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

时间:2022-09-25 09:32:42 一带一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

2017年9月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及同年10月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倡议甫一提出即引起全球学者、政要及各路商家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基于何种背景、动机,欲达到何种目标,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人们身份、背景的不同,也由于个人的认知差异、价值诉求和利益导向的差异,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评价至今达不成共识。在新加坡学者郑永年看来,对“一带一路”战略,国际社会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及南亚各国,由于它们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所以对“一带一路”战略总体持支持态度;二是现有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诸如美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战略发自内心的厌恶和百般抗拒;三是一些国家既想分享“一带一路”战略可能的好处,又畏惧美、日压力,以及担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因而持怀疑、观望态度。

如何顺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减少推进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冲突甚至对抗,使中间力量放下包袱,反对力量消除敌意,关键是我们必须将“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构想、基本原则、目标模式等问题向国际社会进行深度解读和广泛宣传。

中国崛起引发美国遏制战略

就2017年3月28日我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内容来看,笔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中国综合国力和改革开放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背景下,中国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以新的视野、新的理念应对变化,从而“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国际合作的全球安全战略。根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战略是在遵守现有国际秩序准则,发挥现有世界治理机制及利用多重国际合作机制的前提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各个国际行为主体、经济组织和平合作、相向而行,从而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目标建构。显然,这一战略有中国新一届政府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的具体考量,但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则凸显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外交都是服务于国内政策的。改革开放迄今,基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考量,中国的对外政策微观调整不断,但总体战略却变化不多。

大体而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时期为一个阶段,十六大之后的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开始到今天为第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世界格局处在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全球化水平不高,东西方对抗尚未消解。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改革开放的水平都比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国际风云变幻的1989年,中国的gdp仅有3439.7亿美元,大致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9。苏联解体,也就是冷战格局结束的1991年,中国的gdp只有3794.7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gdp为61740亿美元,日本的为35368亿美元,衰退中的俄罗斯gdp为5093.8亿美元。冷战格局瓦解后的2003年,中国的gdp也仅占全球gdp的3.8%,而同期美国gdp占全球28%。所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中国都有求于西方,尤其是美日这样的大国,中国因而处在一种被动服从国际秩序的状态。这样,为了减少摩擦,避免与大国冲突,我们只能避其锋芒,委曲求全。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邓-小-平在冷战格局瓦解之初告诫国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邓-小-平高屋建瓴,仅用32个字即描绘了当时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国内问题的方略。邓-小-平这一方略表现在外交上就是韬光养晦,不与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正面对抗。

纵观1978年到2002年,中国的外交政策其间虽有小的调整,但总的脉络是韬光养晦。这一方略虽然在特定情境里,在涉及某些国家核心利益问题和民族感情问题上,中国有让步、有屈辱,但它却是中国当时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大业必须奉行的政策。它是由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国力决定的。这一方略对中国此后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效果。当然,这一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较为顺利地实施韬光养晦的外交,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当时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韬光养晦,按照美国学者的解读,就是“hideourcapabilitiesandbideourtime”,即“掩盖自身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一解读显然是不怀好意的曲解。问题在于,美国人既然担心中国人等待时机,秋后算账,何以袖手旁观,任凭中国坐大?关键在于,中国当时国力弱,不足以对西方构成挑战。美国认为中国不但不构成威胁,反而认为崛起的中国是抗衡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的战略力量。从历史和地缘政治考量,苏联(俄罗斯)才是西方的最大威胁。为了借助中国反制俄-国,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美国一直鼓励、支持中国发展、开放以及参与全球化,以期中国既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最终“融入自由国际秩序”。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冷战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2017年,中国的gdp已达9185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2%左右,而美国gdp为167975亿美元,虽然仍稳居全球第一,但伴随全球化所带来的红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迅速崛起,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迅速下降,由1991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4%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20%左右。特别是2017年导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冷战后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消费的脆弱平衡。马克思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以及经济危机的延展,国际政治格局也处在急剧变化中。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建立适应全球化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治理机制,成了全球多数国家的强烈诉求。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和中国。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最近发表的特别报告《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大战略》,再明显不过地暴露了美国决策者的内心世界。该报告认为,中国迅速崛起,且“美国让中国融入自由国际秩序的努力如今已对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产生新的威胁,并且最终可能对美国全球影响力构成重大挑战,华盛顿需要针对中国出台新的大战略,核心是遏制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而不是继续协助其崛起”。为此目标,美国精英提出要联合盟国尤其是诸如日本、菲律宾等亚洲盟国,对中国实施遏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新冷战信号,如果变为外交政策,它将对中美关系及两国利益,甚至世界格局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幸的是,大体自2001年起,美国政府即开始逐渐推行围堵中国的政策。小布什入主白宫伊始便公开表示,中美不是朋友和战略伙伴,而是对手。2002年3月,《洛杉矶时报》曝光了一份美国国防部递交给国会的机密报告《核态势评估》,公然把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叙利亚、利比亚等列为未来可能的核打击对象国。2017年9月,普林斯顿大学一批学者在有官方背景的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炮制了一份《铸造法治下的自由世界——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即通常讲的《普林斯顿报告》)。该报告声称,“美国及其盟国在二战后所建立的、在冷战期间稳步扩展的国际制度体系,已经破裂”,“美国显然不能再依靠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组织”,为此,美国“必须与其友邦及盟国共同努力,创立一个全球性的‘民-主国家共同体’,即一项旨在加强世界自由民-主国-家-安-全合作的新制度。这个共同体将使‘民-主和平’得以确认并制度化。如果联合国无法进行成功的改革,民-主共同体就将为自由民-主国家提供一个替代性论坛,以超级多数表决的形式,授权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集体行动”。虽然该报告不主张公开遏制中国,甚至声称“帮助中国在当前的国际秩序中实现其正当合理的抱负”,但报告中所主张的所谓自由民-主国家的合作及集体行动显然主要是对准中俄等国家的。这也促使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久便宣布美国重返亚洲,并深度介入南中国海、钓-鱼-岛等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更是在2011年推出一份研究报告,警示美国政府中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冲突不可避免,并危言耸听地讲:在朝鲜、台湾、网络空间、南中国海、中日关系、中印关系等6个问题上,中美可能冲突并可能引发为战争。

