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7 16:25:41 语文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2)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并在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体悟情感,课外延伸。

在课的结尾,我还设计了本文的写作方法的点拨。用“花生,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话,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把语文学习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16.《珍珠鸟》教学反思

(1)我以“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我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

一、感受鸟的小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漂亮但怕人的小鸟,但它却能和作者亲密相处”。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二、感受美好境界

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点拨:“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漂亮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和-谐”,有的说叫“人鸟情”,还有的说叫“信赖”,学生的回答充满了自己的理解。

三、感受人鸟之情

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作者为他们按时添食加水,给他们布置温暖舒适的家。整整三个月,绝不掀开吊兰去观察它们、惊吓到他们。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作者“不管它。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对鸟儿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教学时我的语言不够生动、精炼,缺乏感染力,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启发学生的少,点拨过于直接,语言不够生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1)《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

写在前面

“痛并快乐着”,用它来形容此刻的心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回顾两个星期的语文综合学习,忙碌、焦灼、不安、担忧、种种情绪都曾困扰过我,快乐却也未曾间断过,它来自于孩子们克服困难后的灿烂笑容,来自于孩子们发现新知识的欣喜,来自于他们收获中的喜悦,更来自于孩子们一声声渴望:好希望上语文课,老师要带我们再搞这样的学习哦!于是,我和他们笑,一起愁,一起感受综合学习带来的别样体会。

一、说说对“综合学习”目标定位的认识

接到任务,曾经把两个星期的活动想得很完美,很“大”,希望学生能通过研究获得很多知识,颇有一番“不做出一点轰轰烈烈之事不肯罢休”之味道。但深入实际,经过实践之后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汉字,那是一个多么宏大的话题,汉字的历史,汉字的表现形式,书法,对联,谜语……任何一个领域都如浩瀚的海洋,带领学生去做研究,想要在知识领域有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于是,开始反思自己的定位,开始不断调整,重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习得关于综合学习的精神大体如下: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于是,我开始冷静思考:我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得到什么?反复思量,订下以下目标:

知识能力:

1、各组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所感受。

2、能设计一份可实施的活动计划;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部分同学能进行报道稿、倡议书,采访稿的撰写。

过程和方法:

1、过程中培养查找资料,运用、分析资料的能力。

2、各组选择合适的汇报方式,做准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小组间的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快,能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处,拓展视野,能在日常行为中有所触动和行动。

二、说说对此次活动的过程

本次活动,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成六个组:书法研究、谐音研究、汉字历史研究、对联研究、错别字研究、谜语研究。主要学习时间在校内。

此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项:

*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第一份活动计划书。能根据本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及汇报形式是这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了解计划书的基本要素,学写计划书。

* 通过网络和图书收集有用的资料,学习并努力消化有用的信息。在此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需要收集、删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内化知识,根据汇报形式完成相应工作。(书法组:介绍书法名人的故事,邀请书法老师做讲座,出一份小报;对联组:学习对联的各种形式,小组内准备诵读对联活动,出一份小报;字谜组:学习字谜的知识,归纳字谜的各种分类以及猜字谜的一些方法,策划周末家庭猜字谜活动。谐音组:了解谐音的不同表现方式,编辑一本关于“谐音知识”的小册子。汉字历史研究小组:出一份知识竞答题,准备对全班同学做15分钟的知识竞赛和汉字历史的介绍;出一份知识小报。错别字研究组:求得语文教研组长李老师的帮助,在全年级发出“告别错别字”的倡议,到各班调查错别字问题;收集网络媒体上关于错别字问题的信息报道。

第二阶段:以周末社会调查实践为主,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完成调查问卷。此层次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又兼顾部分学生周末集中活动有困难。问卷调查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在父母的带领下自主完成。完成调查任务的对象须是不认识的人,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在活动前,需给学生讲解采访调查的一些基本礼仪和要求。

第二层次:小组内居住得比较近的小组继续开展研究活动,以游戏、完善成果汇报为主。

第三层次:书法组、对联组、校外不规范汉字小组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上街做调查研究。活动前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回顾活动的过程,有两点值得总结:

1、学生参与应有层次。综合学习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综合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学生的参与也可根据其本身的学习能力,家庭实际情况,做出有层次的规划,这样的思路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最基本的收获,同时,又促使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家庭条件许可的学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只要后期推动恰当,学生中优势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全体同学进步的共同资源。我们班的这次综合学习在设计上特别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校内,通过查阅、删选、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邀请书法老师做讲座,通过向语文老师畅谈想法,通过请求美术老师、电脑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第二阶段的推动时分成了三个层次,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参与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实践,得到锻炼。

2、教师指导应有层次。时间不够,精力不够,知识领域不够宽泛,这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学习上最容易碰到的问题。试想,短短两周,会牵涉到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方面的问题,要完成对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教师的压力可想可知。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小组,教师应该学会有侧重地指导,如面面俱到,精力不够不说,更重要的问题是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是有违于综合学习本质特点的。为使活动有效进行,教师的前期策划非常重要,哪些点需要全面铺开,集体指导,哪些点需要个体交流,点上指导;哪些活动需要扶着学生做好活动计划,哪些活动可以完全放手,哪些活动应该全程参与,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说说今天的汇报成果形式

