元总结05-09

语文单元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