在美国朝野不绝于耳的对中国鞑伐声中,奥巴马开始了他的第二届总统任期,并随即加紧了对中国的围堵和遏制。尤其是今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频频出手,先是重申“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又与日本签署《新合作防卫指针》。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极大挑战。

中国外交转型势在必行

世界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对我们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直面变化,接受挑战,并为此调整我们的外交政策。

其实,十六大后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开始悄悄地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之后,中国外交转型的轮廓日益清晰。既然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无法再掩藏自身实力,既然西方国家开始视中国为威胁而不允许我们低调行事,那么,过去那种一味地避人锋芒、妥协退让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必须适时调整,实现转型。这种转型,中心内容是在不抛弃韬光养晦精神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的某些做法,在外交实践中,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具体讲,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政治制度和主流文化以及民族尊严、民族感情等核心国家利益和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决不让步,以斗争求合作,求和平;以机动灵活的策略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斗争的分寸,不做无原则的斗争,不因斗争而使双边及多边关系破裂;对于诸如现有国际机制的改革、新的世界治理机制建构及具体的地区事务、热点问题等要积极介入、参与,做负责任的大国;外交政策始终服务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地缘政治安全。胡-锦-涛主席时期倡导的和平发展战略及“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为特征的和-谐世界的构想,是中国外交转型初露端倪的具体体现。而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则是中国外交转型轮廓清晰化的重要标志。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当然,一味的韬光养晦、妥协退让注定没有将来,但一味地冲突、对抗更没有希望。如果中国不在崛起过程中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等既得利益国家的关系,从而使冲突、对抗不可管控而引发战争,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有专家估计,仅南中国海地区若发生中美间的局部战争,便会给相关国家造成至少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倘如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会受到颠覆性影响。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世界各国相向而行,探索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从而避开基于彼此猜疑的囚徒困境和新型国家崛起过程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2017-05-16 11:33 | #2楼

一、“一带一路”的概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中国最高领导人于2017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经济合作概念,属于跨国经济带。中国国务院在亚洲和欧洲访问时进一步推广,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中国对外的主要经济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一带”,是在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提出,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加强沿路的基础建设,也计划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并带动西部地区的开发。

“一带”连接亚太地区及欧洲,而中间经过的中亚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像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在丝绸之路上,其他5个观察员国及3个对话伙伴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包括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西南的重庆、四川、广西、云南以及内蒙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则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福建获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和福建成为“一带一路”的最大赢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是沟通中外航运和海上交流的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举世公认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东方起点,是中国链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海路枢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二、“一带一路”周边关系

“一带一路”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发展内涵。2017年6月5日,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这一点集中阐述了丝路精神的基

本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地处中国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亚等地区的国家,如何与这些国家处理好关系,成为决定“一带一路”成败的首要任务。2017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经略周边的战略和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强调以诚待邻、以利惠邻,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新一轮经略周边的外交努力中,越来越强调争取更多朋友,从片面强调外交服务发展向服务发展和依靠发展并重,在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的同时,将突出推动建设互联互通基础上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夯实周边战略基础。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不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更大地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带有动态特征的大战略规划,是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稳固的、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经略周边提供了目标和抓手。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周边外交所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就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 的关系也都要在这一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考虑,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实现沿线国家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立见成效的。应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但要着眼长远,不能太急,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抓住重点。应有优先秩序。首先是经济,重点也是经济,并且应先从近处逐步推远。当然,光搞经济不行,还要拓展政治关系,发展安全合作,也需要注重文化建设。对于“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认识清楚,也要让别的国家认识清楚。因为,建设要靠大家建设,靠大家共同参与,特别是要让相关国家的人民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建设带给他们的利益,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者负有建设的责任。