“成果汇报课”,无论是从网络还是报刊杂志,所介绍的形式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呈现,每一组上台介绍时就如“演员”,没有轮到的学生则是“观众”,这样的形式类似于班队活动课。怎样体现语文的味道?这些“小观众”在听的过程中能收获写什么?基于这样的疑惑,我对这堂课的有了这样的定位: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小组的优势资源能有共享的过程,能带给同学以新的视野和知识。汇报不应该仅仅是成果的一种展示,它更应该成为每个同学积极参与的,一个新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情感价值观提升的过程。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课堂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三点:一是准确把握“语文综合学习”这一特点。这是一堂语文综合学习课,所以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体现浓浓的语文味都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获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第一目标。汇报课中学生的发言材料都是来自于学生的日记、作文。课堂中结合教材,学习拓展对联知识等等,动笔写字,将自己的情感化成韵文等等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二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学生汇报时穿插弹性的空间,比如读对联,写对联,猜谜语,介绍自己克服错别字的方法,端端正正地写字等等,让其余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思维有发展的空间。二是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尽管是以学生为主的汇报,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点拨作用不可忽视,适时的插话,及时的纠正,恰当的评价,都能引领学生以更高、更宽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两周时间结束了,通过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教师肯花时间,肯花精力,认认真真和学生一起去尝试搞这样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

(2)《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汉字神奇、有趣、古老、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汉字的感情,努力学好汉字,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教学中可采用课前收集、课堂交流、课后应用、落实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识。尤其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字谜、歇后语、故事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学好汉字的欲望.

另外,文章中有的精彩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如“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我无限钟情于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汉字,并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这个句子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这句话主要是表达自己“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因为汉字是作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思维和交流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震惊于它的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汉字发生兴趣。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结束时,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反馈教学效果:一是展示学习成果。要求好学生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写下来。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举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交流、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二是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法比较等。三是落实在行动上,作为中国人就一定要写好中国的汉字,这是对祖国的热爱的具体表现。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1)在五年级上册中的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感人至深的文章。虽然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加强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来说,要去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需要老师再进行深入地引导的。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资料。一开始,我觉得非常适合在本课的结尾拓展处,把这份资料补充进来。但是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当我给学生讲解“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在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句子时,他们的眼睛里并没有闪烁出感动的泪花。我想,这说明我讲得还不够生动、深入。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案,把结尾处的资料拓展提前到了这里来讲解、补充。

当我把“四川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后,我和有些同学的眼睛湿润了。于是,我顺势利导,马上引导学生把我所讲的故事和以上我所讲到的重点句进行了联系。最后,我再请同学们感情朗读了这个句子。结果,从他们的朗读声中,我似乎看到了当时阿曼达的父亲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儿子的情景。

我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适时的调整,结果攻克了本课中的一大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所补充的资料有真实性的特点。而且这份资料和课文中的情景十分接近。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资料中有许多的细节描写是文本中所没有的。这就为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前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课中创设情境,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我通过2015年的5.12汶川地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故事中去。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来整体规划全文。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抓住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感人事迹。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以这两个点带面,把朗读、感受、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课文学完后,我又将故事推到高-潮,将汶川地震中“父亲在废墟中寻找儿子;一个父亲在废墟中找到儿子后,背儿子回家;一个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坍塌下来的天花板,保住了自己的女儿,自己却埋在废墟中。”这些感人的场面制成灯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这如山的父爱,如海的母爱。没想到将学生真正带入到情境中去了,很多学生都哭起来了。下课后,有学生深有感触的对我说:邹老师,谢谢你今天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一课,我明白了父母对儿女无私、伟大的爱。

三.课后不断反思,总结得与失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的好方法。学生真正带入到情境 中去了,是因为很好的创设了情境。

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上课时的应变机智也不强,当有些学生提出我没有设计到得问题时,我有点含糊其词地应付了事。

3.学生朗读还不够,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4.这节课的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必须从教材入手,从学生入手。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我会用三分精力去备学生,三分精力去备教材,两分精力去讲课,两分精力去反思。努力使自己做到更好。

18.《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1)《慈母情深》一课讲述了我很想得到一本书,去母亲工作的地方要钱买书,看到母亲那么辛劳,就买了水果罐头给母亲,母亲数落了我,但还是给我凑钱买书。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在阅读时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为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奠定了基础。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阅读要求,来体会情感。我主要是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己画出句子,自己体会母亲的深情,在全班交流并朗读他们的体会。然后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我”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懂事。在教学中我还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但总有些许遗憾在心头。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可学生的理解仍浮于表面。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挥,促进课堂知识的全面吸收。

(2)《慈母情深》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了解“语文导学”的要求上,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并勾画出描写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想。然后组织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感受和体会,提出不懂得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文章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了这一辅助资料,理解课文更深刻了,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了课文,从而实现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07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7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5-22

语文上册《短文》教学反思06-09

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03-28

五年级上册语文《松鼠》教学反思04-0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17

五年级语文上册白鹭教学反思02-1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5-25

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教学反思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