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会议主持>《历史学 会议 实施方案

历史学 会议 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17 20:16:12 会议主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学 会议 实施方案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次以历史活动课为出发点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历史活动课的具体操作过程:

历史学 会议 实施方案

1.组织形式:个人学习(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准备论证材料)——全班活动(展示、交流成果)

2.学习途径:阅读有关书籍、音像报刊资料、访问因特网、参观关于辛亥革命的博物馆、考察地方史迹等。

3.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个人学习阶段,学生带着自己活动小组布置的任务,搜集和整理资料。教师进行提示、指导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整的资料下注明出处,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网站及作者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产生了一定的探究愿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查阅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长组织本活动小组成员进行资料筛选、提取、策划等分工合作工作,小组根据自己本组实际和优势进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能力出发,自由选择各种活动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对问题开始实质性的探究活动,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的探索、求知精神。

第三阶段: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形式多样,如资料汇编、历史文物仿制、历史剧编演、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幻灯片制作、历史小报编辑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意于自我宣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体现了初中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心理特点。学生从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并提高讲演、表演等艺术水平。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激发同学们关心家乡,爱护家乡的高涨热情。

历史学科素质教育实施方案2016-12-16 14:54 | #2楼

中学历史以其特有的社会认识功能、道德借鉴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中学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培养敏锐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能力,形成自尊、自信、自强、开拓创新的民族性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史实、概念和基本线索。通过学习重要的史实和概念,了解历史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认识历史过程的全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提高认知水平,提升思维理念。同时理清知识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社会形态及阶段的基本特征等要点,了解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

2.知识结构。将知识立体化,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或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的网络和框架。

3.知识与能力的层次要求。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要求是:凡属于“列举”、“知道”、“了解”、“说出”、“简述”、“讲述”、“复述”等的,为识记层次要求。凡属于“概述”、“理解”、“阐明”、“归纳”等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凡属于“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的,为运用层次的要求。每一层次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体现了历史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接受的程度与差异,符合历史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二)情感目标

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能力目标

1.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表格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丰富的历史相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具备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和能力。

3.学会课内外自学、积累历史知识以及收集资料、构建论据的能力。

4.学会将历史知识渗透和运用于其他学科及将其他学科知识运用于历史学科的能力。

5.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6.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7.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模式:

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目标也是非常具体的。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完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呢?关键是要切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做为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一)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一是要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轻品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和重知识目标、轻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的弊端。 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潜质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发展各自的潜能,培养各方面的特长。

2.基础性原则

必要的历史知识既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养,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和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况且识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反对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历史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要做到理解。

3.主体性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采用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层面上。了解和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实,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基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5.史论统一的原则

学生正确历史认识的形成有赖于正确观点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体系,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体系,它要求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结合。因此,要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与理论相联系,处理好具体史实与形成规律性认识的关系,切忌脱离史实单讲规律、结论,也不能只罗列堆砌史实而不对其总结、提升。

(二)全面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历史教师要摒弃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思想和观念,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向全面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训练型教学向师生双向交流型教学转变;从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心的教育转变。

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要把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年级(学期)教学要求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要求的单元目标,章节(课)教学要求的达成目标。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层次性,避免教学目标的单一性、随意性、盲目性。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全面、可行,既应有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又应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还应该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指导学生学得少,浅层次的提问多、深层次的探索少和学生勾书划书、死记硬背多,理解、思考教材内容少的种种弊端。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要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等等。

4.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调整教学节奏,要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深度、难度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广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恰当运用“讲、练、读、问、议、做”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统一。

(三)加强活动课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活动课教学是转变学习方式,形成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科的活动课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动体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活动课和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机动性和灵活性较强,但在开展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要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要加强师生的互动,要突出和体现活动课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以此保证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四)合理有机地整合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历史教材这一核心的课程资源之外,地方教材、历史影音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的博物馆、纪念馆、学校图书馆、不同时代的照片和实物、网络等都是历史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如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历史将不再是死板的、毫无生机的历史,而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历史。

要通过研究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打破历史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和渠道,让学生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现课内和课外的互动。

三、评价

教师要树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建立新的历史教学评价标准。

1.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加大优化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权重。

2.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了解评价的要求、方法及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包括知识的掌握、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要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4.改革学科的考试方法,应逐渐变记忆型考试为记忆型和能力型并重的考试。要在试题中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着重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可适当引入开放性的题目,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挥独立性的见解。

初二历史学科内涵发展实施方案2016-12-16 20:46 | #3楼

一、学科现状

1、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相比较而言,由于城乡人文环境不同、父母重视程度和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覌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较为突出,而这种不同基础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新的班级。但是老师的教学进度对班级中的每一孩子是同步的,这就会产生的这样的情况。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教学水平不理想 。