“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可能会带来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后退绝对是无路可走,惟一可行的选择只能是直面矛盾和争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气魄,以立体、多 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周边问题,确立经略周边的战略理路,通过释放地缘战略和周边外交的智慧,扎实推进周边外交工作,为“一带一路”开路搭桥。当 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国强调经略周边,并非重蹈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和霸权主义者的覆辙,既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也不是建立谋求地区霸权,而是寻求与 沿线国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目标协调和政策沟通为主,不可以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 路”所要求的经略周边,

是一种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思维,并不着眼于构建一种有着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联盟体系、地区组织和国际制度,而是重在汇集各方合作预 期,通过互利共赢的有效合作,逐步建立起一种机动灵活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这才是“一带一路”的地缘精神所在,也是“一带一路”之所以有前途的一个原因

三、“一带一路”大国关系

在“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中,大国外交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只要大国外交实现了突破,“一带一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在陆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取得成功,首要的是取决于中国与俄-国和欧盟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作为地处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棋手,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经过蒙古和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线和经过中亚和俄罗斯抵达欧洲的中线就难以获得成功,保持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发展方向。

同时,欧盟中的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僻居英伦三岛的英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方引擎,如果欧洲大国对“一带一路”反应不积极,即使实现了“一带一路”的贯通,也难以维持,因为没有欧洲经济圈的加盟,“一带一路”就失去了互利共赢的基础,故而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外交的重要一环。中欧关系发展40年来,有过高-潮和低谷,但总体还是向前进步的。中欧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源于中欧之间的三个“共同”:一是共 同的战略需要: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上的根本利害冲突,也不存在历史遗留争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中欧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都反对霸 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二是共同的政策定位:中欧领导人都看到,双方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中国始终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中国愿意看到一个团 结、稳定、繁荣的欧洲和一个强健的欧元。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一直在为欧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就证明了这一点;三是共同的发展利益。中欧经济利益和决策互 补性很强,是互不可缺的伙伴。欧盟具有技术、管理的优势,可以成为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合作伙伴。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欧洲扩大就业 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欧洲是“一带一路”的终点站,总的来看,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是比较感兴 趣的,它为欧洲展现了新的合作前景。比如亚投行成立伊始,英国带头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紧接着德国、法国、意大利也都参与进来。欧洲国家看到加入创始成员 国,将来亚洲的基建项目可以参与。这种利益关系并不局限于地理位置,而是能在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欧洲能有利益获取。随着时间推移,项目慢慢的落实 下来,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接受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再次,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及其盟国体系,影响力遍及全球,尤其是在海洋事务中拥有着主导地位,决定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建设上频频出手,搅动了地区时态紧张,也表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掌握着在海洋事务上的主动权,稳定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中美两国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上合作大于分

歧,共同利益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中美合作面大于竞争面,中美 两国应该牢牢把握共同利益,坚持以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稳定中美关系大局,在重大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方向上要相向而行,不要相互拆台,而是应该相互补 台。当下,美国正在全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合作计划”(ttip),中国则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尽管两国在两大倡议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定位, 但加强两国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对话沟通却是符合彼此共同利益的。中美两国应该推动两大倡议越走越近,而不是渐行渐远,即使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根本上的一 致,但两国都要探索适当向对方开放若干窗口,比如在双边投资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反腐-败和追逃追赃合作等问题上保持合作势头,深化务实合作,逐步将中美关 系向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逐步推进。换言之,中美即便是无法合作,也不至于一定要走向对抗,要保持沟通窗口,完善对话管道,全力夯实中美新型国际关系 的基石,筑牢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强堤坝。

此外,印度地处印度洋沿岸,扼守着印度洋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且在南亚地区没有与之抗衡的地区国家,要想保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也必须巩固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深化合作基础。如果获得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造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以当面俄-国主张的中俄印三大国,还是以金砖国家的形式出来主 张什么事情,对西方都会有更大的压力,对其它中小国家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不用说,还应该加上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日本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日本的内政外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如何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其国内各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争论之中,日本政府逐渐形成了一个既融涵着各种复杂心态,同时又思路非常清晰的应对措施: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应对措施,既有岛国心理作用下的历史文化情节,也有现实利益上的考虑;既有对失去市场机会而引发的焦虑,也有来自现实国际关系方面的制约;既有对地缘政治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恐惧,也有为将来的政策转变留有余地。

总 结

“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创新,更通过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合作,对中国的外交来说,无意识神来之笔。“一带一路”战略,可推动沿途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南南合作,并与第二世界的发达国家互联互通,通过发展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 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反制美国因霸权急剧衰落而正在力不从心地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为至今复苏步履艰难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一带一路” 战略将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深刻的战略内涵,而且具有新颖的外交布局。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引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局面,形成了“走出去” 为主、“引进来”为辅的新局面,

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它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重视与西方大国发展关系的历史,主动营造中国经济 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并加强与新兴大国的关系,借重多边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必将对中国外交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相关文章:

一带一路中国外交理念的传递09-25

论一带一路中国外交新观念09-25

借力一带一路实现转型升级09-25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港口转型升级之路09-25

一带一路思路下对经济转型模式的思考09-25

挖掘城市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催化城市转型09-2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转型09-25

一带一路详解09-25

什么是一带一路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