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生活小常识>《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

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

时间:2023-12-21 08:51:08 宇涛 生活小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填空。

  ⑴《苏州园林》  是所写的一篇  (体裁)。

  ⑵《日本平家蟹》的作者是  国(国籍)天文学家  。

  ⑶《蜘蛛》选自  ,作者  ,著有  。

  ⑷《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著有《中国桥梁史》。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文史常识类试题

  1.从姓氏的演变看,下列姓氏中较古老的应是 b

  a.赵 b.姬

  c.元 d.吴

  2.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d

  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 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

  3.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b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技术出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

  4.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

  破虏改为永静等。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 b )

  a.实现统一后 b.澶渊之盟后

  c.东京保卫战后 d.宋金和议后

  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c

  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6.“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 b

  a.公元前6世纪后期 b.公元前5世纪后期

  c.公元前6世纪前期 d.公元前4世纪后期

  7.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与第二次统一,两者时间相距 a

  a.500年 b.501年 c.809年 d.810年

  8.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他根据中国的立法把这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应起源于 b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元世祖时期

  9.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靖康”是指 b

  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

  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

  10.“玉鼠去,金牛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5年春节的一条祝福短信,其中的 “鼠”“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d

  a.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b.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勺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

  2.苏州园林的图片

  教学过程与步骤: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板书课题)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明确目标

  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4、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4、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明确: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4、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略)

  4、作者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5、读准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6、理解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7、新课讲授

  (一)欣赏领略

  1、通过用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来激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看完图片说说个人的感受。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完美的图画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分别通过图片对比,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

  提问: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9)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或者)

  本文的结构层次也可以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提问: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8、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总的结构、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9、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我们的校园环境的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苏州园林 文学常识】相关文章: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02-17

经典文学常识07-21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宋代文学常识03-10

.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05-07

(通用)经典文学常识07-20

文学常识大全06-13

史记文学常识06-08

辛弃疾的文学常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