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效工作等现象。或者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再者,农村初中教学中用于记忆和理解的低层学习任务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

3、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

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的教学方法。

二、学科发展目标

1、在新课程背景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教育。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是改变农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行动引导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设计及作业设计

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

【教材解读】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2)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了解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掌握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比较同盟会与兴中会,理解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理解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做有志青年。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影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处理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材料结合,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图表辅助法。2.讲解分析法。3.讨论法。4、材料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哪一场革命使中国的男人们不再留长辫,女人们不用再裹小脚?对,是辛亥革命。引入课题《辛亥革命》。

(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三)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

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

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

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

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

(四)图片、幻灯片展示相关内容,对不理解的问题小组讨论,老师作为指导。

(五)小结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那中国的出路何在?

(六)幻灯片展示课堂练习,然后布置课后练习。(练习精炼,突出重点)

四、学生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总体标准:

一、计算公式

学期总评=期末成绩×50%+平时考试积分×20%+个人课堂表现积分×30%

二、简要说明

1、期末成绩就是学生参加昭通市或巧家县统考的成绩(100分)

2、平时考试积分包括期中考、单元考,先折算为100分后在算平均分

3、个人课堂表现积分是指该生在课堂的表现: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课堂练习等,老师根据情况每次酌情加分,每次最多不超过3分,以40分为底数,最高为100分。

五、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2016-12-16 16:21 | #4楼

一、研究内容

一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现象,并透析其原因;二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针对不同课型进行有效性研究,并努力构建基本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要更加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2.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成果,完成学习任务。

3.重视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要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使文字材料音像化。

5.积极主动地反思。“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估,是自己成功的有决定意义的量尺。”在与同事交流的交流中审视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反思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成功等于实践加反思。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哪些教学行为是低效和无效的,改变和摒弃无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在尝试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以此带动威海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3.总结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经验,并选择部分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步在较大范围内交流推广,整体带动和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四、成果呈现形式

实验报告;专业论文;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像课等。

五、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许桂兰

各子课题主持人:刘永进、李德仁、刘国荣

荣成五中(8人):

岳宝红、姜泽峰、丁晓岩、 尹志 君、刘文、张静宜、董晓丽、宋晓艳; 乳山金岭中学(4人):

冯夕瑞、肖国英、李文景、刘丽华;

文登十一中(6人):

丛滋兰、容学平、孙兰、于洪礼、逄美云、刘国荣;

威海一中(5人):

于春生、李丽、贾志业、王玉雪、王晓燕;

威海二中(9人):

林秀兰、谭德欣、刘晓云、钟振礼、刘丽英、杨宗亮、毕英杰、李顺平、王美清; 威海四中(8人):

梁海安、王绍海、吴楠、赵庆燕、刘黎明、林磊、邢卫卫、王晓伟。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在市教研中心高中教研室的领导下,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 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实验点学校分别确定一名研究人员为实验点负责人,各实验点负责人对子课题主持人和总课题主持人负责。

荣成五中实验点由岳宝红负责。

乳山金岭中学实验点由冯夕瑞负责。

文登十一中实验点由丛滋兰负责。

威海一中实验点由于春生负责。

威海二中实验点由刘晓云负责。

威海四中实验点由吴楠负责。

课题组成员按研究计划定期向实验点负责人、学校教科研室汇报研究情况,对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要及时书面报告课题主持人。

在课题试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团结,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七、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

全面启动阶段(2015.1-2015.6)

各子课题组确定研究计划,建立实验学校和课题研究基地。全面梳理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认真剖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尝试性研究,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研究实施阶段(2015.7-2015.12)

广泛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对子课题组、各实验学校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调查,召开中期研究研讨会,初步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评选活动,并对其中的优秀者进行表彰鼓励。

总结提高阶段(2015.1-2015.8)

对课题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广泛进行课题的深化推广研究。评选和表彰在课题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整理出版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课题鉴定工作。

附: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课堂导入—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梳理总结—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收心、激趣、凝神”,为学生开始新的学习做好准备。

自主学习: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质疑、求索,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互动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和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协作解决相关问题。在该环节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以及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建非常关键。

梳理总结: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或投影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示式、要点式等方式,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或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总结,以达到理清知识线索,明确知识结构,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当堂达标:通过问题的设计,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多样化,以便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三维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注意层次化,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历史学 会议 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实施方案的会议总结05-17

会议筹备实施方案05-17

会议工作实施方案05-17

2016会议实施方案05-17

会议表彰实施方案05-17

落实会议实施方案05-17

会议组织实施方案05-17

大型会议实施方案05-17

会议接待实施方案05-17